小熊过桥教学设计
老地方整理的小熊过桥教学设计(精选4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熊过桥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能年明白图画的意思,并能根据说一个清楚,完整的故事。
2、体会故事所蕴涵的道理:要遵守规则,善于听从别人的劝告。
3、培养学生的口语能力。
教学重点
能看明白图画的意思,并能根据图画说一个清楚、完整的故事。
教学准备
投影仪、头饰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的教室里来了四种小动物,你认识它们吗?
(出示头饰)他们之间还发生了一段有趣的故事呢!不过这段故事只有图画,没有课文,你愿意当一个小作家,为每幅画下面都配上一段文字,组成一个生动的故事吗?我们来试试吧!
二、指导学生观察图画,理解图画的意思。
1、仔细观察图画1,想一想,画面上都有谁?它想要干什么?它的手里拿着什么?它脸上的表情怎么样?画面上还有什么?指导学生从远到近来观察画面。再连起来说说图画的'意思。
2、观察图画2,看看图画中还有谁,小猴子在干什么?如果你是小猴子,你会对小熊说什么?小熊听了小猴子的话,它是怎么做的?它的表情怎么样?它心里可能会怎么想?连起来说说图画的意思。
3、让学生自己来观察图画,说说图画的内容。
4、观察图画5,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5、小熊掉到河里了,它会怎么做?猴子、小鸟、小鱼在干什么呢?当小熊被救上岸后,它可能会对其他小动物说些什么呢?
6、5个同学一组,编排课本剧,带上头饰演一演。
将6幅图画连起来说一说,争取做到叙述完整,清楚。
小熊过桥教学设计 篇2
活动目标:
1.学习儿歌,理解儿歌内容,知道遇到困难要勇敢面对。
2.能认真倾听,大胆朗诵,尝试进行角色表演。
3.体会小熊过桥时从担心、害怕到胜利、自豪的心情,有自信、勇敢、不怕困难的精神。
活动准备:
1.小熊过桥课件、音乐、视频、小熊、鲤鱼、乌鸦头饰;
2.自行搭建的小桥。
活动过程:
一、 出示课件,引出主题,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1.孩子们,我们一起来看看图片中有什么?(竹桥)
2.谁来了?它想要干什么?(过桥)
二、播放视频,分段讲述,引导幼儿学习儿歌,理解儿歌内容。
1.播放第一段,我们一起来听听看,你们听到了什么?
2.小竹桥,摇摇摇,有只小熊来过桥,小熊敢过桥吗?小熊走在桥上会是什么样子?(幼儿猜想)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小熊走在桥上到底是什么样子的。能不能来表演一下?
3.谁出现了?(乌鸦)吴乌鸦会怎样做?听听看,乌鸦到底是怎样做的?能不能来表演一下?
4.谁又出现了?(流水)流水又会怎样做呢?继续听,流水到底是怎样做的?能不能来表演一下?
5.这时候,小熊会说什么?播放视频,小熊是怎样说的?心情怎样?谁能来表演一下?
6.正在小熊害怕的时候,谁又出现了?(鲤鱼)鲤鱼会怎样做?我们一起来看一看,鲤鱼到底是怎样做的。谁想表演一下?小熊过桥前和过桥后心情有什么不同?
三、教师完整朗诵,引导幼儿进一步学习儿歌,知道遇到困难要勇敢面对。
我们再来听听这首好听的儿歌,你听到了什么?能不能用儿歌里的话来说一说!
四、播放视频,引导幼儿大胆朗诵,体会小熊过桥时从担心、害怕到胜利、自豪的'心情。
你们喜欢这首儿歌吗?我们一起来试一试,朗诵一下吧!
五、利用头饰,搭建小桥,引导幼儿大胆诵读,尝试进行角色表演,有自信、勇敢、不怕困难的精神。
孩子们,我们一起去体验一下小熊过桥的心情吧!
六、活动延伸
孩子们,我们一起把小桥搬到户外去,让其他班的小朋友也体验一下吧!
小熊过桥教学设计 篇3
活动意图:
动画和图片是幼儿喜爱的形式之一,但传统的语言教学形式限制了幼儿在学习过程中的自由发挥和创造想象。因此,在这个活动设计里我尝试用动画引入,将语言教学和形象生动的动画及美丽的图片相结合,整合成一个能有机开展激发幼儿兴趣的活动,引导幼儿通过图片在想象的过程中学习儿歌,激发他们学习儿歌的积极性,发展其语言表达能力和创造想象能力,同时配合表演动作,鼓励幼儿胆表现自己。
活动目标:
1、用动画和图片创设情境,理解儿歌的意义。
2、分角色有表情的朗读儿歌并创编表演动作。
3、培养幼儿仔细观察角色胆表演动作的兴趣。
4、初步理解故事情节,理解故事中语言的重复性特点。
5、通过视听讲结合的互动方式,发展连贯表述的能力。
活动准备:
《小熊过桥》的动画视频歌曲、有关图片及头饰。
活动过程:
1、动画引入,激发幼儿兴趣。
(1)通过动画情景,让幼儿回答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从而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2)教师根据动画情景表演小熊站在桥上左右摇晃,不敢过桥的样子,从而激发幼儿的表演欲望。
(3)请幼儿胆想象,胆表述,要求幼儿与教师表演的不一样。
2、利用图片学习儿歌。
(1)引入儿歌第一段。
①教师边出示小熊过桥的有关图片边有表情的朗诵儿歌第一段。
师:“请小朋友听一听老师刚才表演的是怎么一回事。”
②通过提问助幼儿掌握儿歌内容。
③学习第一段,鼓励幼儿创编表演动作。
(2)学习儿歌第二段。
①提问:“小熊叫妈妈忙了,假如你是熊妈妈,你会怎么助它?”
②请幼儿开动脑筋,想办法小熊过桥。
教师正面评价,鼓励孩子胆想象。
师:“现在我们看看小熊是怎样过桥的?”
③教师边出示有关小鲤鱼的图片边有表情的朗诵儿歌第二段,
④通过提问助幼儿掌握儿歌内容。
⑤引导幼儿创编动作。
⑥幼儿先集体朗诵整首儿歌再分组竞赛朗读。
3、能力提升:请幼儿戴上头饰分角色表演儿歌。
活动延伸:
(1)请幼儿在表演区继续表演儿歌(小熊过桥)
(2)请幼儿在熟悉儿歌的基础上学习歌曲《小熊过桥》。
教学反思:
《小熊过桥》这是一首情节性的诗歌,关于一个小动物的故事,诗歌抑扬顿挫、琅琅上口。讲述了一只小熊从最初害怕走竹桥到后来勇敢前进靠自己的力量战胜困难,获得成功体验的过程。困难源于生活,借助《小熊过桥》这一载体回到生活中去体会成功的喜悦,活动贴进生活容易被幼儿接受。
这首儿歌幼儿很喜欢,与以往的儿歌有所不同。在以往的儿歌教学中,儿歌简短、朗朗上口,便于幼儿学习。但今天学习的这首儿歌《小熊过桥》内容比较多,较长。因此,为了能让幼儿更好地学习、理解儿歌。本次活动屏弃了以往传统的“老师教,幼儿学”的方法,采用了引导幼儿主动的探索学习的方法。真正的尊重了幼儿的主导地位。活动时把幼儿理解儿歌的内容放在了前面,通过幼儿自己的.观察、表达来得出儿歌中诗句,既充分理解了儿歌的内容,又助孩子们对儿歌有了一定的记忆,为后面的学习和表演做了很好的铺垫。
活动开始,我就带领幼儿过小桥,让幼儿自己体验过小桥的心情。提出问题:刚才你们在过小桥时心情怎么样的?今天有只小熊也要来过一过小竹桥,猜猜小熊过桥会碰到什么事情呢?提出悬念。根据幼儿回答播放课件:对于“头上乌鸦哇哇叫,桥下流水哗哗笑”,画面上对应出现:一只乌鸦边飞边叫,桥下的流水露出了咧嘴笑的笑容,又形象又富有情趣。在针对儿歌的最后一句:“小熊过桥回头笑,鲤鱼乐得尾巴摇”,画面上出现了回头笑嘻嘻的小熊,半钻进水不停摇着尾巴的鲤鱼,再配上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诵,使幼儿陶醉在这首优美的诗歌中,在轻松、愉快、和谐的气氛中插上了想象翅膀。最后,幼儿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动作并把儿歌表演出来,请个别幼儿分别扮演小熊、鲤鱼、乌鸦、流水一起有节奏的念儿歌。
本次活动我采用了引导幼儿主动的探索学习的方法,真正尊重了幼儿的主导地位。活动时把幼儿理解儿歌的内容放在了前面,通过幼儿自己的观察、表达来得出儿歌中诗句,既充分理解了儿歌的内容,又助孩子们对儿歌有了一定的记忆。通过活动,让幼儿懂得要相信自己,遇到困难要勇敢面对,并想办法解决,不事事依赖别人。
小熊过桥教学设计 篇4
设计思路:
本课以xxxx版《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为指导思想,面向全体学生,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主动参与音乐活动的兴趣。并根据学生的特点,采用梯度渐进的课程目标。通过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音乐并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氛围,使之产生浓厚的兴趣,积极主动的参与其中。通过各种音乐活动陶冶学生美的情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设计理念:
本课的设计,围绕以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的基本理念。以音乐体验、鉴赏,和感受及表现音乐为主线。采用互助合作学习、自主学习,对比学习等方法,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间、师生间互助互学,培养群体意识及协调、合作能力。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小学五年级的学生,此时的学生随着生活范围和认知领域进一步发展,体验、感受与探索创造的活动能力增强,对音乐学习有着特别浓厚的兴趣,其求知欲和好奇心也在不断增强,已初步具备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只要引导合理,学生一定能根据自己的理解感受歌曲、表现歌曲。
教材分析:
《小熊过桥》是一首G大调6∕8拍子的歌曲。它由A﹢B﹢A﹢C﹢A五个部分组成,即为回旋曲式结构。歌曲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运用活泼、跳跃的旋律,描绘了小熊过桥时由害怕到勇敢跑过小桥的心理变化,以此教育学生在困难面前应做个勇敢自信的人。
教学目标:
一、熟练掌握A、B、C三部分的主题音乐,体验乐曲的不同情绪,同时了解回旋曲结构。
二、体会并能运用力度记号表现乐曲的不同情绪。
三、学生能根据歌曲中的音乐形象,设计不同的表演形式表现歌曲,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小熊的可爱和勇敢,并从中受到教育,感悟到勇敢可以战胜一切困难与险阻。
教学重难点:
1、回旋曲结构的理解
2、用歌声有感情的表现各种小动物的形象
教学用具:
课件、形态各异的小熊图片(害怕的、紧张的、开心而又高兴的小熊)、乌鸦、小鲤鱼图片及三种动物的头饰
教学过程:
一、师生问好,组织教学
二、歌曲学习
1、谈话导入:神秘的音乐之旅马上就要开始了,老师给同学们准备了一份礼物(视频资料),请同学们边看、边听、边思考:
①曲中都出现了哪几种小动物?
②听完之后你的心情怎么样?
2、再听范唱(音频资料)
思考:乐曲给我们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请同学们根据歌曲内容编排一个故事情节表演给同学们。
3、四位同学戴上头饰表演(一位同学讲故事、一位同学演小熊、一位同学表演乌鸦、一位同学表演小鲤鱼)。
4、评价表演情况,并说说乐曲是什么拍子?(6∕8)它给你什么样的感受?(摇荡感、起伏感)
5、老师范唱歌曲。
思考:乐曲中那句歌词出现的最多,并将几幅图片(三只形态各异的熊、乌鸦及小鲤鱼),按内容排序,贴在黑板上。
6、介绍回旋曲式是指:相同的主部和几个不同的插部交替出现而构成的乐曲。本曲结构:A﹢B﹢A﹢C﹢A。
7、A部分学习(表现害怕、沮丧的小熊)
①轻声哼唱,找出难点。
②师生共同解决5.3353︱4.2242︱313123“哎呀呀、、、”处的演唱。重点表现出小熊害怕而又紧张的心理。力度由“mp”过渡到“mf”。
8、B部分学习(表现讨厌而又厌恶的乌鸦)
①老师用不同的唱法引导学生说出那种唱法更好,为什么?
②学生通过比较体验“rit”和延音记号的作用,并唱好这一句(更能表现小熊的无助及其对妈妈的高度依赖和紧张、焦急的心理)
9、A部分学习(表现紧张无助的小熊)
10、C部分学习(表现助人为乐、乐观向上的小鲤鱼)
①老师范唱此部分,学生体会“小熊小熊不要怕”为何要唱的轻点,而结尾的“眼睛向着前面瞧”中的“瞧”为何要唱的强一点,延长一点。(突出小鲤鱼的友好及给朋友鼓励时的真诚)
②学生带上“f”力度记号表现此部分,并简单分析为何要唱的强。(突出体现助人为乐的美德)
11、A部分最后一部分学习(表现过完桥之后小熊高兴、快乐之情)
①轻声哼唱,找出难点。
②师生共同解决“啦”处的演唱。重点表现出小熊大步跑过小桥时的心理。力度由“mp”过渡到“mf”。
③重点体会53335.35︱426.︱422242.4︱
315.︱衬词“啦”的演唱(突出体现小熊过桥之后高兴,自豪的心情)红色部分为重音记号处
④体会“鲤鱼乐的尾巴摇,啦啦啦”的情绪。(结尾的三个啦为何要唱的轻柔点,唱重了有何不妥)(表现小鲤鱼助人为乐之后的低调和开心之情)
12、让同学将小熊的形象用三个词语概括并写在相关图片的'下方。
(沮丧紧张高兴)
13、带着不同情绪,用不同形式表现歌曲。
①单人表演(手语表现)
②同桌表演(用双臂)
③分角色唱(小熊、乌鸦、小鲤鱼)
④同桌用文具盒表演
⑤划拍子表现
⑥其他
三、小结:学完这首歌,你想对“小熊、乌鸦和鲤鱼”分别说点什么?并谈谈你有什么样的启示。
教学反思:这节课由于内容涵盖的比较多,所以一开课我就用了开门见山的方法,直奔主题。听课老师及我个人都认为教学效果非常好,在老师的引导下出色的完成了既定的教学目标。整节课可以用“平实”、“高效”和“扎实”来形容。我认为本节的亮点应该归结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音乐是听觉艺术”充分突出了“听”。
听并不是盲目的重复,而是在问题的引领下,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在这节课中老师除难点帮扶以外,其余都是在反复的听与对比中学习的。
二、教具的准备恰到好处,也是这节课的点睛之处。
1、这节课我选用了视频和音频及老师的范唱几种不同的素材作为倾听的对象,目的就是有侧重点,避免无谓的重复使学生没有新鲜感,从而丧失了学习兴趣。
2、传统的图片运用,使回旋曲结构一目了然,无需老师再费任何口舌,将枯燥的乐理知识趣味化,效果自然是不言而喻。
3、头饰的运用可以说是这节课最具有感染力的时刻,没想到学生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能把故事情节刻画的如此有声有色。孩子们惟妙惟肖的表演使乐曲的情绪,及学生对歌曲的理解更具有说服力,使篇幅如此长的一首歌曲立刻变得精彩纷呈。
三、老师声情并茂的演唱给予学生以感染。
1、老师反复运用不同的情绪和方法演唱相同的部分,让学生在比较中鉴别情绪的变化,在这节课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几种不同动物的角色,及力度和其情绪的变化,老师并没有包办而是放手让学生先说然后带上情感去体验,效果特别好。
四、充分突出学生主体、老师主导的原则。
在学习中挖掘歌曲的曲调美和情景美,创设意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如在力度记号、渐慢及延音记号的学习中,我并没有提出过多自己的观点,而是通过声情并茂的范唱让学生自己分辨,通过对比和评价等方法,使教学难点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