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老地方 > 百科 > 教学教案 > 正文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将相和》

2025/08/29教学教案

老地方整理的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将相和》(精选4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将相和》 篇1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认识到对敌人要敢于斗争;对自己人要以国家、大局为重,团结一致。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学会生字新词。

4、有感情朗读课文,并自述课文。

教学重难点:

在故事中品析人物的思想品质是本文的教学重点。

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是难点。

教学用具:

鹏博士课件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出示课件:介绍作者和历史背景。

2、《将相和》中的“将”指谁?“相”又指谁?“和”是什么意思?

二、检查预习情况。

出示课件:

1、读准字音。“和氏璧”“推荐”“渑池之会”“胆怯”“侮辱”"击缶”

2、朗读课文并分段,给每段加小标题。

3、指名朗读课文。

三、熟读课文

同桌互相讲述课文。

四、布置作业

1、结合课后“思考练习”

2、自学本文生字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听写生字词

二、整体入手,直奔难点。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将相和》。

2、指出廉颇是怎么说的?并读一读这些句子。

3、蔺相如是不是靠一张嘴爬到了廉颇的头上。

三、读议第一段

1、默读一段理出故事的情节(起因、经过、结果)

2、从这些句子看出蔺相如是一个怎样的人?

蔺相如是怎样完璧归赵?

3、蔺相如立下了什么大功?

(维护赵国利益、是有功之臣)

4、指出名复述这个故事。

四、读议第二段

1、默读第二段理出故事情节。

2、渑池会上秦王怎么侮辱赵王?蔺相如怎么对付?用的是什么办法?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他是个怎样的人?

3、蔺相如为了赵国的利益连自己的命也不要了,多么勇敢啊!请同学们齐读。

4、渑池会上的斗争赵国占了上风,功劳应属于谁?为什么?(提示:这份功劳也有廉颇的一份,不是他在边境上做好准备,秦王也不会这样轻易放回他)

5、这个与第一个故事有什么联系?

6、复述故事。

五、布置作业。

第三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知道蔺相如完璧归赵立了大功,赵王封他为上大夫;在渑池会上,他又立了大功,又封他为上,

职位比廉颇高。廉颇不服气,说要给他个“下不了台”,这就是将相不和的主要原因。

二、默读第三段,思考问题:

1、蔺相如立了功,廉颇为什么要给他个下不了台?廉颇说的对不对?

2、蔺相如怎样对待?

3、将相怎样和好?说一说你对他们的认识。

三、总结全文

1、从这三个故事中,我们知道“将”“相”经历了由和到不和的过程,想想他们为什么不和又为什么和好?

2、蔺相如的勇敢机智、顾全大局表现在哪?廉颇的英勇善战,知错就改表现哪?

3、学了这一课你有什么感受?

四、课堂练习。

复述三个故事。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将相和》 篇2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理解词语“声色惧厉”在句子中的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抓关键词句,品味人物言行,从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3、给课文事件加小标题,搞清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各事件与整个故事的关系,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4、领会和学习课文是通过典型的事件和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特点这一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1、抓关键词句,品味人物言行,准确概括人物特点,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一步训练学生语感及其它语文能力。

2、领会和学习课文是通过典型的事件和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特点这一

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1、分清事物的前因后果;

2、搞清各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各段与整篇文章的关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理清前因后果: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篇发生在两千多年以前、战国时期的历史故事《将相和》。(板书课题)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将相和的故事是由哪三个小故事组成的?(生读书)

交流:将相和是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组成。

这三个故事在文中的叙述顺序能否颠倒?

其中,第一个故事完璧归赵我们在三年级时已经学习过,本文只用一句话略写,还记得故事的主要内容吗?那位挫败秦王阴谋的大臣是——(板书:蔺相如)带兵接应的大将是——(板书:廉颇)。

二、读书评价,感悟廉颇其人:

1、蔺相如,指将相和中的“相”,请注意这里的相并不是来自蔺相如的名字,而是指古代文官的最高职位称为“相”,那么将指的又是谁呢?

2同学们一定已经注意到经历了完璧归赵之后的蔺相如由一介平民被封为上大夫,渑池之会后的蔺相如又被封为上卿,可谓平步青云,书上特别说明的是他的职位比廉颇还高。

那作为同朝为官、战功显赫的大将军廉颇此时对蔺相如作何评价呢?找到廉颇的话,谁来读读?(抽生读书)

3、指导朗读:

数一数,廉颇说了几句话。来,先看第一句。

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你现在就是廉颇,来说说这句话,(抽生读书)说这话的廉将军有什么样的自我感觉?(预设: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傲气十足,居功自傲,很神气……)齐读

再来看第二句:

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先自己试读。(抽生读书)听出廉将军对蔺相如什么态度了吗?(预设:看不起,不屑一顾,觉得蔺相如有没有真本事?)齐读

所以他的决定就是:(出示第三句)我碰见他,非得给他个下不了台!)一起读

有一个词叫“言为心声”,意思是通过听一个人说的话你就可以知道他的心里是怎么想的,是个怎样的人。听了廉将军这短短的几话,你仿佛看到了一个有着什么样性格脾气的廉将军站在你的面前?(预设交流:耿直畅快、豪爽、率直,性子直等)板书:率性爽直

4、作为一员武将,廉颇之所以这样率直地表达不满,是因为他一直站在哪个角度?引导学生再次读书,找到三句话中的同一个人称:我。

小结:廉颇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问题,所以难以全面,带有很大的片面性。

题目是将相和,此时的将相之间是和还是不和?

谁能用刚才学习到的本领,来说说将相不和的原因?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将相和》 篇3

【教学目的】

1.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学习通过人物言行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3.学会简要复述故事。

【教学重点】

1.学习通过人物言行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2.学会复述故事。

【教学难点】

课文中的三个故事是围绕怎样一个中心组织在一起的。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资料:

解题导入新课:学生自学课文;检查预习状况;质疑问难。

教学步骤:

一、解题

1.介绍时代背景(略)

2.抓题眼“和”,理解题意(略)。

二、学生默读课文,自学

要求:

(1)查字典学习字词,解词要联系上文;

(2)了解文章主要资料;

(3)给文章分段;

(4)拟定三个故事的小标题。

三、检查自学状况

(1)注意:廉颇蔺相如胆怯抵御上卿

(2)组词:

秦璧击协渑

泰璧缶胁淹

(3)解词:

完璧归赵无价之宝理直气壮

攻无不克负荆请罪同心协力

(4)指名读课文:课文写了哪三个小故事,并说明这三个小故事的起止段落。

(5)概括三个故事的大意。

(6)给三个故事拟小标题。

四、熟读课文

五、质疑问难

第二课时

教学资料:

讲读课文。

教学步骤:

一、从整体入手,启发提问,直奔重点、难点,激发学生读书兴趣

1.板书课题后提问: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文章主要资料。

2.教师提问:廉颇、蔺相如为什么不和?廉颇是怎样说的?从课文中找出廉颇说的这段话,读一读。

3.继续提问:廉颇说,蔺相如就靠一张嘴,爬到他的头上去了,他说的对不对?不对,靠什么(引导学生读议第一段。提示三个故事的联系)?

二、学习第一段,幻灯提示本段重点资料,通过重点部分人物言行的读议,了解人物品质

1.默读第一段。

思考题:蔺相如在完璧归赵中是怎样立功的。

阅读要求:抓住蔺相如的言行,认真理解蔺相如是怎样一个人,即他具有怎样的品质。(学生默读、勾画、思考;教师板书:言行→品质)

2.幻灯出示图片——课文中第一幅插图。学生看图后,教师提问:画面上表现的是这一段中哪一小节的资料?然后指名读这一节。(第八自然节)

3.结合这一小节描述蔺相如言行的语言说一说蔺相如是怎样一个人。学生读议中,教师适时做如下点拨:

①蔺相如理直气壮地应对秦王,他的理在哪里?

②蔺相如说着,举起和氏璧说是要往柱子上撞。在他要撞却没撞的瞬间,他可能想些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机智勇敢”

4.教师小结:蔺相如是怎样做到完璧归赵的呢?他利用秦王说的以城换璧的话,随机应变,揭穿秦王的骗局,又抓住秦王爱璧的心理,机智勇敢地与秦王斗争,争取主动,赢得时间,做到完璧归赵,为赵国立了大功。那么他在渑池会上又是怎样为赵国再立大功的呢?

三、用学习第一段的方法——抓住最能突出人物特点的主要资料,通过人物言行,了解人物品质的方法学习第二段,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阅读潜力,强化训练重点

1.引导学生回顾第一段的学习方法,加深训练重点:“言行→品质”的印象。

2.提出进一步要求:不借助图片提示,确定此段的重点资料。(第三自然段)

3.学生默读、思考、抓住人物言行议论(议论重点:“生气极了”,“再要求…再要求……”“不答应……拼了”)。

4.教师小结:蔺相如不畏强暴,在与秦王的斗争中,置个人生死于不顾,维护了赵国的尊严,被赵王封为上卿,是当之无愧的。可廉颇却认为他是靠一张嘴上去的,产生了矛盾,这个矛盾是怎样解决的?继续学习第三级。

四、读议第三段,围绕“和”字,抓住人物言行,进一步突出人物思想品质

1.指名朗读这一段。

2.要求学生自己确定贯穿全段的思考题。

3.抓住人物言行,围绕“将相是怎样和好的”读议此段。

教师适时点拨:

①“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这句是不是蔺相如自我吹嘘,为什么”(引导学生回顾蔺相如在“完璧归赵”和“渑池会见”立功的情景,再与对廉颇忍让的言行比较,突出蔺相如对敌狠,对己和的高尚品质。)

教师板书:“顾全大局”

②“秦国之所以不敢进攻赵国”……秦国必然趁机来打我们。课文中哪个地方证明了蔺相如的话是对的(引导学生体会;廉颇在保卫赵国中起了大作用。板书:英勇善战;蔺相如充分估计廉颇作用,可廉颇却贬低蔺相如的功劳,两相比较,看出蔺相如的高尚;认识到:为了国家的利益,务必和好。)

4.教师范读蔺相如说的这一段话。

5.这一段话的中心句是哪一句?为什么?等教师提示后,学生齐读“我所以……利益”。

6.学生读议“负荆请罪”一节。(引导学生通过廉颇的动作描述,突出他为了国家利益,知错就改的品质)。

教师点拨:

①在对蔺相如的态度上,廉颇开始是“很气”,之后又觉得“很不就应”,这是为什么?

②廉颇认识到自己错了,登门请罪,他为什么把自己的错误看成是罪过?

幻灯出示第一幅插图,学生看图,教师小结

学生齐读“负荆请罪”一节。

五、总结全文

教师提问:

1.通过这一段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蔺相如和廉颇哪些高尚品质。

2.这些品质作者并没有直接写出来,我们是怎样明白的。

教师总结:我们通过这一课的学习,不仅仅学习了廉颇、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团结一致的爱国主义思想,而且学到了通过人物言行,突出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将相和》 篇4

设计理念: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注重情感熏陶、注重体验感悟是语文学科的特点。本篇课文的教学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从多角度去发现、领略人物的形象与品质并通过读把体验到的特点展现出来;以了解蔺相如为切入点,重点研读这个关键人物,正是教学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在读中悟,悟后读,“读”“悟”相辅相成,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读、悟中领略人物形象。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正确读写“隆重、胆怯、诸位、和氏璧、无价之宝、理直气壮、完璧归赵、负荆请罪、同心协力”等词语。

2.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领悟3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教学重点: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从多角度去发现、领略蔺相如的形象与品质。

教学难点:

把握“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3个小故事之间复杂的因果关系。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1.学生搜集一些历史故事。

2.把相关的句子制作成课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学生对历史故事的兴趣

1.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历史长河中有许多熠熠生辉的人物让今天的我们依然崇敬不已,你们知道哪些历史人物的故事请简单介绍一下。

(学生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介绍他所了解的历史人物,教师根据学生的谈话适当的激励与点评。)

[学生进入高年级,已初步具有根据需要搜集资料的能力,课堂上的展示更能激发学生对远离我们现实生活的历史人物的兴趣。]

2.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一篇历史故事,是根据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

3.板书课题。

4. 同学们已预习过课文,“将”、“相”各是谁?“和”在这里应该是什么意思?对于题目你是如何理解的?

(“将”指大将军廉颇,“相”指上卿蔺相如,“和”是和好、团结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将”与“相”之间为什么和好,他们之间为什么曾经不和?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理清课文围绕廉颇和蔺相如讲了几个小故事,找出每个故事的起止,并用一个合适的小标题概括每个小故事的内容。

2、讨论交流:

本文讲了三个小故事。

第一个故事(1—10自然段)完璧归赵。

第二个故事(11—15自然段)渑池之会。

第三个故事(16-18自然段)负荆请罪。

[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培养学生阅读的概括能力。]

3.自学生字新词,读通课文。

(1)读准字音,“诸位”应读“zhū”“负荆请罪”读为” jīng”;多音字,着(zháo)急、上当(dàng)、答应(yìng )、为(wéi)难、便(pián)宜、上朝(cháo),据词定音。

(2)认清字形,比较形近字,璧(壁)、秦(奏)、归(旧)、克(刻)。

(3)体会词语的意思,找出课文中带这些词的句子读一读。

攻无不克:攻城夺地,没有拿不下来的。

战无不胜:形容强大无比,每战必胜。

负荆请罪:负,背着。荆,荆条,用来打人的东西。本课指廉颇光着上身,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请罪。这个成语现用来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同心协力:协,合。团结一致,共同努力。

三、品读课文,感受人物形象

同学们通过阅读,对课文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你能评价一下文中的某个人物吗?

(蔺相如临危不惧、机智勇敢,胸怀宽广;廉颇知错就改、勇于改过;秦王阴险狡诈……)

[通过阅读,学生已经对人物有了初步感悟,孩子乐于表达,但对人物形象的认识仍旧是浅层的,概念化的,尚需进一步揣摩。]

2、选读重点句段,自主感悟人物。

(1)同学们的感受真不少!我发现大家说的最多的就是蔺相如,这个人物贯穿三个小故事的始终,我们先进一步了解他,好吗?

(2)请同学们在“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中找出描写蔺相如的有关语句,细细去读,感悟他的个性想法。

(学生读书、批注、讨论。)

四、 交流感悟,情境促读

课文中关于蔺相如的哪些细节描写,引发了你对他的进一步了解,请谈一谈。

学生讨论,交流:

1、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壁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①交流:蔺相如觉察到秦王根本无诚意拿城换壁,就上前一步,故意说璧上有瑕,巧妙地将和氏璧要回手中,这一言行充分表现了他的机智。

②机智的蔺相如当时是以怎样的语气跟秦王说话才使得秦王把璧交给他的呢,请同学读一读。

2、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这柱子上!”说着,他举起和氏璧就要往柱子上撞。

①交流:“理直气壮”,指理由充分,说话有气势。真是手中有璧,心中有底。蔺相如知道秦王特别喜欢这块璧,于是抓住秦王喜欢璧的心理,威胁秦王,吓唬秦王。一个“撞”字足以表现出蔺相如的勇敢无畏,也可看出他的才智过人。

②蔺相如的勇敢无畏震撼了在场的每一个人,也吓坏了非常喜欢和氏璧的秦王,请同学们在读一读蔺相如的动作,语言感受他的无所畏惧。

3、到了举行典礼那一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和氏璧已经送回……从来不讲信用的!”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客客气气地把蔺相如送回赵国。

①探讨:蔺相如非常聪明,派人把璧送回赵国,先发制人。蔺相如面对强大的敌人毫无惧色,由被动变主动与秦王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从中看出他机智勇敢、做事果断、不畏强权的性格。

②板书:机智勇敢,不畏强权

4、 他走到秦王面前说,“请您为赵王击缶。”秦王拒绝了。蔺相如再要求,秦王还是拒绝。蔺相如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①蔺相如面对秦王对赵王的侮辱,奋起反抗, 为了国家的尊严他不畏强权,不畏牺牲。

②情境朗读,体会蔺相如的勇敢无畏。

假如你就是蔺相如你会怎样对秦王说这些话,指名读。

[以蔺相如为切入点重点研读,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去揣摩人物的个性品质,感受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

五、置留问题,激发研读兴趣

1、蔺相如的出色表现在课文中还有很多,请同学们在课下读一读有关于他的语句,把自己的感受下来。

2.提出自己感兴趣或者不懂的问题,跟大家讨论。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认读“召集、商议、隆重、胆怯、能耐、诸位、和氏璧、完璧归赵、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负荆请罪、同心协力”等词语。

2.回顾课文内容。

3.过渡: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感受到了廉颇知错就改的大将风度以及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权的高贵品质。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再次零距离接触这些历史人物。

二、研读人物,体会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

1.“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中蔺相如的卓越表现令赵王对他刮目相看,于是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这引发了廉颇的不满,他是怎么说,怎么做的?

2.研读人物,体会表达

(一)分析蔺相如的语言、行动:

行动:“请病假不上朝,免得跟廉颇见面;远远看见廉颇骑着高头大马过来了,他赶紧叫车夫把车往回赶。”

语言:“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将军吗?……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呀!”

从蔺相如的语言、行动你感受到了什么?

(感受到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

3.再读蔺相如的语言,感悟人物形象。

课件出示:

“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a.“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这句话说得对吗?文中哪儿证明他说的话是对的?

(渑池会见时,秦王不敢攻打赵国,就是因为廉颇已经在边境做好了抵御秦兵的准备,说明廉颇在保卫赵国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b.你怎样理解蔺相如的这段话?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蔺相如的语言。

(二)分析廉颇的语言、行动:

1、画出描写廉颇的语言、行动的句子,说说廉颇的性格特点。

语言:“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①在这里“嘴”指什么?蔺相如真的只是靠他的“一张嘴”吗?

②从廉颇的话中,你发现廉颇有什么特点?

(廉颇居功自傲、性格直率)

行动: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

①出示幻灯片,观察第二幅插图,想象人物当时的言行,说说廉颇负荆请罪的情景。

[学生展开合理想象、各抒己见,只要合文章情理即可。]

②从 “负荆请罪”,可以看出廉颇是一个怎样的人?

③廉颇为什么向蔺相如负荆请罪?

讨论、交流、点拨: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廉颇的语言、行动,深化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三、思维扩展,深化认识

1.赵国“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你为赵王感到幸运吗?为什么?

(蔺相如具有不畏强权、机智勇敢,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廉颇也能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认错,知错就改。而他们两人的共同特点是爱国,有这样两位大臣,赵王是非常幸运的。)

2.讨论:三个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将相和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交流、点拨:

①蔺相如“完璧归赵”、“渑池之会”的两次立功,被赵王封为上卿,致使廉颇不服气才有了“负荆请罪”的故事。因此,这三个小故事之间有着什么关系?

(“负荆请罪”是果,前两件事均是因。)

②将相和好的根本原因是因为他们的爱国。板书:爱国

[领悟三个故事之间的内部联系是本课的难点,而通过整篇课文的学习学生了解的课文内容,再通过教师巧妙的引领,这个难点不攻自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