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
老地方整理的《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精选4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 篇1
《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精选10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 篇2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2、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3、能解释诗句中重点词和诗句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意,想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具准备:插图。
教学过程:
一、引入谈话
1、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你会背哪些?(让学生说作者)你们知道的诗人可真不少,可你们知道哪位诗人被称为诗仙吗?
2、学生介绍对李白的了解,背诵以前读过的李白的诗,如《早发白帝城》《赠汪伦》《静夜思》等三五首。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李白的诗。
二、学习《峨眉山月歌》
1、出示《峨眉山月歌》全文。提醒学生要有目的地读。(读准,找出地名)
2、自己小声读读诗歌,找出本课生字,记记。
3、反馈:
学生自主交流对生字的学习体会,互相提醒易读错、写错的字。交流找到的地名,读准。
4、再读诗歌,读出诗的韵律、节奏。
5、学生根据注释自学,试着理解诗句的意思。
6、交流自学情况。学生谈对诗句的理解,教师随机指导。
重点:
半轮:(结合插图)上弦月或下弦月。影:指月影。
流:流动,课文中有月影随江水流动。夜发:连夜出发。
向:驶向。君:作者的友人,读中指月亮。下:从上游往下游行走。
7、指名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8、引导想象诗的意境。
(1)出示插图,看懂图意。
(2)想象诗人坐在小船上抬头看到了什么,低头看到了什么?这时他会怎么想,心情怎样,表情又会是什么样的?
(3)看图有感情地朗读。
9、练习背诵。
三、作业
1、完成习字册。
2、完成书后第四题的第2 小题。
3、收集两首没学过的李白的诗,课后向同学推荐。
《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2、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峨眉山月歌》诗句的意思。
3、感悟诗的意境,体会作者思念故乡、亲友的情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重点:背诵诗文。
难点:理解诗句,整体感悟诗歌情境。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自主阅读 整体把握
1、出示《静夜思》插图幻灯片。
在这幅画中你看到了什么?联想到了哪首古诗?在这首诗里你认为哪个字写得最好?
2、过渡引入:今天,我们再一起学习一首寄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诗。(板书:《峨眉山月歌》 李白)
3、出示《峨眉山月歌》全文,初读,要求正确。
4、师范读。
5、正音、再读诗歌,读出诗的韵律、节奏。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洲。
6、检查朗读,指名读;比较读。(注意纠正,评价)
二、重点突破 语意兼得
1.解诗题
(1)整体感知古诗。
○1为何写“峨眉山月”?
○2比较《静夜思》、《峨眉山月歌》的异同之处。
大家刚才背诵了《静夜思》,也多次朗读了《峨眉山月歌》,这两首诗有一些相似之处,找一找在哪里?(板书:思,月)两首诗中都有一个“思”字,而且诗人都是借月亮表达了一种感情。
但是也有不同的地方。例如,在《静夜思》里,诗人借月亮抒发感情,他是在哪里看的月亮?(床前)是在一个地方静静地看月亮。那么这首《峨眉山月歌》里,诗人还是在一个地方静静地看月亮吗?
请大家再读这首古诗,找出表示位置变化的`字词。
入流发向下 (结合诗句,解释这些词的意思) ○3诗人的位置是变化的,那么诗中提到了哪些地点呢?自读诗文,结合课文下的注释,用笔圈出你找到的地方。
找出地点的词:峨眉平羌 清溪 三峡 渝州
2、明诗意
(1)交流自学情况。
学生谈对诗句的理解,教师随机指导。
重点:
半轮——(看插图理解)上弦月或下弦月。
影——指月影。
思——思念。
君——作者的友人。
(2)指名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3、悟诗情
(1)出示插图,看懂图意。
(2)想象诗人坐在小船上抬头看到了什么,低头看到了什么?这时他会怎么想,心情怎样,表情又会是什么样的?
(3)借助课本中的插图,师配乐诉说:一个秋高气爽,月色明朗的夜晚,巍峨雄伟的峨眉山遮住了一些月亮,只露出了半轮明月。月影倒映在平羌江的江水之中,像一位好朋友那样,陪着我随着江水流动。我乘着小船,从清溪出发,往三峡的方向驶去。但是在顺流而下到渝州的时候,月亮总被两岸的高山挡着,让我看不到了,使我更加地思念故乡和亲友。看到了这样的景色,体会这样的心情,诗人是用什么语调吟出这样的一首诗的呢?
分角色读、齐读。
三、积累拓展 读写训练
1.看插图试背。
2.指名背诵。
3.齐背,注意节奏。
4、课外拓展
诗仙李白是一个非常喜欢月亮的人,他的诗中经常会有月亮出现,用月亮表达不同的感情。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首诗,它所抒发的感情和本诗一样吗?
《月下独酌》其一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正确、流利地朗读并背诵《峨眉山月歌》。
认识并理解诗中的生字新词,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诗句的意思。
感悟诗的意境,体会作者李白对故乡和友人的思念之情。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回顾以前学过的李白的诗,如《静夜思》、《古朗月行》等,激发学生对新课的兴趣。
提问:李白为什么喜欢写月亮?引出《峨眉山月歌》的背景介绍。
初读诗歌: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教师指导正音,注意节奏和韵律。
学生尝试读出诗的韵律和节奏,如“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理解诗意:
学生根据注释和插图自学,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师引导学生逐句讲解,理解关键词汇,如“半轮”、“影”、“流”、“夜发”、“向”、“思”、“君”、“下”等。
学生交流自学情况,教师随机指导,纠正错误理解。
感悟意境:
引导学生想象诗人坐在小船上,抬头看到峨眉山月,低头看到江水流动的情景。
提问:诗人此时会怎么想?心情怎样?表情又会是什么样的?
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话描述诗的意境,教师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思乡之情。
练习背诵:
学生多次朗读诗歌,尝试背诵。
教师提供插图,帮助学生记忆诗句。
拓展延伸:
引导学生搜集李白的.其他与月亮有关的诗,进行课外阅读。
提问:你认为李白为什么喜欢写月亮?月亮在他的诗中代表了什么?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朗读、理解、感悟诗歌,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学生在理解诗意和感悟意境方面表现较好,能够用自己的话描述诗的意境。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