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老地方 > 百科 > 教学教案 > 正文

《汽化》教学反思

2025/08/29教学教案

老地方整理的《汽化》教学反思(精选5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汽化》教学反思 篇1

如何引导学生从复杂的物理现象中发现并找出产生现象的原因和规律,保持并不断提高他们参与探究物理现象的兴趣与热情,使学生爱上物理课,是我始终在思考的一个问题。

本节课以通过湿衣服变干、洒到地上的水变干,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看到的现象,以及演示试验塑料袋中的酒精,放在80℃以上的热水中,塑料袋涨起来,引入汽化现象。把生活中的东西搬到课堂里来,使学生认识到我们科学是一门与生活紧密相连的学问,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的思维,使汽化和液化两个概念的引出顺其自然。

在“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的探究活动,又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理解研究问题的方法“控制变量法”,理解其他科学实验以及自己从事科学活动都是很有意义的。在研究“水沸腾实验”中,让学生复习海波熔化实验,讨论水沸腾实验的探究过程,让学生亲自实验,体验探究物理规律的乐趣。

《汽化和液化》这节课的教学使我在这方面有了一些启示;由各种看得见摸得着的现象引入课题,体现了从现象到实质,从生活到物理。通过“拓展与延伸”,让学生从物理走向社会。学生自己得出规律,培养了学生自主思维的能力。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发表见解,既体验成功,也增强了学生观察和思考问题的能力;本节的授课的'密度较大,主要是考虑到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生刚刚学习物理的兴趣而定的。

通过对自己设计的这堂课的思考,联系我的教学经验,这堂课可能会在这两方面存在问题:学生对汽化的两种方式理解了但因练习量不够会存在暂时无法解解释生活中相应现象的的问题,这需要在后面的课中进一步巩固。学探究实验课中,我真正体验到,新课程强调的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当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充分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时,就意味着学生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施展,创造性的解放,教师式学生和学生式教师的出现,绝非偶然。另外,作为教师,不断学习,更新知识,实在是十分必要。

《汽化》教学反思 篇2

《汽化》一节的教学知识内容包括蒸发和沸腾两种汽化方式,具体有蒸发和沸腾的发生的条件、特点,这些内容的学习,要经历实验探究的过程,学生学习活动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考虑到八年级学生才接触物理学习一个月,物理学科的学习方法,是必要的教学内容,将蒸发和沸腾两个内容划分在两节课,可以突出实验探究的教学。

在沸腾一课教学中,突出实验观察方法、实验探究中的进行实验、图像法分析得规律的教学;在蒸发一课突出控制变量法、实验探究中的设计环节。教学的内容应从知识内容扩展到物理的学科思想方法,到学生学科能力的形成、学习物理习惯养成教育,在以上的认识基础上设计学生活动才会到优化的目的。

《汽化》一节学生学习活动设计方案的优化过程与分析。

方案一:

8-9人组学生实验探究活动。蒸发和沸腾实验同时进行

分析:设计此活动的目的还是突出在知识内容的教学上,蒸发和沸腾两种汽化方式都完成了,但是将两种汽化方式中的探究思想和方法就很难体现出来,是一种点典型的突出知识结论的应试教学。这种设计的弊端是,不是每一位学生都能同时经历两个实验的全过程,而两个实验探究无论是设计还是进行实验,或是分析论证都不是对等的关系,互相不能代替,也不能迁移。由此可见,蒸发和沸腾同时进行唯一能实现的就是知识教学,过程方法就很难涉及到。

方案二:

8-9人组学生实验探究活动,仅探究沸腾过程温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一个大组分成三个小组(组中组,小组合作学习的一种方式),大组共用一套实验器材,将进行实验环节作为教学重点,三个小组分别从不同的初始温度开始进行实验观察与记录,最后分析得出实验结论。

分析:这种设计方案,突出了探究中进行实验的环节,重点突出;大组中的小组分别从不同的初始温度开始记录,避免了大组人数多,而有学生游离在学习外的现象,能体现小组合作学习中的人人有任务的特征。但是细致分析教学活动设计还是有较大纰漏:

一是学习活动内容较浅。三个小组一人看时间、一人度温度、一人记录,这样持续4-8分钟,每位学生分担的任务简单,单一。在这一段时间,学生表面上都参与进来了,但是每位学生的学习的内容的价值不大,自然活动的效益也不会是最大化的。

二是实验的探究的科学性表现不充分。三个独立的小组,每位学生独立地完成自己的任务,有一个环节有误就会导致实验结论的得出,如温度没有读对,记录正确,数据也是错误的,或者度温度的学生读对了,但是记录人听错了或记错了也会影响实验的分析。由此可见表面上的小组合作,实质上每位学生的独立的成分也很大,这种合作的结果一人错就会导致整组实验。从物理科学实验的角度,避免错误的方法就是互相监督,有正确的实验记录数据才能保证实验结论的得出,学生实验价值用果来承接,才能更好的体现活动的价值。否则,用了很长时间,并没有得出应得出的内容,探究过程和结果脱离会影响学习心理。虽然说过程比结果更重要,但是过程是建立在科学的设计、规划的基础上才是更重要的过程。

三是实验探究的内容挖掘不足。探究沸腾随温度的变化规律是目的,在探究水沸腾的过程中,实验现象的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引发的思考和质疑都是很重要的探究因子,属于评估的内容,另外,观察能力是物理学科教学中的一种重要的能力,从八年级培养有目的的观察,有观察的程序、会观察的方法都是教学的内容。

由此可见。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还可以进一步优化。

方案三:

维持方案二中的分组,8-9人公用一套实验器材,可以多准备一只温度计,用养生壶(玻璃壁的电加热器)和电源代替烧杯和酒精灯等做实验观察水的沸腾。

大组中分成两个小组4-5人,明确小组共同的`任务:(1)观察从开始加热倒水沸腾的全过程,按照时间顺序,记录在养生壶中水以及周围发生的现象。(2)从80℃开始,每隔一分钟记录一次温度。

要求:(1)想办法固定实验用的温度计,保证使用正确便于读数。(2)组内合理分工,保证实验数据的正确性合理性。(3)设计记录实验现象和温度的方案(表格或其他形式)。(4)实验数据用图像处理。(5)小组交流内容:小组分工的情况;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描述;产生的疑问;呈现小组实验图像。

分析:这种学习活动的方案设计扩充了学习的内容——实验观察的方法和程序、实验中的发现和质疑(加上动脑的,充分发挥学生经历实验的价值体现)、实验记录的方法等科学探究的因素。增加了教育的功能——小组合作的组内分配、科学实验习惯养成、物理学科学习特点体现等。

当然,方案三有待于实践,在实践中改进,达到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的优化效益。

教学多走一步,就会让学生多收获一些,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将学生的学习习惯养成、学习态度端正放到第一位,重视学生学习能力、学科能力的培养,这样的学习才是有意义的。学习活动的设计承载着三维目标达成,充分发挥教学的价值。

《汽化》教学反思 篇3

本节课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第三节《《汽化和液化》》,在学习这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了熔化和凝固,对于物态变化有了一定的认识。在小学科学课和日常生活中也接触过蒸发和沸腾,但是对于《汽化和液化》的认识还只是在表面上。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能从物态变化的角度来动态的分析《汽化和液化》,提高知识水平。

本节课的引入我是用棉纱蘸些酒精在黑板是写几个字,不一会儿,字迹不见了,引起同学们的思考。然后演示:在一个透明塑料袋里滴几滴酒精,系紧袋口放到热水里,过一会再拿出来。让学生观察到塑料袋有什么变化,这两个变化的过程就是《汽化和液化》。

自认为导入新课过程合理,以演示实验能够引起同学们的兴趣,并自然而然地进入了新课。虽然这两种物态变化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常见,但学生了解的不是很具体,特别是沸腾现象,只知道水烧开时有很多白气,但不知道白气是怎样产生的。

沸腾的教学是探究式,在设计实验时要准备实验器材,我就让学生说需要什么器材,而不是直接给出,例如要给物体加热就须要酒精灯,要知道温度的变化就须要温度计等,学生说一样就出示一样并放到实验台上,这样更能加深学生的印象,让学生了解实验器材的用处。

在做实验时也是让两名学生配合,一名学生计时,一名学生读数,因为实验器材都较小,坐后边的同学观察沸腾现象就不容易了,于是我用摄像头对着烧杯,将实验现象放到屏幕上,便于全班学生观察。事实上效果很好,在讲课后也得到了县教研室物理教研员秦老师的肯定。

在教学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时,提问:“怎样可以将湿衣服快点晒干?”由于日常生活中有这些经验,同学们很快就回答出来了,我再稍加整理就得出了结论。由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看到的,把生活中的东西搬到课堂里来,使学生认识到我们科学是一门与生活紧密相连的学问,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的思维。

在解决本节课的重难点知识的问题上,我最初设想由学生举例归纳,改成了创设情景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同学之间合作来探究问题。主要理由是学生的想象翅膀还未展开,一时提出要求举例,可能涉及的面狭窄。所以改为学生自己来探究问题,一来可以更好的突破重难点,二来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和习惯,并学会比较方法,渗透控制变量法的科学思想,及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实验现象、归纳表达实验结果和得出结论的能力,经历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从中体验问题解决的成功感。而“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的探究活动,又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这对理解其他科学实验以及自己从事科学活动都是很有意义的。

为了确保实验效果我事先做了充足的准备,例如怎样让酒精汽化又液化的实验我在家里做了二十几次,选用了不同的塑料袋,用不同量的酒精,以及不同的水温。最后取定用那种很薄的保鲜袋,酒精最好4——5滴,多了汽化不明显,少了液化不明显,以及水温一定要高,最好是刚刚烧开的。我第一次在学校一个班上做失败的原因就是水温不够,在监利参加教学比武时就是让一位老师帮忙烧的水。还有做沸腾实验时用的烧杯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约50ml的效果最好,大了烧水时间太长沸腾现象不明显,小了看不到气泡上升变大的过程。

为了在监利翔宇学校教学比武时上好课,这节课我在本校两个班上了两次,且请本校物理老师听课及评课,我虚心地听取了老师们指出的问题和建议。

上完本节课以后自我感觉还不错。一是学生配合的很好,虽然学生还没有学习熔化的凝固,就连温度计的使用都还没学完,但在我课前临时补课的作用下学生的配合还是很好的;二是上课时马上就进入了状态,没上课前担心实验效果不好,以及要准备实验器材,还要将电脑接好,十分钟的时间真的很紧,刚把东西准备好就到了上课时间,匆忙上课,刚过3分钟就电话响了起来(早上起床时都记得上课前要关手机的,晕),心里更是紧张,赶紧关了手机,好在马上就进入了状态,后来是一切按照设计的走,也是越讲越有激情。三是实验效果都很好,我最担心的问题都没有出现。

整堂课也还是有些缺陷,例如在上课的过程中教学语言不够严谨还需提高,还有就是师生互动还不够,还可以设计更多的互动环节,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到学习中,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让学生体会学习的乐趣。

在讲课后差不多一个星期,评奖结果出来了,我讲的课获得一等奖,并且排名在最前面,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

《汽化》教学反思 篇4

第一稿太拘泥于课本,展开太少,没有充分利用好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而且也没有必要使用课件。因为这节课学生经验丰富,假如你使用媒体,可能你媒体中出现的例子都已经举过了,我觉得这就失去课件的意义,再一个媒体是线性的,而课堂则是非线性的,而我这节课是把课堂交给了学生,有很多机动的'地方,不用课件可以更灵活的处理,于是就选择不用课件。

关于探究的修改:影响蒸发的快慢三个因素:温度、表面积、空气流动这三个因素,学生已经积累了很多的生活经验,但离科学概念的提升还有一定的距离。于是就通过让学生“比一件湿衣服尽快变干”限定时间比较谁的方法多这么一个平台,让学生共享彼此的经验,再通过归类,提练出三个因素。而学生比较陌生的不同液体蒸发快慢是否相同进行探究。蒸发吸热这一实验首先让学生发生认知冲突,首先对着干温度计扇温度没变化,而“洗澡”的温度计示数会下降后又上升,通过这么一对比,学生对于“对着干的物体扇,因为没有蒸发也就不会降温了”也就更深刻了。

关于媒体的选择。

充分体现“从生活到科学课堂,又从课堂走向生活”,把学生原本零乱的生活经验能过彼此的语言交流、思维碰撞上升到抽象的概念,形成概念之后又应用于生活,指导于生活。让学生真真正正的感悟到科学来自于生活,科学不仅是有趣的更是有用的。

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意识,把课堂真正的还给学生。所有知识都是由学生建构的,无论是汽化、液化、蒸发、蒸发快慢、蒸发吸热都是由学生得出,并且问题由学生提,实验由学生设计,通过比较设计方案的优劣中让学生学会鉴别,学会判断,尤其是为什么这么设计的追问,既可以让不明白的同学更清楚。

《汽化》教学反思 篇5

本节课是物理沪科版九年级第十二章第三节,学习之前学生对于汽化两种方式的了解主要来源于生活,科学性、系统性不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从物态变化的角度理解汽化的两种方式,知识更加全面和严谨。

通过如何使湿衣服快速变干,将生活中的常识搬到课堂上,使学生认识到物理即是“悟理””,是一门与生活紧密相连的学问,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意识。学生对于这部分知识有很丰富的生活经验,要充分利用,为此在课堂上做一些相关的实验是很有必要的。把实验探究引入到课堂中,使学生亲自参与探究、发现和体验,在探究过程中学会学习,掌握探究实验的基本步骤和科学的方法,并逐步形成一种善于质疑、乐于探索、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把学生被动地学习知识变为主动地获取知识,进而培养良好的科学态度、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生活中的水的沸腾现象很明显,本节课除了观察水沸腾的现象,探究沸腾随温度变化的`规律是实验的主要目的。但实验过程无法将水的沸腾数据实时展示给所有学生,所以充分利用视频展示水加热至沸腾后,便于及时记录数据,并用图像处理数据,规律的总结更形象,增强学生观察和自主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