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核教学设计
老地方整理的枣核教学设计(精选4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枣核教学设计 篇1
【知识与能力】
1、理解枣核在文中的线索作用。
2、学习本文选材具体,小中见大的写作手法。
3、学习本文围绕枣核设置悬念,使文章起伏跌宕的结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抓住线索梳理内容,简要概括故事情节。
2、学习使用圈点批注的方法咬文嚼字,揣摩人物内心世界,品味简洁质朴却饱含深情的语言。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海外华人对故土的依恋之情,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
体会文章饱含深情地语言,理解海外华人对故土的依恋之情,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以具体事物为线索设置悬念的巧妙构思。
【课时划分】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中华民族是有着优秀传统的民族,每一个炎黄子孙都以自己为中国人而感到骄傲。即使身在异国他乡,也时时刻刻惦记着祖国,想念着故土。今天我们来学习作家萧乾写的《枣核》一文,看看客居美国的游子是怎样思念祖国,怀念家乡的。
二、初读枣核
朗读课文(生齐读同窗的话,其余师读,配乐)。
要求:
1、划出文中你认为应该积累的词语。
2、请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友人托我带几颗生枣核,用以在花园里试种一下的事。)
3、请找出文中最能体现文章中心的句子。
(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三、读懂枣核,理清思路
请用横线画出文中含有“枣核”或“枣树”的句子,说说作者是怎样围绕“枣核”展开故事情节的。
1、(学法指导)如在第一自然段中“一位旧时同窗寄来封航空信,再三托付我为他带去几颗生枣核”下划线,将此情节概括为“索枣核”
2、请生围绕“枣核”来概括全文的`结构:(索)枣核-(见)枣核—(话)枣核—(议)枣核。
3、课文中多处写到枣核或与枣核有关的事,可见“枣核”是这篇文章的。(线索)
四、品味枣核,体悟情感
1、这位友人不远万里,再三托付“我”带去几颗普通的枣核,他想做什么呢?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这位友人想在自家园中种下一颗枣树——因为他思念家乡。)从哪些描写中可看出他思乡呢?齐读第七段后找关键句。(出示幻灯片)
“年纪越大、思乡越切”(语言)
“想厂甸、想隆福寺、想旧历年、想胡同枣树”(心理)
栽杨柳、养睡莲、堆假山,还想种枣树。(动作)
2、作者想借枣核表达怎样的中心呢?请同学们画出有关句子。
(学生勾画、批注)“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
教师:这就是作者想要告诉我们的。通过这位友人,作者看到的是整个华夏民族对故土的依恋之情。而且,这种思乡之情也正是爱国之情的具体体现。
五、小议枣核,揭示题意:
1、有人说:“几颗枣核,作者这样反复渲染,是不是有点小题大做?”种枣人已是风烛残年,到哪一年才能看到枣树长大?有种枣树的必要吗?你对这样的说法是怎样看的?
有必要,种枣人已是风烛残年,她种枣核并不是为了等枣树长大后吃枣,而是为了寄托自己的思想爱国之情。这样,见到枣树,就如同回到了祖国的怀抱,以慰思乡之苦。
2、这篇文章,表现的是一位远离祖国近半个世纪的美籍华人思恋故土的民族深情,为什么以“枣核”命题?
(1)从内容上看,枣核形象生动地寄托了思乡之情。
(2)从结构上看,枣核是本文叙事线索。
(3)从写法上看,是以小见大。
师小结:感受生活,要由表及里,做深入思考。反映生活,要独具慧眼,从小处着笔、从大处着眼,寓情于物,以小见大、从一件小事中,发掘出了一个有深意的重大主题。俗话说,一滴水可以反映太阳的光辉。我们要学习这种小中见大的写法。
六、学习写法
1、从写法上看,是以小见大。
2、结构精巧。以具体事物为线索,设置悬念。
七、拓展延伸
积累抒写游子思乡情怀的古诗句,吟哦讽诵,感悟民族情感。
八、作业:风烛残年的美籍华人要了几颗枣核,想把它们种在自己的花园里,以解思乡之情。我们相信它们一定会茁壮地成长。试想一下,在这些枣树下将发生怎样的故事?请发挥想象,以《枣树下的故事》为题,写一篇300字的作文。
【板书设计】枣核
萧乾
索枣核——用途蹊跷(设置悬念)
枣核见枣核——如获至宝(加深悬念)
(线索)话枣核——为解乡愁(解开悬念)
议枣核——民族之情(点明主题)
枣核教学设计 篇2
一、课题
《枣核》——萧乾
二、选自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快速阅读课文的技巧和方法,体会用词的生动准确,能抓住关键词了解和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2、能力目标:
①能够概括段意,准确把握文章的结构,通过文中人物形象的描写,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内心世界。②学习选用细心的生活材料,曲折的表达一个有深刻意义的中心思想。
3、情感目标:增强学生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和理解,体会文中人物强烈的民族感,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四、教学设想
本课的词语丰富,应重视让学生注意积累,理解课文的内容、思想感情,引导学生整体把握。对于重点的词句要引导学生进行勾画,理解体会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对于文题的意味,意在欣赏文题的简洁、生动和形象,提倡个性化阅读,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见解。
1、教学重点
增强学生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和理解,体会文中人物强烈的民族感,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教学难点
准确理解和把握文章质朴的语言,以小见大的选材和设置悬念的巧妙构想。
3、教学用具:多媒体
4、教学方法:诵读法、讲授法、讨论法
5、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当你们外出求学一段时间后你们会想念父母,想念家乡?是啊,家永远是我们的牵挂,对于那些长年离开家乡,离开祖国怀抱的海外游子来说,这种思念更加深刻。无论何时,高山大海的阻隔都不会磨灭游子思念祖国,思念家乡,思念家乡的每一棵花草树木,每一片土地,每一条小溪……在我们眼中毫不起眼的枣核对海外游子来说有什么作用,又有什么意义呢?这就是萧乾先生在《枣核》一文中要告诉我们的,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枣核。
(二)作者简介
萧乾(1910—1999),原名萧秉乾,化名萧若萍,蒙古族,现代著名作家、记者、翻译家,也是著名的中外文化交流使者。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
1、自由朗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蹊跷嫣红倘若坳嵌风烛残年殷切故弄玄虚感慨良深
2、快速阅读课文,感知文章
①请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②找出最能体现文章中心的句子。
③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④围绕枣核,文章可以划分为几个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四)仔细阅读课文,品析体会文章语言
1、自由朗读课文感悟,小组讨论、合作完成以下问题:
①这位友人不远万里,再三托付“我”带去几颗普通的枣核,她想做什么?为什么这么做?
②当你们因为种种原因离开家乡和父母你们会有什么感受?会用什么方式表达和排解这种感受呢?
③那文中的老人又是怎样表达她的思乡之情的呢?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3、再次阅读课文品味下列字词句:
①“她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分析这一句的表达效果及反应的思想感情。
②她劈头就问我“觉不觉的这花园有点家乡味道?”可不可以将“劈头”改为“突然”,为什么?
③家庭和事业都如意,各种新式设备也都有了,可我心上总像是缺点什么思考“我”缺的是什么?
④那是我开车到几十里外,一块块亲手挑选,论公斤买下,然后用汽车拉回来的。“几十里外”、“一块块亲手挑选”说明了什么?若删去划线部分,句意有什么变化?
(五)拓展迁移
1、课堂小结
这篇课文在写作上有什么独特的地方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①叙事朴实,以小见大
②设置悬念,引人入胜
③用词精当,线索清晰
2、请同学们借鉴作者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构思一段文章,表达一种思想感情。先小组讨论一下如何说,准备怎样拟题,课后完成写作。
例如:石榴表皮粗糙丑陋,里面果实饱满美味——做人应像石榴一样有内涵,不能华而不实
(六)结语
同学们,对祖国的热爱是中华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依恋故土也是炎黄子孙不变的情怀。不久的将来,我们在座的很多同学或许会到异国他乡去创造自己的事业。但我相信,同学们不论身在何处都会将生我养我的家放在内心深处。我们就好比一只风筝,无论飞到哪儿,无论如何经沐风雨,飘荡游曳,线的一头却总在故乡和亲人手中牵着。世界再大,我们却永远也走不出母亲的心,走不出祖国的怀抱。让我们一起欣赏歌曲《我的中国心》,在歌声中结束本课的学习。
(七)布置作业
收集整理有关思念家乡、祖国的诗句、诗歌或其他文章
(八)板书设计
枣核
萧乾
线索:枣核
结构:索枣核(1)——用途蹊跷
见枣核(2—4)——如获至宝
话枣核(5—10)——为解乡愁
议枣核(11)——民族之情
写作特色:
质朴的语言
以小见大的选材
设置悬念的巧妙构思
枣核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会认10个生字,掌握多音字“折、涨”。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1、默读课文,首先明白“枣核”指的是什么,然后弄清楚课文写了哪几件事情,表现了枣核怎样的品质。
2、能用自己的话复述这个故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枣核的聪明和勇敢。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会认10个生字,掌握多音字“折、涨”。
2、默读课文,然后用自己的话复述这个故事。
教学难点
感受枣核的聪明和勇敢。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民间故事是充满幻想的故事,要么故事里的人物拥有特异功能,要么主人公是拟人化的动植物,故事的情节有超自然的性质。民间故事一般是人们用口头形式传播而流传下来的,故事一般体现着人们的美好愿望。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叫《枣核》的民间故事。
二、字词学习,基础积累
1、教师范读课文中的生字。重点指导边音“犁”,翘舌和后鼻音“牲”、多音字“折、涨”的读音。
2、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课文,圈画生字词,借助字典解决生字词。
3、检查自学情况,教学生字新词。
(1)归类识字。
归类示例:
亥—核(核心)—咳(咳嗽)—该(应该)
利—犁(犁地)—梨(梨子)—俐(伶俐)
生—牲(牲口)—胜(胜利)
(2)多音字。
折
zhē:折腾、折跟头
zhé:折断、损兵折将
shé:折本、枝折花落
涨
zhàng:涨红、头昏脑涨
zhǎng:涨价、水涨船高
辨析:“折”表示“翻转,倒腾”时读zhē,如“折腾”;表示“断”“亏损”或姓氏时读shé,如“折了、折本”;表示“断,弄断”“损失”“弯转,屈曲”等意思时读zhé,如“折断、打折、损兵折将”。
“涨”表示“体积增大”“弥漫”“多出来”“头部充血”时,读zhànɡ,如“豆子涨了、烟气涨天、头昏脑涨”;表示“水量增加,水面高起来”“价格提高”时,读zhǎnɡ,如“水涨船高、涨价”。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枣核”指的是什么?
明确:
指的是主人公的名字。
2、“枣核”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
明确:
因为枣核刚出生时只有“一个枣核那么大”,所以夫妻俩就给孩子起名叫“枣核”。
3、课文写了枣核的哪几件事?
明确:
第一件事:枣核一直没有长,但是很勤快,天天干活,学了很多的本领。第二件事:枣核不仅勤奋,而且聪明,设法帮大家解救了牲口。第三件事:枣核解救牲口后引起县官的责难,于是他智斗县官。
四、课文研读,突破重难
1、阅读第2自然段后思考:一年又一年过去了,枣核有什么变化吗?爹娘心情如何?
明确:
一年又一年,枣核一点儿也不见长。爹娘都很为他担心、发愁,觉得枣核长得太小,什么也做不了。
2、面对爹娘的担心,枣核是怎么反应的?由此可以看出什么?
明确:
枣核安慰爹娘说,自己可以做事情。由此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懂事的孩子。
3、枣核做到对爹娘的承诺了吗?他都学了哪些本事?
明确:
做到了。他能扶犁,能赶驴,柴比别人打得多。
4、当大伙儿的牛、驴被官府牵走,枣核说他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猜猜看,此时大家都是怎么想的?枣核心里又想着什么?
明确:
有的人可能会想:“人长得小,口气却挺大,真能吹牛!”枣核心里可能想:“此时不和你们争辩,等我牵回了牲口,你们一定无话可说!”
5、枣核解救牲口时,为什么不直接牵走,而是折腾了大半夜?
明确:
因为这么多的衙役看守着,想直接牵走牲口是不可能的,只有等到衙役们累了,没精神看守了,才能安全地把牲口牵走。
6、枣核成功牵走了牲口,印证了文中的哪句话?
明确:
第4自然段中的“枣核不光勤奋,也很聪明”。
7、用“不光……也……”造句。
明确:
示例一:小明不光学习好,也乐于助人。示例二:这幅画不光有草有花,也有绿油油的大树。
8、县官并不知道是谁牵走了牲口,枣核为什么要自己承认呢?
明确:
因为县官如果找不到偷牲口的人,一定不会善罢甘休,所以枣核自己承认,是不愿意牵连他人,并且他已经想到办法制伏县官了。
9、枣核“从铁链缝里蹦了出来,站在那里哈哈大笑”,他会说些什么呢?
明确:
县官老爷,你不是要抓我吗?我就在这儿,过来呀!
10、回顾全文,尝试复述这个故事。
五、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1、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回顾本课所学内容。
(1)按要求改写句子。
①衙役把牛、驴都牵走了。(改成被字句)
②门被枣核打开了。(改成把字句)
③枣核说:“大家都不用愁,我有办法!”(改成转述句)
明确:
①牛、驴都被衙役牵走了。
②枣核把门打开了。
③枣核说,大家都不用愁,他有办法。
(2)设想一下,枣核离开后,会发生什么故事?请你展开想象,写一写。
明确:
县官吃了这么大的亏,怎么肯善罢甘休?于是,他派衙役们把枣核的父母抓来作为人质,还威胁枣核:“如果不投案自首,就杀掉你的`父母。”枣核这么孝顺,怎么肯让自己的父母代替自己受过?于是,枣核回到衙门,换回了父母,让父母和乡亲们躲进了一座山谷,那里有他准备好的粮食和水,够大家生活一段时间了。
每到夜深人静,他就偷偷潜入县官的房间。第一天拔光了县官的胡子,县官拿他没办法。第二天,又拔掉了县官不少头发,县官还是怎么也抓不到他……一连几天,把县官折磨得不成人样,只能跟他求饶,赦免了他,答应不再难为乡亲们。大家都夸枣核是一个小英雄!枣核的父母可开心了!
2、总结。
枣核虽然长得小,志气却很大,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勇敢智斗恶人,帮助乡亲。希望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同学们也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六、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七、板书设计,知识构架
枣核
身世和名字的由来
优秀品质
勤劳:学会很多本领
聪明:智斗县官
人小志气大英雄出少年
枣核教学设计 篇4
枣核教学设计(通用10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枣核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