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上地球之巅》教学设计
老地方整理的《登上地球之巅》教学设计(精选4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登上地球之巅》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学习简洁概括文章内容,提高阅读能力。积累文中的词语。
2、理解文章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精神风貌的方法,体会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3、学习登山队员不怕艰险、勇往直前的气概和团结协作精神,培养敢于探险的勇气。
教学重难点:
1、学习快速阅读,简要概括课文内容
2、通过品析语言,理解人物形象。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1、搜集有关珠穆朗玛峰的图片等资料。
2、制作带有重点语句和重点问题的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可知道地球上的最高峰是哪里?(珠穆朗玛峰)你们可知道它有多险峻吗?中国西部的山脉大多横亘绵长,山体高峻雄伟。位于中国同尼泊尔、印度、不丹、巴基斯坦等国边境上的喜马拉雅山脉,绵延长达2400多千米,主脉海拔平均超过6000米,是世界上最雄伟的山脉。“喜马拉雅”在藏语中就是“冰雪之乡”的意思。这里终年冰雪覆盖,一座座冰峰如倚天的宝剑,一条条冰川像蜿蜒的银蛇。在喜马拉雅山脉中,最为高耸的是位于中国和尼泊尔边界上的珠穆朗玛峰,它高8844.43米,是世界最高峰。尤其是北坡,被许多登山家认为“连飞鸟也无法越过”,是一条“充满死亡的路线”。
2、多媒体出示图片
二、预习交流——展成果
1、板书课题“登上地球之
2、出示学习目标
3、简介作者、写作背景
4、读准字音,解释词语的意思
锥形(zhuī)形冰镐(gǎo)砭骨(biān)履践(lǚ)崔巍(cuī
Wēi)滞留(zhì)窒息(zhì)匍匐(púfú)
养精蓄锐:养足精神,积蓄力量
凄厉:(声音)凄凉而尖锐
窒息:因外界氧气不足或其他气体过多或者呼吸系统发生障碍而呼吸困难甚至停止呼吸
斩钉截铁:形容说话办事坚决果断,毫不犹豫
匍匐:爬行
异口同声:形容很多人说同样的话
三、整体感知,概述内容
(一)概述文章内容
1、师:通过预习,你能从题目中获得什么信息?
2、生:题目概述了文章要写的主要内容和记叙的中心事件。
3、师:我认为不完整,同学们能不能再加上一些信息来概括这篇文章的内容?
师多媒体出示:中国登山队员王富洲、屈银华、贡布于1960年5月25日凌晨首次从北坡登上地球之巅——珠穆朗玛峰。
师小结:同学们,我们现在应该知道,无论面对多长的叙事文章,我们都可以通过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这些信息来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梳理文章脉络,复述印象深刻的情节。
1、本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请大家梳理文章脉络。
2、板书:时间顺序,多媒体出示文章脉络
3、师:大家看,这些情节中有没有印象最为深刻或者最让你感到?
师板书:刘连满甘当人梯;队员们在黑夜、严寒、缺氧的情况下行军;刘连满舍身留氧气;队员们进行艰难而危险的无氧攀登;登上峰顶的自豪。
师小结:看来,在四个登山队员中,给我们印象最深刻的是刘连满。作者花了许多笔墨集中描写他。请大家找出有哪些段落写他。
生:6、7、11、14、15、段
四、深入探究,认识英雄
师:我们知道,登上珠峰的是王富洲、屈银华、贡布这三个人,刘连满并没有登上山顶。作者为什么花大量篇幅写他呢?
生:预设一:作者认为刘连满虽然没有登上山顶,但是他把氧气留给队友。虽然失败,但也是一个英雄。
预设二:他不应该算是失败,如果没有他提出建议搭人梯,没有把氧气留下来的话,可能这次登山也不会成功。
师小结:同学们讲得很好,刘连满在队员攀登第二台阶的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如果没有他搭人梯的办法,可能此次登山也不会成功。而且刘连满为队友们留下的氧气在队员们下山的过程中起到了作用。
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找一找有哪几个段落写“第二台阶”(5、6、7、8)
师:大家速读这几段,看看有哪些细节描写?
生:…
师多媒体出示:“他用双手插进岩缝,脚尖蹬着岩面,使出全身力量一寸一寸地上升。”“刘连满一连爬了四次,跌落四次”“刘连满的眼前冒着‘金花’,两脚颤抖,呼吸也变得沉重。”
师:动词“插”“蹬”有什么作用?
生:写出了攀登的艰难。
师:这里用了一些数词,这样用了数词的句子在后面还有没有?
生:“他们攀登整个‘第二台阶’,共花费了五个多小时,而用在攀登这最后三米岩壁的时间,却长达三个小时。”
师:用这些数词有什么好处?
生:预设一:运用数据“三米岩壁”“长达三个小时”是对比的写法,跟前面的“一寸一寸地上升”“爬了四次,跌落四次”都突出了他们攀登的艰难。
预设二:最后三米的地方非常陡峭而光滑。
师:这样用了对比的'句子,不只“第二台阶”部分有,后面还有。
生:11段“每走一两步就会不自觉地摔倒”12段“现在,他们每移动一步,肉体要承受多么巨大的痛苦啊!”22段“甚至攀过一米高的岩石,也需要半个多小时。”
师:多媒体出示问题:刚才大家都感受到了,刘连满虽然没有登上珠峰,但是作者还是重点写了他,是因为他在攀登过程中起了关键的作用,还有其他的原因吗?
生:第九段“天色开始黑下来,寒风凄厉地呼啸着”这是自然环境描写,写出了环境的恶劣。但是“勇敢的突击队员们还在一步一步地前进”他们在雪夜、严寒、缺氧的情况下,继续攀登。所以我觉得他有坚持不懈和牺牲自我的精神。
师:刘连满自我牺牲的精神在哪里体现出来?
生:刘连满把氧气留给队友。
师:生齐读15段。在这样的情况下放弃了氧气,就等于放弃了生命。
师多媒体出示:大家看,刘连满没有登上山顶,作者重点写他,那是因为:1、他在登山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2、他有自我牺牲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师:我想问大家,难道这些精神,其他队员身上没有吗?
生:他们也有。
师:我们看,作者详写刘连满,是不是也就是同时写到了其他队员?
生:是
师:那么从写作角度来看,这是运用了什么手法?
师多媒体出示:大家看,作者要写登山队员应该写四个,可是文章篇幅有限,难道我们要面面俱到四个人物都写吗?如果每个登山队员都详细写的话,估计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这些细节就都不会深刻了。所以,作者抓住刘连满重点写,就是选取了典型人物和典型的细节,详略得当地叙写了这件事。所以从刘连满身上,我们看到了这个团体具有:不畏艰险、坚持不懈、甘愿奉献、团结协作的精神。
五、小结提升多媒体展示
现实生活中,我们一般人不大可能去攀登真正的珠峰,但我认为我们每个人的心中其实都有一座珠峰,在攀登人生的峰巅中,不管如何,我们都不能放弃,我们要学习英雄们锲而不舍、不断攀登的精神。
六、作业设计
1、抄写字词
2、课后第三题
附板书设计:刘连满甘当人梯不畏艰险
时队员们在黑夜、严寒、缺氧的情况下行军坚持不懈
间刘连满舍身留氧气甘愿奉献
顺艰难而危险的无氧攀登团结协作
序登上顶峰的自豪
《登上地球之巅》教学设计 篇2
教学角度:借助多角度运笔方式,深入感受课文内容。
主要教学步骤:
1、速读课文,要求学生把握登山队员突击主峰的主要经过。
2、跳度课文,要求学生选读最能表现登山对员集体主义观念和献身精神的语句。
3根据课文内容,进行相关写作活动。
写读训练实施过程:
1、引导学生分别从情节
详略
写景等角度,快速浏览课文。
2按教学要求,教师提出如下写作题目,让学生讨论:
A写内容提要,概述登山队员登上地球之颠的经过
B写心得体会,谈谈自己对刘连满等队员精神品质的感想;
C改写课文片断,用刘连满的'口吻叙述他这天的登山经历;
D仿照文中的写景语句,写几句描写晨光或夜色的话。
3学生从上述题目中选取一个进行写作。
4、先小组后全班进行交流。
5、学生推荐课文精彩片断,供全班齐读品味
《登上地球之巅》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速读课文,复述故事,提高学生概括课文的能力。
2、学习探险队员表现出的强烈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崇高的奉献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故事复述,合作探究。
教法
情景教学法 愉快教学法 讨论点拨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利用多媒体放映登山队登上珠峰的录像,使学生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解题导入,激发兴趣。
1、教师 :地球之巅指的是什么?
2、学生明确是指珠穆朗玛峰后,教师让学生自由谈一谈对珠峰的认识。
3、学生发表看法。
二、登山图片,进一步激趣
1、投影有关珠穆朗玛峰和登山队登上珠峰的图片,让学生加强对珠峰的认识,体会登山的艰辛与危险。
2、教师介绍珠穆朗玛峰的情况
中国西部的山脉,大多横亘绵长,山体高峻雄伟。位于中国西藏自治区同尼泊尔、印度等国边境上的喜马拉雅山脉,绵延长达2400多公里,主脉海拔平均超过6000米,是世界上最雄伟的山脉。
在喜马拉雅山脉之中,海拔在7000米以上的高峰有40座,8000米以上的有11座,著名的有南峰、希夏邦马峰、干城章嘉峰。“喜马拉雅”在藏语中就是“冰雪之乡”的意思。这里终年冰雪覆盖,一座座冰峰如倚天的宝剑,一条条冰川像蜿蜒的银蛇。其中最为高耸的则是位于中国和尼泊尔边界上的珠穆朗玛峰,它高达884813米,是世界最高峰。
珠穆朗玛峰,峰高势伟,地理环境独特,峰顶的最低气温常年在零下三四十摄氏度。山上一些地方常年积雪不化,冰川、冰坡、冰塔林到处可见。峰顶空气稀薄,空气的含氧量只有东部平原地区的四分之一,经常刮七、八级大风。十二级大风也不少见。风吹积雪,四溅飞舞,弥漫天际。
珠峰所在的喜马拉雅山地区原是一片海洋,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从陆地上冲刷来大量的碎石和泥沙,堆积在喜马拉雅山地区,形成了这里厚达3万米以上的海相沉积岩层。以后,
由于强烈的造山运动,使喜马拉雅山地区受挤压而猛烈抬升,据测算,平均每一万年大约升高20~30米,直至如今,喜马拉雅山区仍处在不断上升之中。
3、激趣引读:
①教师介绍世界上首次登上珠峰顶的情况
1953年5月29日,十人组成的英国登山队,由队长约·汉特带领,从珠峰的北路登顶,新西兰人依·希拉里和尼泊尔人藤辛·诺尔盖登上珠顶,这是人类首次登上地球第三极。 ②教师介绍中国登山队首次从北坡成功登顶的情况及有关内容
1960年5月,英勇的中国登山健儿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从珠穆朗玛峰北坡成功登顶,把鲜艳的五星红旗插上了地球之巅,书写了世界登山史上的新纪录。本文记述的是这次登山突击顶峰的过程。
珠峰具有重大的科学研究价值,很早就为人们所注目。1960年中国登山运动员和科学工作者不畏艰险,克服重重困难,首次从北坡登上了珠穆朗玛峰顶,创造了世界登山史上前所未有的奇迹。从60年代起,中国科学工作者对珠峰地区进行了全面考察,在古生物、自然地理、高山气候以及现代冰川、地貌等多方面,都获得了丰富而有价值的资料。1975年,中国测绘工作者在中国登山队的配合下,再次登上珠穆朗玛峰,精确地测定了它的高度,并绘出了珠峰地区的详细地图。所有这些,为中国开发利用西藏高原的自然资源提供了极其重要的科学依据。
③作者介绍
A、生展示搜集到的作者的资料
B、师补充介绍
郭超人,北京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奔赴西藏,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从事新闻工作。当时,他作为随登山队采访的一名记者,直接或间接了解到这次登山活动过程中的许多感人故事。登山成功后,郭超人以最快的速度写成长篇通讯报道《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并发表。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登山成功那一刹那的`喜悦与幸福吧。
三、快速阅读,初步感知
1、快速阅读: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圈点勾画。
2、学生自己解决生字词,积累字词。(生利用多媒体展示)
示例:砭骨 履践 养精蓄锐 齐心协力 头昏眼花 腰酸背痛 勇往直前
3、学生谈谈内容大意。
四、竞赛整体感知,把握全文内容
(一)教师把学生分为两组开展小竞赛。第一、二组为第一竞赛组,第三、四组为第二竞赛组。指定两名学生任评委。
(二)开展知识抢答竞赛,为复述作准备
1、多媒体显示竞赛规则
①每答对一题得20分,答错扣10分
②每人可多次抢答。
③举手获准再作答,不获准答题者擅自答题扣10分。
2、学生阅读全文,找关键的词语(表示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的词语),为抢答作准备。
3、多媒体展示问题,学生抢答
①在珠穆朗玛峰最后的多少米时由四名年轻的登山队员向顶峰冲击?(380米)
②四名年轻的登山队员在珠穆朗玛峰最后的380米向顶峰冲击的具体时间是多少?(北京时间5月24日上午9时30分)
③谁让队员踩在自己的肩膀上登上“第二台阶”的岩顶?(刘连满)
④这四名队员攀登整个“第二台阶”共花费了多少时间?(五个多小时)
⑤队员们前进道路上的第二道难关是什么?(黑夜)
⑥到达多少米的地方,三名队员的氧气已经全部用完?(8830米左右)
⑦最后登上顶峰的三名队员是谁?(王富洲、屈银华、贡布)
⑧我们中国年轻的队员是从珠穆朗玛峰的哪一面登上顶峰?(北面)
⑨我们中国年轻的队员登上顶峰的时间是多少?(5月25日凌晨4点20分)
4、学生评委宣布得分情况
(三)开展复述竞赛
1、多媒体显示复述要求和规则
复述突击主峰的经过,清晰有序,每组各推荐两名学生参加,分两次进行,每次的优胜者得20分,稍逊者得10分。
2、学生复述。
示例:经过充分的准备,5月24日上午9时,登山队员王富洲、刘连满、屈银华和贡布向珠峰最后380米高度冲击。他们艰难地向前行进着。两个多小时后,著名的“第二台阶”挡住了他们的去路。他们沿着第三次行军侦察的路线,冒着严寒,花了五个多小时,用搭人梯的方式,爬上了不到7米高的“第二台阶”。这时,队员们又不得不面对另一个对手黑夜的挑战。他们借着雪夜的反光,一步一步地前进。由于前面用时过多,他们背上的氧气已经所剩不多了,他们现在又受到缺氧的严重威胁。反应最强烈的是刘连满,他每前进一步都非常困难了。为了争取时间,大家决定刘连满留下,其余三人以最快速度突击登顶。严重缺氧的刘连满躺在一块避风的大石块旁边休息,开始进入一种半昏迷状态。这时,他冒着生命危险,毅然决定把自己所剩不多的氧气留给登山的同志,并留下了一封感人的短信。与此同时,三位登山队员正搏斗在前进的道路上。他们匍匐在地上,借着星光和反照的雪光,辨认路途,艰难前进。到8830米时,三人的氧气已经全部用完,他们果断地抛掉背上的空氧气筒,开始了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艰难而危险的无氧攀登。这样的攀登,其艰苦程度可想而知。他们四肢更加沉重了,行动更加迟缓了,有时攀过一米高的岩石,也要用半个多小时。但必胜的信念在支持着他们。凌晨,他们终于登上了珠穆朗玛峰,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从北坡攀上世界最高峰的创举。
3、学生评委宣布得分情况
(四)公布竞赛结果,表扬优胜者,鼓励失败者
五、合作探究,分组讨论,解决问题
1、教师投影问题
(1)登顶过程中对生命构成极大威胁的三大困难是寒冷、黑夜和缺氧。你认为突击顶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为什么?
(2)哪位登山队员给你印象最深,为什么?
2、学生以每两桌一组的形式展开讨论
3、学生代表发言
4、教师总结
六、互动释疑
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小组内讨论。小组内解决不了的,全班交流解决。
七、拓展延伸
同学们,学了这篇课文,我们知道探险需要强烈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崇高的奉献精神,那么在学习上、生活中我们是否也应该要有探险家的精神呢?请你联系实际谈一谈吧。
八、布置作业
下面是课文中描写景物的句子,注意观察夜色,试着选择其中两句仿写。
1、5月24日清晨,阳光灿烂,珠穆朗玛峰尖锥形的顶峰耸立在蓝天之上,朵朵白云在山岭间缭绕不散。
2、夜色浓重,珠穆朗玛峰山岭间朦胧一片,只有顶峰还露出隐约的轮廓。
3、夜色深沉,山上山下到处是一片漆黑,只有点点星光在空中闪耀。珠穆朗玛顶峰的黑影在他们面前开始变得非常低矮了。
4、举目四望,朦胧的夜色中,珠穆朗玛山区群峰的座座黑影,都匍匐在他们的脚下。现在,他们三人的头上,只有闪闪发光的星斗?
《登上地球之巅》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速读课文,复述故事,提高学生概括课文的能力。
2、学习抓住特点进行生动的景物描写。
3、学习探险队员表现出的强烈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崇高的奉献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故事复述,合作探究,景物描写。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登山图片,激趣引读
1、呈现有关雪域高原特别是喜马拉雅山和珠穆朗玛峰的图片。
呈现中国登山队登上珠峰的图片。
观看后让学生说说自己对这座山峰所了解的情况以及看了图片后的感受。
2、激趣引读:
教师:1960年5月,英勇的中国登山健儿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从珠穆朗玛峰北坡成功登顶,书写了世界登山史上的新纪录。
郭超人,北京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奔赴西藏,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从事新闻工作。当时,他作为随登山队采访的一名记者,直接或间接了解到这次登山活动过程中的许多感人故事。登山成功后,郭超人以最快的速度写成长篇通讯报道《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并发表。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登山成功那一刹那的喜悦与幸福吧。
二、快速阅读,整体感知
1、快速阅读: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圈点勾画,积累字词并初步感知课文。
2、整体感知:
①概述几名登山队员突击主峰的经过。
经过充分的准备,5月24日上午9时,登山队员王富洲、刘连满、屈银华和贡布向珠峰最后380米高度冲击。他们艰难地向前行进着。两个多小时后,著名的“第二台阶”挡住了他们的去路。他们沿着第三次行军侦察的路线,冒着严寒,花了五个多小时,用搭人梯的方式,爬上了不到7米高的“第二台阶”。这时,队员们又不得不面对另一个对手黑夜的挑战。他们借着雪夜的反光,一步一步地前进。由于前面用时过多,他们背上的氧气已经所剩不多了,他们现在又受到缺氧的严重威胁。反应最强烈的是刘连满,他每前进一步都非常困难了。为了争取时间,大家决定刘连满留下,其余三人以最快速度突击登顶。严重缺氧的刘连满躺在一块避风的大石块旁边休息,开始进入一种半昏迷状态。这时,他冒着生命危险,毅然决定把自己所剩不多的氧气留给登山的同志,并留下了一封感人的短信。与此同时,三位登山队员正搏斗在前进的道路上。他们匍匐在地上,借着星光和反照的雪光,辨认路途,艰难前进。到8830米时,三人的氧气已经全部用完,他们果断地抛掉背上的空氧气筒,开始了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艰难而危险的无氧攀登。这样的攀登,其艰苦程度可想而知。他们四肢更加沉重了,行动更加迟缓了,有时攀过一米高的.岩石,也要用半个多小时。但必胜的信念在支持着他们。凌晨,他们终于登上了珠穆朗玛峰,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从北坡攀上世界最高峰的创举。
②听了这个故事后你有什么感受呢?
三、合作探究,景句仿写
1、合作探究:
①登顶过程中,很多困难对生命构成了威胁,作者着意描写了哪些困难?你如何看待这些困难?登顶过程中对生命构成极大威胁的三大困难是寒冷、黑夜和缺氧。
②三个队员最终从北路登上了世界最高峰。你如何看待这种胜利?登山英雄是靠意志、毅力、团结合作和牺牲精神才登上了世界最高峰。
2、景句仿写:
①课文中有许多景物描写的句子,请举出几例,并说说它的好处。
课文中,作者除了尽力渲染恶劣的自然环境外,还不时用闲笔描写美丽的珠穆朗玛峰的景色。如:“阳光灿烂,珠穆朗玛尖锥形的顶峰耸立在蓝天之上,朵朵白云在山岭间缭绕不散。”“夜色浓重,珠穆朗玛峰山岭间朦胧一片,只有顶峰还露出隐约的轮廓。”“夜更深沉,山上山下到处都是一片漆黑,只有点点星光在空中闪耀。”等等。这些描写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阅读的紧张之余还可以求得放松,来欣赏一下美丽的珠峰景色。这在阅读效果上可称为一张一弛,给人美的享受。
②下面是课文中描写景物的句子,注意观察夜色,试着仿写几句。
A。5月24日清晨,阳光灿烂,珠穆朗玛峰尖锥形的顶峰耸立在蓝天之上,朵朵白云在山岭间缭绕不散。
B。夜色浓重,珠穆朗玛峰山岭间朦胧一片,只有顶峰还露出隐约的轮廓。
C。夜色深沉,山上山下到处是一片漆黑,只有点点星光在空中闪耀。珠穆朗玛顶峰的黑影在他们面前开始变得非常低矮了。
D。举目四望,朦胧的夜色中,珠穆朗玛山区群峰的座座黑影,都匍匐在他们的脚下。现在,他们三人的头上,只有闪闪发光的星斗……
四、角色复述,理解人物
①学生选择角色,从不同方面有详有略地复述故事内容,表现人物性格。
②从中国年轻的登山队员身上你看到了哪些令你感动的优秀品质呢?
五、联想体验,互动释疑
1、体验反思:
①假如你当时遇到了象刘连满的这样的问题,你会怎么办呢?
②课文中感人的情节很多,请找一找并结合你的实际,谈谈你的体会。
2、互动释疑:四人小组提问释疑,全班交流解决。
六、总结存储,拓展延伸
1、总结存储:
刚才同学们谈得很好,探险,需要有强烈的集体合作精神和崇高的奉献精神,也唯有这样,才能取得最后的成功。同学们,我们在学习上是否也应该这样呢。
2、拓展延伸:
假如你成功地登上珠穆朗玛峰,站在珠穆朗玛峰项上,你会有哪些话要说的呢?写一篇登山后的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