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老地方 > 百科 > 教学教案 > 正文

爬山教案

2025/09/16教学教案

老地方整理的爬山教案(精选4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爬山教案 篇1

一、教材分析:

《爬山虎的脚》是小学语文第七册里的一篇观察描写植物的精读课文。作者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叶圣陶在本篇课文中用细致简洁的文笔分别介绍了爬山虎叶子和脚的形状特点及它是怎样用“脚”爬墙的,来引导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要注意留心细致地观察身边的事物。本篇课文是安排在本册中的第二单元组中,其目的是在读懂,理解字、词、句、段的基础上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继续学习和进一步巩固如何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的知识点、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们观察事物的能力,具有留心身边事物的习惯。

二、教学目标:

1、能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2、 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3、学习生字、词语,积累好词好句,背诵2~3自然段。

三、教学重难点:

了解作者是怎样用生动准确的语言描写出爬山虎叶子和脚的特点,通过对本课词句的理解,进一步来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是本课的重点。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这是课文的理解难点。

四、教具准备】

1、爬山虎实物展示。

2、学生准备水彩笔及白纸一张。

3、多媒体课件:幻灯片八张。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 出示实物,你在哪儿见过?爬山虎是一种植物,一般的植物都是怎么组成的?(由根、茎、叶组成,可爬山虎还有脚,觉得奇怪吗?)

学了这篇课文你就会明白爬山虎的脚究竟是怎么样的。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著名作家叶圣陶爷爷写的《爬山虎的脚》。齐读课题。

2、介绍作者(课件出示 )

叶圣陶,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著名作家、教育家。他创作了我国第一部童话集《稻草人》,我国现代文学史世上第一部长篇小说《倪焕之》。

(二)初读检查

1、请大家自由读读课文,注意要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

2、找一找课文中那几个自然段写的是爬山虎的脚,剩下的自然段写的是爬山虎的什么?

检查交流:

1、开火车读,齐读词语。(课件)

嫩绿 舒服 均匀 重叠 空隙 漾起 拂过

叶柄 蜗牛 紧贴 蛟龙 枯萎 逐渐 牢固

随机理解“叶柄”、“重叠”

2、课文中哪几个自然段写的是爬山虎的脚?(3——5写的是爬山虎的脚)

剩下的自然段写的是爬山虎的什么呢?(剩下的自然段写的是爬山虎的生长的位置和叶子。)

3、小结:作者按顺序先写( )再写( )最后写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

思考:作者在哪儿看到了爬山虎?

这两处地方有什么共同点?(都在墙上)

2、教师小结: 作者这样写是以这两处的爬山虎生长的情况,告诉我们爬山虎长在什么地方。 其实爬山虎还可以长在岩石上。

3、齐读第一自然段,思考:这两句话除了告诉我们爬山虎长在什么地方外,你还能从句中看出爬山虎的哪些特点?

从“满是”,“一大片”看出爬山虎长得很茂盛。

4、再读第一自然段。

(四)讲读第二段:

1、自由读第二自然段,把你最喜欢的句子划出来。

2、小组交流,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这个句子。

3、品味语言。随机理解:新鲜、舒服、均匀、拂过、漾起等词语。

新鲜指爬山虎的叶子绿得醒目,叶子生长旺盛,充满生机。

舒服指看上去会让人觉得赏心悦目。当你心情烦躁时,看一看爬山虎,会觉得所有的烦恼都抛到了九霄云外;当你悲伤的时候,看着它心情会舒畅。当你疲惫的时候看到它会觉得神清气爽。

一墙的叶子漾起波纹,好看得很。闭上眼睛,想象一下风吹时爬山虎叶子的美。做一做拂过、漾起的动作,你能读好这句话吗?这句话写出了爬山虎的动态美。我们一般描写植物只会写植物的静态,而叶圣陶爷爷把爬山虎的动态也写得惟妙惟肖,值得我们借鉴。

区别“荡起”与“漾起”的含义。

5、指名朗读,要求读出对爬山虎叶子的赞美之情。

6、练习填空。

那些叶子绿得那么( ),看着非常( )。叶尖( )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 ),没有( )起来的,也不留( )。一阵风( ),一墙的叶子就( ),好看得很。

7、作者为什么把叶子写的这么美呢?(认真观察)所以我们要学习作者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生机勃勃地铺满墙,这跟它的脚有密切的联系,爬山虎的脚又是什么样的呢?

(五)学习第三自然段

1、默读;用~~划出爬山虎脚的句子,这几句话分别讲了什么?

2、出示课件,读相关句子。

交流讨论:生长位置在 茎上长叶柄的地方的反面。

脚的样子:枝状的——指六七根细丝构成的样子,像蜗牛的触角——指每根细丝的样子。

脚的颜色——嫩红的。

3、指名在已画好的爬山虎茎上添画叶子和脚,要求学生在几种彩色粉笔中,选择正确颜色画脚。

以课文的语言为根据,对照学生在黑板上画的爬山虎的脚,评议。

4、再次出示实物,让学生观察爬山虎的脚,如此细小的脚作者却描写得那么细腻,这都是因为作者在仔细的观察课文哪个词语突出了这一点?(注意)?

指导写作方法。我们不了解爬山虎的脚,但是看见过蜗牛的触角,即使没看见过蜗牛的触角,你也能想象得出龙的爪子,所以说采用比喻的写法能让我们对描写的事物了解得更加形象。那么爬山虎的脚有哪些作用呢?它究竟是怎样一步一步往上爬的呢?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爬山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爬山虎叶子的特点,学习作者如何抓住事物的特点具体地描写事物。

2、学习作者巧妙地利用动静结合的写作方法,来具体描写周围的事物。

3、让学生们在体会作者认真观察的基础上,感受发现的乐趣,激发他们细心观察的兴趣,进而提高写作水平。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进入课文

上节课我们《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谁能说说课文介绍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叶子,脚的样子,怎么爬的和脚的变化)

二、自主研读,交流收获

1、你对爬山虎哪一个方面最感兴趣,就请选择其中的一个自然段仔细读一读,画一画,议一议,看看你有那些感悟和收获?可以和你的小伙伴一起学习。

(以学生自主阅读为主,充分让学生自读、自悟,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

2、汇报交流

在读爬山虎的叶子的这一段时你有什么收获?

喜欢写爬山虎叶子的同学请举手。(多媒体展示原文)

原文: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那此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自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思考:作者是怎样描写爬山虎的叶子的?画出相关的语句,把自己的理解写在书中的空白处。

(1)在第二自然段,你觉得叶子美在什么地方?

(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2)你能读出风轻轻拂过叶子,叶子像波浪轻轻漾起的感觉吗?这是一种动态的美。还有哪句写出了叶子的静态美?

(“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不留一点空隙。”)

(3) 为什么觉得这样的叶子给人以美的享受?(绿得新鲜,铺得均匀,排列整齐不重叠。)

(4)那谁能读出叶子这种绿的美,密又匀称的美来呢?观察叶子中,叶圣陶爷爷还观察到了叶子颜色的变化,叶子的颜色是怎么变化的?(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没过几天是嫩绿的,长大的叶子绿得很新鲜。)

(5)叶子的颜色变化也很美啊,谁能读出这种美来?老师为你们配上音乐和爬山虎的各种图片,能读得更美吗?(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学生获得了美的体验,激发起对美、对大自然的向往,也充分感受到语言的美。)

学生汇报时,教师随机板书:

刚长出的叶子——嫩红

长大的叶子——嫩绿

绿得新鲜——看着舒服

叶尖朝下——铺的均匀——没有重叠——不留空隙(静态)

一阵风拂过——漾起波纹(动态)

三、学习写法,练习仿写

引导学生分析写法——动静结合。然后就趁热打铁,让学生仿照本段的写法选择一种自己熟悉的植物进行仿写。那如果让你来观察“牵牛花”,你是不是也可以做到这样呢?(课件出示一些牵牛花的图片,让他们尝试着再次将自己看到和想到的内容融合到一起)

四、作品展示,给予表扬

1、指名读一读自己所仿写的关于植物的片段

牵牛花有着一根根青绿色的茎,犹如一条条穿着绿装的手臂,绿得像碧玉、像翡翠。那茎伸展到旁边的树上,把树缠了一圈又一圈,好看极了。茎上又伸展出一片片叶子,叶子绿极了,让人看着舒服,绿叶如春,一副生机盎然的样子;叶子的柄和树干都是红色,这给牵牛花的绿点缀得更加耀眼夺目……一阵风吹过来,牵牛花随风摇摆,像风铃在丁当作响。蝴蝶舞过来,告诉我昨夜的好梦;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的故事。过了好一会儿,我才记起我不是牵牛花,我是在欣赏着牵牛花呢! (周畅)

每天清晨,当悠扬的歌声把我们从睡梦中唤醒,姥姥家的小院里那千朵万朵喇叭花也竞相开放了,你看,红的、紫的、粉色的……真是五颜六色,非常好看啊,一阵风拂过,一个个小喇叭就吹响了,随着“滴滴滴哒……滴滴滴哒”的声,它们昂着头,张着嘴,象在为我们加油呢,又象是鼓舞我们在新的学期大步向前。(赵家)

2、指名谈谈自己的收获

五、老师总结,布置作业

这节课,同学们收获很大,学会了如何观察周围事物,还写出了自己的作品,学会了利用动静结合的方法,描写自己观察的事物,虽然,仿写的痕迹比较重,但说明学生真的掌握了动静结合的写作方法,我特别喜欢。希望同学们做生活的有心人,仔细观察我们身边的事物,再练习写一些小片段。好吗?

爬山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生词。

(2)自渎课文,重点学习本课第1、2段。

(3)学习作者描写事物的方法,然后学习如何去观察一个事物。

(4)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做生活的有心人。

教学重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

(2)通过对词语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教学难点:

爬山虎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动物会爬墙吗?然后那有没有会爬墙的植物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种会爬墙的植物。教师板书——爬山虎的脚

二、初读课文,解疑,学习生字。

1、自读课文,划出本课的生字、生词,并通过上下文理解词义。

2、可见出示本课生字,生词,学生读,师纠正

3、读课文,找出课文的哪几段写了爬山虎的脚。

4、教师讲解本课体裁——说明文。

三、讲读课文。

1、课文的1、2自然段写什么呢?我们一起来学习。

A、个别读课文,思考:第1自然写什么?

B、这两处地方有什么共同点?

C、齐读思考:你能从这两句话中看出爬山虎的什么特点?

2、讲读第2段、

A、指名读第2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讲什么?

B、这一段共有几句话?然后每句话写什么?

C、叶子颜色的.美表现在哪里?

D、叶子的均匀、整齐表现在哪里?

3、导读。

A、爬山虎叶子的颜色变化。

B、爬山虎长大了的叶子颜色很美。

C、爬山虎的叶子长的很整齐。

D、爬山虎的叶子的很均匀。

E、当风吹过,满墙的叶子也很美丽。

4、理解:拂漾

5、齐读课文,个别读

6、归纳短意。

四、背诵第二自然段。

五、小结,准备下课。

爬山教案 篇4

教学要求:

1、让学生知道叶圣陶先生是怎样修改作者的作文的,从中体会叶老修改《一张画像》对作者的影响。

2、初读课文,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这是一件什么时候的事。

3、学习生字新词,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同学们,还记得叶圣陶先生有篇文章叫《爬山虎的脚》吗?叶老对爬山虎进行了这样的描写:那些叶子绿得那样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朝下,在墙上铺的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空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漾起波纹,好看的很。这美妙的景象同学们一定留有深刻的印象。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题目是------(学生齐读课题《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2、课文我们已经预习过了,这是一篇状物的文章吗?(不是)

对,这是一篇写事的文章,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这是什么时候的事?

3、范读课文,学生思考刚才的问题。

文章主要讲了1963年,叶圣陶先生帮作者修改作文,以及在这一年暑假请作者去他家做客的事。

板书:改作文 做客

4、课文哪几个小节写的是叶老帮作者修改作文?(引导学生分段)

1——5写叶老帮“我”修改作文。

叶圣陶先生是怎样修改“我”的作文的呢?请同学们快速阅读3、4自然段。把叶圣陶先生修改“我”的作文的句子划下来,认真读一读。

指名读!

5、请大家翻到130面,我们来看看修改稿的部分,看了叶老的修改你有什么感想?(学生各抒己见)

6、作者当初刚看到这份修改稿时,有什么反应呢?(指名读)

为什么会一下子愣住了呢?

因惊讶和激动,自以为写得很好的作文,没想到叶老竟改了那么多地方;更没想到叶老会如此认真细致地修改一个中学生的作文。那么叶老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叶圣陶(1894~1988)作家,教育家,出版家,政治活动家。原名叶绍钧,笔名叶、圣陶、斯提等。江苏苏州人。1923年起开始从事编辑出版工作,主编或编辑过《文学周报》、《小说月报》、《中学生》、《国文月刊》、《笔阵》等。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投入抗日救亡活动。1946年后积极参加爱国民主运动。1949年后历任出版总署副署长兼编审局局长、教育部副部长兼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和总编辑、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著有小说《隔膜》、《线下》、《倪焕之》,散文集《脚步集》、《西川集》,童话集《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等,并编辑过几十种课本,写过十几本语文教育论著。

7、那么叶老为作者改了哪些地方呢?你能举例来说说呢?

学生说!老师板书:

① 把用得不准确的词改准确。

② 把不通顺的句子改通顺。

③ 把长句断成短句。

④ 删去重复啰唆的词句。

⑤ 增添一些词句,使意思表达得更清楚完整。

⑥ 改正错别字和用错的标点。

的确,文章中类似这样的修改很多,叶老都一丝不苟地进行了修改。我们的感受和作者的相比,谁的感受更多更深些呢?

8、“我”到底得到了哪些启示呢?

这不仅仅使我看到自己作文的种种毛病,也使我认识到文学事业的艰巨:不下大力气,不一丝不苟,看到了作家对待写作一丝不苟的态度,明白自己以后写作文要认真对待,多修改。所以作者说:“我们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拂”,轻轻擦过,“春风拂面”指像春风一样从脸上轻轻擦过,形容使人感到非常愉快、舒服。作者运用这个比喻,更形象地表达出自己对叶老的感受。指导朗读这句话。

9、叶老不仅为“我”改了作文,还在“我”的作文后面写了一则简短的评语。请同学画出叶老的评语,读一读,请全班一起朗读。

如果说叶老认真细致的修改令"我"叹服,让“我”受益匪浅。那么,这则短短的评语,则——(学生接读:"树立起我写作的信心。")

10、你可以想象一下,作者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会想写什么?

“我”根本没有想到叶老会如此认真地对“我”的作文进行指导,并给予很高的评价。“我”十分地惊喜,十分地感动,并受到了巨大的鼓舞,或许由此产生了当作家的梦想。

11、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发现我们学习的这么多内容和爬山虎一点关系都没有,是不是文章的内容和题目不相符合呢?

做客的时候看见了爬山虎。

12、小作者到叶圣陶先生家做客时,课文中几次写到“我”注意到叶老先生家院子里满墙的爬山虎?把相关的描写爬山虎的句子找出来,画一画,读一读。

读读作者两次描写爬山虎的句子,体会“我”当时的心情?

分析第一句写爬山虎的句子:

把“阳光”照在绿叶上“闪烁着迷离的光点”比作“小精灵”,表面上写有了阳光,爬山虎才能生机勃勃,熠熠生辉,实际上表现出“我”受到叶老鼓励,充满了从事文学事业的信心——已“拥有”那份“心思”。

分析第二次描写爬山虎的句子:

“那片爬山虎”初见时“绿葱葱”,再望则变得“沉郁”,要指导学生理解时间的推移,懂得叶老“亲切之中蕴含的认真,质朴之中包容的期待”,“融化了”“我小小的心”。“我”开始意识到:“作家就是这样做的,作家的作品就是这么写的。预示“我”将在叶老认真、一丝不苟的品质影响下积极从事文学事业。

13、爬山虎因阳光照耀而绿,“我”因叶老的教导而深受鼓舞,作者每当想起叶老的教导和期望,就像那片爬山虎一样,总是充满生气和活力,所以说“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 是的,从这件事中我好象知道了或者模模糊糊懂得了,作家是这样做的,作家的作品就是这样写的。

修改作文──────作品就是这么写的一丝不苟

邀请作客──────作家就是这样做的平易近人

14、为什么说“我好像知道了或者模模糊糊懂得了?

这句话的意思是,“我”通过这件事知道了,做一个作家应该有叶圣陶先生这样的人品,像他那样真诚质朴、平易近人。写文章也应该像叶圣陶先生那样,一丝不苟,严肃认真,写出自己的真实感情,因为当时肖复兴才15岁,还是个孩子,他对问题的认识还不可能很清楚,所以课文中说是“好像知道了”“模模糊糊懂得了”这样讲是恰如其分的。

最后说:“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意思就是15岁那个夏天的事情一直留在自己的脑海中,叶圣陶先生的音容笑貌、亲切教诲一直激励着自己前进。最后的这句话点明了题目。

叶圣陶先生为肖复兴修改作文这件事,对肖复兴的成长影响很大,齐读11小节。后来肖复兴发奋学习,充实做人,勤奋写作,终于成长为当代有名的作家,至今为止,已出版了50余种书,曾多次获全国及北京、上海的文学大奖。(出示书《日子的回忆》,他主编的杂志《人民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