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老地方 > 百科 > 教学教案 > 正文

《昆明的雨》教学设计

2025/09/17教学教案

老地方整理的《昆明的雨》教学设计(精选4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昆明的雨》教学设计 篇1

学习目标

1、了解抒情散文的特点,学会阅读和鉴赏抒情散文。

2、了解汪曾祺的昆明情结,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感情。

3、理解课文内容,品味文中语句,体会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思念。

4、在生活中细心观察,用心体验,学会通过细微的事物表达自己的情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汪曾祺是一位诗意的散文家,他的散文写风俗,谈文化,忆旧闻,述掌故,寄乡情,花鸟鱼虫,瓜果食物,无所不涉。读他的散文就好像聆听一位性情和蔼、见识广博的老者谈话,虽然话语平常,但饶有趣味,充满诗意。今天我们就随同作家汪曾祺一同来欣赏《昆明的雨》,感受这份诗意吧!。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请给下面加点的汉字注音。

辟邪(bì xié)鲜腴(yú)篱笆(lí)逛(guàng)

晕倒(yūn dǎo)深褐(hè)吆唤(yāo)缅甸(miǎn)

黄焖鸡(mèn)绿釉(yòu)密匝匝(zā)苔痕(hén)

2、解释下面的词语。

骨朵儿:指还没有开放的花朵。

饱涨:很饱满。

鲜腴:新鲜肥美。

晕倒:昏迷倒下。

吆唤:大声喊叫,呼唤。

密匝匝:严实稠密的样子。

3、作者链接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现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著有小说集《邂逅集》,散文集《蒲桥集》,大部分作品收录在《汪曾祺全集》中。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4、背景链接

汪曾祺在西南联大和昆明生活了7年,这在他一生中是一个重要时期。在昆明,他不仅接受了良好的高等教育,结识了许多师长和朋友,开始走上文学创作之路,还结识了后来与他相知相爱的施松卿。对于有着强烈家乡情结的作者来说,昆明无异于是他的第二故乡。晚年汪曾祺的诗文书画中,也随处可见他对故人、故土、故事的魂牵梦绕的怀念之情。汪曾祺先生的昆明情结,至今都是非常感人或是具有深刻影响的,它已成为昆明文化的一项具有深厚意义的地域文化。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整体感知

1、阅读课文,看看课文描写了昆明雨季的哪些景、事、物?作者又是怎样把这些“零散”的内容连缀成篇的?

[交流点拨]文中的景:一切都是在雨季中。文中的事:一切都是在雨季,比如逛菜市场、房东送缅桂花、去莲花池边上的小酒馆。文中的物:仙人掌、各类菌子(牛肝菌、青头菌、鸡土从、干巴菌、鸡油菌)、果子杨梅、缅桂花、酒店院子里的木香花和雨中檐下的鸡。围绕着“雨”连在了一起。

2、这篇文章借昆明的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交流点拨]文章开篇点题,围绕“雨”,突出“想念”二字。先写昆明的“雨季”,从不知道有“所谓的雨季”,到在昆明“有了具体感受”,再到对昆明雨季的赞美: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再写“雨季的果子”和“雨季的花”,给人一种柔软的感觉。最后写由雨而生的淡淡的乡愁,以及“木香花湿雨沉沉”的醉人境界。这一切都流露出作者对昆明的怀念之情。

四、板书设计

昆明的雨季

昆明的雨雨季的果子、花想念、怀念

雨季的乡愁

五、拓展延伸

课下搜集阅读《情迷昆明雨——汪曾祺先生的昆明情结》,进一步体会汪老对昆明的怀念之情。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含蓄、空灵、优美、淡远,这是雨中的昆明,这是汪曾祺心底的昆明。雨中赏花的往事,让我们仿佛看到了绵绵细雨中的青灯古巷、静寂而忧郁的石板路、飘荡着乌云的暗暗的天空、、、、、、更感受到了作者无限的思乡情愫。

二、自学指导——合作与探究

(一)深层探究

1、文章题为“昆明的雨”,为什么开篇要描述给宁坤的画呢?

[交流点拨]所画的倒挂而开花的仙人掌、青头菌与牛肝菌是昆明雨季特有的现象与产物,突出昆明多雨的特点。为下文作铺垫,引出下文对“昆明的雨”的描述。同时这样的开头还能吸引读者,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2、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说说昆明的雨季有怎样的特点?

[交流点拨]昆明的雨季是相当长的,但并不使人厌烦。因为不是连绵不断,下起来没完,所以并不使人气闷。昆明雨季气压不低,人很舒服。

3、昆明的雨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引导学生用文中的句子来回答。

[交流点拨]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昆明的雨的喜爱。

4、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作者对昆明雨的喜欢与怀念之情?

[交流点拨]“并不使人厌烦”“并不使人气闷”“人很舒服”“使人动情的”“有时是会引起人一点淡淡的乡愁的”“我想念昆明的雨”。

(二)语言赏析

分析品味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

1、卖杨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戴一顶小花帽子,穿着扳尖的绣了满帮花的鞋,坐在人家阶石的'一角,不时中吆唤一声“卖杨梅——”声音娇娇的。她们的声音使得昆明雨季的空气更加柔和了。

[交流点拨]运用人物的外貌、语言描写(细节描写),用卖杨梅女孩的娇美情态衬托出昆明雨季的柔美,抒发作者对昆明的怀念、喜爱之情。

2、一棵木香,爬在架上,把院子遮得严严的。

[交流点拨]“爬”“遮”等动词,把木香拟人化,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木香的茂盛,表达作者喜爱、赞叹之情。

3、有时送来一个七寸盘子,里面摆得满满的缅桂花!带着雨珠的缅桂花使我的心软软的,不是怀人,不是思乡。

[交流点拨]写出房东送给“我”的缅桂花让“我”心有感动,表现出房东的热情善良,表达出作者对缅桂花的喜爱,对昆明人和昆明雨季的怀念和感动。

(三)写法探究

昆明的雨能对读者产生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就在于作者对“凡人小事”的审视,用“以小见大”的视角,折射出了一位老人浓烈如火的情怀。结合文本,试分析文章是如何“以小见大”的。

[交流点拨]作者对昆明的爱是深沉的,寄托感情的载体越小,越显得爱得醇厚。仙人掌,青头菌、牛肝菌等各类菌子,杨梅,缅桂花等,作为承载感情的载体,都具有非凡的意义,它们共同昭示了汪老散文的“凡人小事”之美,共同彰显着汪老对昆明、对生活的热爱。生活的美存在于身边的一草一木中,作者用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捕捉到了它们,然后携来入文,遂成美文。

三、板书设计

昆明的雨季:明亮的、丰满、动情的

卖杨梅的女孩:娇娇的乡愁:淡淡的

杨梅:黑红黑红的、不酸

四、拓展延伸

作者在文中满怀深情地说“四十年后,我还忘不了那天的情味”。那么,在你的生活中,也有这样“忘不了的情味”吧?试写出来。

《昆明的雨》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自读,理解文章内容,了解汪曾祺写景散文的特点;

2、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活动,品味文章简洁平淡的语言,体会文章独特的美感和诗意的表达;

3、理解作者对生活诗意的审美态度,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寻美悟情,品味语言。

难点:在品味语言的基础上,感悟作者对生活的态度。

一、轻吟浅诵感知美

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说一说,两首诗中雨给你什么不一样的感受?

二、披文入情寻雨美

1、整体感知,圈点勾画:

①汪老直接抒发对昆明的雨的感情的句子。

②表现昆明的`雨的特点的段落和句子

③汪老把对昆明的雨的想念之情寄托在哪呢?

2、活动一:吟诗填词

我想念昆明的雨。我不记得昆明的雨季有多长,从几月到几月,它总是下下停停、停停下下。昆明的雨季浓绿、明亮、丰满,使人动情。那倒挂在门头的仙人掌,肥大、浓绿,开出一朵金黄色的花,雨季的菌子,滑嫩、鲜浓,院里的密叶,映绿了房间。你听,卖杨梅的苗族女孩,声音娇娇,你看,房东母女的缅桂,使我内心软软。雨,有时是会引起人一点淡淡的乡愁。我想念昆明的雨。

屏显:雨美,美在平常景物、凡人小事。

三、入文入境品语美

活动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任务一:围绕以下美点,组内确定一个美点。

昆明的雨季。

雨季的仙人掌。

雨季的菌子。

雨季的果子。

雨季的花。

与友人小酌。

任务二:根据提示,自主完成学习任务单。

屏显:自主学习任务单。

读一读,如果你擅长朗读,你可以有滋有味地吟诵美句、美段。

品一品,如果你擅长批注,你可以品析词句,点评内容,提出问题。

问一问,如果你擅长思辨,你可以向老师、同学质疑问难。

说一说,如果你巧于表达,你可以讲讲与文章内容相关的故事。

写一写,如果你善于写作,你可以写下你内心的体验。

任务三:组内交流补充,推选代表展示。

全班交流汇报。

屏显:语美,美在平淡本真的语言。

四、观文识人悟情美

为什么在汪老笔下,凡人小事是美的,平淡的语言读来也是那么美?

其实,四十年前的真实生活是这样的:

【链接材料】

(化学教授曾昭伦)穿了一双空前(露着脚趾)绝后(后跟烂了,提不起来,只能半趿着)鞋——《不衫不履》

学生吃的饭是通红的糙米……饭里什么都有:沙粒、耗子屎……新校舍是联大自建的,也是联大的主体。这里原来是一块坟地……有一座校门,极简陋,两扇大门是用木板钉成的,不施油漆……路是土路,到了雨季,接连下雨,泥泞没足,记忆滑到。——《新校舍》

屏显:情美,美在你对生活的热爱。

活动三:开火车,说收获和感悟:我发现,原来也是一种美。(老师提示:可以结合这篇课文的内容、情感和语言特色谈,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说一说。)

结语:如果你对汪老的散文意犹未尽,想对汪了解更多,可以读他的作品:《人间草木》《淡是最浓的人生滋味》《生活,是很好玩的》。

《昆明的雨》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多种朗读方式,把握作品的内涵及作者的情感;

2、合作探究品味本文平淡自然的语言风格;

3、激发学生发现生活之美,培养热爱生活的情趣。

教学重点:把握文中展现的风土人情,体会作者对昆明的喜爱与想念。

教学难点:进一步品味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体会作者平淡自然的语言。

教法:

1、速读、跳读、精读等多种朗读方式的综合运用;

2、讨论点拨法;3、对比阅读。

学法:1、朗读感悟;2、自主研学与合作探究相结合;3、圈画关键词句突破。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春花秋月,夏雨冬雪,四季风景各异,也带给人不同的感受。那么昆明的雨是怎样的情景,又带给人什么感受呢?让我们走进汪曾祺先生的《昆明的雨》来一探其实。

二、走近作者

汪曾祺(1920-1997)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江苏高邮人。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代表作有小说《受戒》、小说集《邂逅集》、散文集《蒲桥集》等。

三、预习检测,积累字词

1、读准字音

青头菌 鲜腴 篱笆 黄焖鸡 扳尖 乍一看 择净 缅桂花 绿釉 密匝匝

2、理解词义(1)新鲜肥美。(鲜腴) (2)比较、比得上。( 方比 )

(3)夏季的第一个月。( 孟夏 ) 4、非常浓密的样子。( 密匝匝 )

四、文本

1、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1)昆明的雨有什么特点?提示:雨季长、明亮、丰满。

(2)课文是怎样引出昆明的雨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提示:由给朋友作的画引出昆明的雨,既点明了昆明雨季特有的现象与产物,突出昆明多雨的特点,同时吸引读者,引起读者阅读兴趣。

(3)课文除了写昆明的雨,还写了什么?这些内容和雨有什么关联呢?

提示:课文除了写雨,还写了肥大的仙人掌、各种菌子、火炭般的杨梅、带着雨珠的缅桂花、卖杨梅的苗族女孩、卖缅桂花的房东母女以及莲花池边酒店里与友人的小酌……这些都是雨中之物、雨中之人、雨中之景。

(4)作者看似信笔写来,无拘无束,将诸多的人、事、物汇聚于此,那么文章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呢?提示:这些人、事、物构成一副昆明雨季的生活图,在作者的笔下,无论是景物、滋味、人情或是氛围,都充满着美感和诗意,作者正是以此表达出对昆明生活的喜爱和想念之情。这也突出了散文的特点,即形散神聚。

2、精读课文,赏析语言

学生选择自己理解较深的一段文字谈体会。

(1)因为是下下停停,停停下下,不是连绵不断,下起来没完,而且并不使人气闷。我觉得昆明雨季气压不低,很舒服。

提示:有如大白话一般,没有任何秀丽华彩之处,但是直白平淡之中有一种拉家常的风格,让人感到亲切,这正是一种返璞归真的语言风格。

(2)卖杨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戴一顶小花帽子,穿着扳尖的绣了满帮花的.鞋,坐在人家阶石的一角,不时吆唤一声:“卖杨梅——”,声音娇娇的。她们的声音使得昆明雨季空气更加柔和了。

提示:这段文字用“戴”、“穿”、“坐”、“吆唤”一系列动词,对苗族女孩的外貌、动作、语言进行描写,用卖花女孩的娇美情态衬托出昆明雨季的柔美,从而抒发作者对昆明的喜爱和怀念之情。这里直白平淡描写中让人隐隐感到一种恬淡而悠远的余味。

(3)带着雨珠的缅桂花使我的心软软的,不是怀人,不是思乡。

提示:这句更是说一半留一半,富有余味。

汪曾祺散文的语言特点:直白平淡,流利自然,简洁而富有韵味,充满生活气息。

3、研读课文,探究写法

(1)课文第3、第12自然段都有一句“我想念昆明的雨”,想一想这两段文字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提示:第3自然段——内容上,点明中心,表达对昆明雨季的深切怀念之情。结构上,独立成段,既承接上文画面的介绍,又引出下文“我想念昆明的雨”的缘由的抒写。

第12自然段——内容上,深化主题,表达对昆明的雨的想念之情。结构上,照应第3自然段的内容,收束全文,使结构更加完整。

2、有人说本文采用“以小见大”的视角,折射出了一位老人醇厚的情怀,你同意这个说法吗?

提示:肥大的仙人掌、各种菌子、火炭般的杨梅、带着雨珠的缅桂花、卖杨梅的苗族女孩、卖缅桂花的房东母女以及莲花池边酒店里与友人的小酌……这些平常之物、平常之人、平常的生活承载着作者的情感,爱得越深沉,情感的载体就越细越小,这里淋漓尽致的表现出一位老人的醇厚情怀,这种“以小见大”的视角,彰显出汪老对昆明生活的热爱。

五、课堂小结

作者曾经说过:“我想把生活中真实的东西、美好的东西、人的美、人的诗意告诉人们,使人们的心灵得到滋润,增强对生活的信心、信念。”美存在于我们身边的一草一木,本文即是作者对景物的美、滋味的美、人情的美、氛围的美的捕捉与展现。愿我们在生活中能侧耳细听、俯身微察,发现更多的美 ,来点染我们的生活。

六、课后作业

对比阅读本文与《雨的四季》,体会两篇散文在写作上的异同。

七、板书设计

昆明的雨

汪曾祺

雨的特点---- 雨季长、明亮、丰满

昆明的生活 物:仙人掌、各种菌、杨梅、缅桂花

雨中之 人:苗族女孩、房东母女

事;酒店小酌

喜爱、怀念(以小见大)

《昆明的雨》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比较阅读,体会汪曾祺文章平淡质朴的语言风格。(重点)

2、体会作者深厚的昆明情结,理解作者淡泊的人生态度。(难点)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远书归梦两悠悠,久客游子雨生情。作家汪曾祺在《昆明的雨》中借用一句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吟唱出了久客游子普遍心声,凝聚着深厚的昆明情结。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抒情散文《昆明的雨》。

二、初读感知,整体把握。(看篇)

1、 文章题目是昆明的雨,可是文章中对于雨的描写并不多,更多地写了雨季中的景、事、物、人,试着找出来,想一想,作者写的这些内容和昆明的雨有什么联系?

预设:

1)、景:仙人掌、各种菌、杨梅、木香花;事:为宁坤作画、小酒店喝酒;人:卖杨梅的苗族女孩、送缅桂花的房东;一起赏雨的友人。

2)、所写的景、事、物、人,都和昆明的雨季相关,没有雨季,也就没有这些独具特色的景、事、物、人;昆明的雨连绵不断,就像作者多年来对昆明岁月的念念不忘,作者选择用昆明的雨来表达怀念之情。

2、文章贯穿全文感情线索的是什么?(我想念昆明的雨。)

过渡:

雨是昆明的精魂,昆明的雨是明亮的、浓绿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枝叶是旺盛的,仙人掌是极为肥大的。美吃各种菌子,细听街头苗族小姑娘娇娇地吆喝卖黑红的大杨梅,轻嗅房东送来带着雨露的.缅桂花,与友人街边酒店小酌,赏雨中木香花,这些美丽的景、细小的事、普通的人都被融进《昆明的雨》平淡质朴的文字中,织成一个让汪曾祺先生一生怀想的梦。

三、聚焦第十段,品读悟情。(看段)

(一)指名朗读第十段,概括主要内容。

1、文段中写了哪些人、事、景?(与友人莲花池畔看陈圆圆石像、街边酒店小酌、赏雨中木香花,)

(二)圈点勾画作批注,品“平淡有味”的语言。(看词句) 作家王安忆评汪曾祺散文:“当你读他的散文时,就好像在听一位老人唠着家常,慢慢悠悠,不急不躁,平平常常,但是你如果仅是这样理解他的散文,那就肤浅了。他文章全篇的谋局,句段的琢磨乃至标点的锻炼都是蕴含着深情的。”

在作者眼中昆明的一草一木均藏深意,生活中凡人小事皆含深情,雨中的点点滴滴,无不渗透着作者对往事的思念和怀恋。 品读1、看了池里的满池清水,看了着比丘尼装的陈圆圆的石像(传说陈圆圆随吴三桂到云南后出家,暮年投莲花池而死),雨又下起来了。括号里的句子是闲来之笔吗?平淡的语言包含着怎样的深意?

预设:补充1944年的中国社会背景(此时中国正遭日本铁蹄蹂躏,争战不断,国破家亡,亲人离散)。吴三桂和陈圆圆故事。(曾经“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而今“受冷出家为尼,孤独暮投清池”。一代红妆豪华落尽,归于寂寞。昆明是她埋骨之地,不是她魂归之所。)

二十多岁的汪曾祺与陈圆圆虽境遇不同,但心境相似,有着背井离乡的孤苦和对平淡稳定生活的深深渴望,作者的忧国忧民情怀流露在字里行间。淡而有味的语言饱含深意。

品读2、 酒店有几只鸡,都把脑袋反插在翅膀下面,一只脚着地,一动也不动地在檐下站着。酒店院子里有一架大木香花。一棵木香,爬在架上,把院子遮得严严的。密匝匝的细碎的绿叶,数不清的半开的白花和饱涨的花骨朵,都被雨水淋得湿透了。结合具体词句,品读这段文字,从中你读到了哪些意蕴?

预设:几只鸡反插翅膀,单脚站立一动不动。一派宁静祥和的诗意生活。院中的木香花“绿叶”、“白花”鲜艳的色彩对比,“遮得严严的”、“密匝匝的”、“半开的”、“饱涨的”、“湿透”,作者对木香花色、形、质、态等方面的描写彰显着生命的蓬勃生机和绚烂多姿。宁静的诗意生活让人感到生活的温暖,蓬勃的生命热情让人看到无限的希望。

(三)梳理作者情感变化。(看意)

绵绵细雨,满满池水,街边小酒店,绿釉土磁杯,与友小酌,檐下小鸡默立,院中木香碧绿,白花半开,骨朵饱涨,构成了一幅简洁疏朗的水墨画。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哪些情感?讨论交流。

预设:悠悠国情、淡淡乡情、真挚友情、青春纯情、生活诗情、生命热情依次摇曳心中,定格成温暖的生命永恒。这是人生最丰富的情味:对昆明雨季的思念,对昆明生活的眷恋,对青春岁月的怀念,对平静生活的想念。

那个午后与友人雨中小酌赏花的种种情味,四十年后仍念念不忘,以诗温存(齐读):

莲花池外少行人,野店苔痕一寸深。

浊酒一杯天过午,木香花湿雨沉沉。

(四)拓展阅读《翠湖心影》、《故乡的食物》,品读欣赏汪曾祺淡而有味的语言。精彩片段阅读欣赏,谈感受,说体会。

1、“尤其是雨季,翠湖的柳树真是绿得好像要滴下来。湖水极清,浅处没膝,深处也不过齐腰。湖中有许多水浮莲,肥厚碧绿的猪耳状叶子,一望无际的粉紫色的蝶形的花,很热闹。湖中多红鱼,都有一尺多长,整天悠然地浮沉游动着。有时夜晚从湖中大路上过,会忽然拨剌一声,从湖心跃起一条极大的大鱼,吓你一跳。湖水、柳树、粉紫色的水浮莲、红鱼,共同组成一个印象:翠。”—— 《翠湖心影》

预设:翠湖就是昆明的眼睛,翠湖之“翠”无物不呈现,清澈的湖水、翠绿的柳树、粉紫的蝶形花、悠然游动的红鱼共同营造了色彩斑斓、宁静祥和的氛围,流露着作者对翠湖,对昆明的喜爱。

2、“茶馆的地势很好,四面有窗,入目都是湖水。夏天,在阁子上喝茶,很凉快。昆明的茶馆计帐的方法有点特别:瓜子、花生,都是一个价钱,按碟算。喝完了茶,“收茶钱!”堂倌走过来,数一数碟子,就报出个钱数。我们的同学有时临窗饮茶,嗑完一碟瓜子,随手把铁皮碟往外一扔。堂倌算帐,还是照碟算。”

预设:作者用朴实如唠家常的语言写湖中半岛上喝茶的场景,让我们看到这里不仅安静明爽,而且充满人情、亲情,它犹如世外桃源,远离红尘,这也恰恰是作者想念翠湖,想念昆明的一个重要原因。

3、品读画线语句,体味蕴含的深情和特色语言风格。“我们一家带了一点行李进了炼阳观。祖母指挥着,特别关照,把一坛炒米带了去。我对这种打破常规的生活极感兴趣。晚上,爬到吕祖楼上去,看双方军队枪炮的火光在东北面不知什么地方一阵一阵地亮着,觉得有点紧张,也觉得好玩。很多人家住在一起,不能煮饭,这一晚上,我们是冲炒米度过的。没有床铺,我把几个道士诵经用的蒲团拼起来,在上面睡了一夜。这实在是我小时候度过的一个浪漫主义的夜晚。”

预设:在这个战乱中与炒米相伴的夜晚,作者不写常人心中的征战之悲,离乱之苦,而述说“我”对这种打破常规的生活极感兴趣,说是“浪漫主义的夜晚”。作者以淡定从容的心态,用诙谐幽默的调侃,用平淡质朴如叙家常的语言,回顾了这段动荡岁月,表现了他的达观与超脱,隐忍和温和。)

小结:汪曾祺曾引用了沈从文的一段话:“你们能欣赏我故事的清新,照例那作品背后蕴藏的热情却忽略了;你们能欣赏我文学的朴实,照例那作品背后隐伏的悲痛也忽略了”。汪曾祺文章“淡而有味”的语言深意,只有用心品读方可知其味。

(五)归纳:品读这类散文的方法。(齐读)

聚焦批注淡而雅,整合同类齐并行。 凡人俗事有寓意,家常浅语藏深情。

四、总结升华

昆明,这里有作者的灿烂美好的青春时光,这里有远离世俗的宁静明爽,这里有诗意生活的美好寄托,这里有人间恬淡的自然祥和。雨是昆明的精魂,想念昆明的雨,想念永远的昆明!

1.请结合课文内容,和相关精彩片段,写四五行小诗。

2、分角色朗读老师创作的这首小诗:

昆明情缘

(男)我想念

好吃的干巴菌

(女)我想念

带露的缅桂花

(男)我好想再听一听

苗族姑娘的娇声吆喝

(女)我好想再看一看

小河沿岸的满架木香

(男)我好想重温

莲花湖畔与友人小酌的清浅时光

绿叶细碎,木香开放

(女)我好想再约

翠湖边上携同学浅饮小楼临窗

蝶花粉紫,红鱼游畅

(男合)我想再念那淡而有味的质朴文字

(女合)我想再读那使人动情的昆明雨季

(男女合)一壶清茶氤氲着翠湖一片心影

一杯浊酒沉淀着昆明一世情缘

五、推荐阅读

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汪曾祺的昆明情结如云如水,水流云在。如果你还想念汪曾祺先生淡而有味的文字,老师推荐大家课后阅读这两本书:《人间草木》、《蒲桥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