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老地方 > 百科 > 教学教案 > 正文

二年级数学上册《退位减》教案

2025/09/20教学教案

老地方整理的二年级数学上册《退位减》教案(精选4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二年级数学上册《退位减》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材内容包括下面一些内容:长度单位,100以内的加减法(二),角的初步认识,表内乘法(一)(二),观察物体(一),认识时间,数学广角(搭配一)和数学实践活动量一量比一比。

学情分析

两个班级共有100多名学生,二年级的学生在经过一年的数学学习后,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有了很大的提高,对数学学习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动手操作、语言表达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合作互助的意识也有了明显的增强,但是学生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距。优等生思维活跃,发言积极;中等生课堂上几乎是“默默无闻”;后进生学习方法不得当,对每个基础知识掌握的速度总是慢许多。因此,在这一学期的教学中更多关注后进生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的培养上,并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学习目标

1.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2.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的笔算方法。

3.结合情境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进一步理解相同数位对齐的意义,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不退位减法的笔算方法,理解笔算中的“对位”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2001年7月13日,是一个令人难忘的日子:国际奥委会投票决定2008奥运会的`举办城市。

让学生看课本情境图,然后说一说得到哪些数学信息?

伊斯坦布尔得9票,巴黎得18票,多伦多得22票,北京得56票。

2.哪个城市赢了?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

3.根据这些信息(缩小到“多伦多得22票,北京得56票”),你能提出一道减法问题吗?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教学例1.

出示例1的情境图,找生口述算式,师板书算式:36-23,说明:我们学习了加法的笔算方法,这一题是减法要怎样笔算呢?请同学们在小方格本上试算。

学生自己算完后,在班内展示。

2.让学生思考笔算减法的计算方法。

同桌交流算法。

指名汇报班内交流。

归纳总结,得出: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开始减,个位减个位,十位减十位。

3.笔算59-3=提醒个位要怎么样对齐,与谁对齐。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第19页做一做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汇报结果及算法。

2.完成第20页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并说说是怎么想的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又学会了什么?教师引导学生梳理。

二年级数学上册《退位减》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并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2、初步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

让学生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一、情境引入:

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数学王国里的两位小精灵,你们看,是谁?(出示:聪聪、明明)

同学们掌声欢迎。

1、教师讲述:聪聪、明明在来的路上,恰好碰到了数字娃5、8、1、6在玩两位数减两位数找家的游戏,他们正得欢,忘记了回家。聪聪对明明说:我们来帮助他们,好吗?明明说:这容易,他们就是58-16、56-18、。同学们,你们能帮他们找着自己的家吗?引导学生有序地思考,并随机板书:

61-58、81-56

68-51、81-65

68-15、85-61

65-18、85-16

86-15

86-51

你们帮数字娃找到了家,他们非常高兴,聪聪、明明也夸奖大家是爱动脑筋的好孩子。

设计意图:编制低年级学生喜闻乐见的数学童话,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儿童化,既激趣,又有引起学生主动参与新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科学精神,激发创新意识。

2、明确课题。

58-16等于几?你会算吗?

学生口答后教师说明,这是我们上节课学习的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的减法。

56-18等于几?你能猜想一下吗?

学生猜想后引导学生比较58-16和56-18有何异同?

通过编题、比较、讨论、交流等活动,引导学生参与知识发生过程,主动感知和明确问题,为进一步解决新知识问题的探索活动作好准备。这是创造性教学的第一个环节。

二、展开:

1、猜测活动。

怎样列竖式计算58-16和56-18。

2、试一试。

用竖式计算58-16和56-18。不会做的可以先用小棒摆一摆,再做。(指名板演、随练)

3、你在计算时遇到了什么问题?

请学生小组讨论,再汇报讨论结果

这里的尝试练习实际上是对猜想的计算方法的验证。

4、大家讨论。

怎样计算56-18的?(这里讨论一定要充分,随机板书: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

(1)借助表象:理解从十位退1。

竖式计算时,首先遇到6减8不够减,怎么办?这个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摆小棒,突破难点。

(2)讨论:怎样表示从十位退1,你有什么好办法?

三、归纳小结

(1)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2)在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四、巩固练习

笔算减法的计算方法。

学生尝试练习,请学生板演,并说说

计算过程。

学生互说计算过程。与48—36比较,有何异同。

学生练后互说计算过程。

学生板演,其余全练,与例1比较。

学生互相谈收获和体会,并汇报。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并集体校对。

二年级数学上册《退位减》教案 篇3

教学要求:

1.使学生经历探索不退位的三位数减三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

2.学会减法的验算。

教学重点:

通过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经历算法的发展过程,鼓励学生自己探索验算的方法,养成验算的习惯。

教学难点:

让学生经历算法的发展过程。

教具准备:

小黑板、挂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谈话:小朋友喜欢看书吗?我们来看看一个书架上书吧。

二、新授

1.教学例题:出示书架图。

问:从图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指名说:学校里图书室有335本的儿童小说,借出123本,还剩多少本?)

提问:怎样解答?

根据回答板书:335-123=

2.探索335-123的算法。

1)问:你能用什么办法得到结果?你会计算吗?(生写在草稿本上。自己写一写,再同桌互查。)指名上黑板写,全班核对。

计算时要注意什么?(注意:数位对读齐,从个位算起。)

2)你会验算吗?

讨论,再算一遍或用加法验算(生试算,再指名上黑板写)

3)讨论:减法的验算与我们学过的加法的验算有什么不同?

4):减法验算式的得数不是原式中的得数,而应该是原式中的被减数。

三.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第1题。

1)生自己完成这些题目并认真验算。

2)请3位小朋友上来完成这些题目。

3)核对答案。

4)师:他验算的对吗?你是怎样验算?

2.想想做做第2题。

用竖式计算时要注意些什么?(指名说:注意数位要对齐。)

1)生自己完成,同桌互查。

2)指名板演。

3)全班核对答案。

3.想想做做第3题。

1)这题已知什么?求什么?

2)齐读第1小题要求。你需要找到哪两个条件?

请你列式计算。(生试做,指名板演。)

3)剩下的题目,同桌互说要找哪两个条件,再列式计算。

4)指名两位小朋友板演。

5)全班核对答案,集体订正。

4.想想做做第4题。

1)指名读题。

2)本题已知什么?求什么?

4)同桌互说怎么求。

4)学生写在书上。

5)同桌互查。

6)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7)四人小组互说后汇报。

四.课堂

今天你得到了什么?减法如何验算?

教学后记:

二年级数学上册《退位减》教案 篇4

教学内容:

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教材第19页)

教学目标:

1、经历操作、尝试计算、讨论等探索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的过程。

2、会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

3、在运用多种计算方法的过程中,体验算法的多样化,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两位数减两位数,当被减数个位不够减时用退位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借1当十”。

教具学具:

小棒、课件。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师:(课件出示教材第17页金牌榜前5名表格)同学们,上节课大家提出很多问题,我们只解决了其中的一部分,老师还有一个特别想知道的问题,你们知道是什么吗?

生1:中国比美国多多少枚金牌?

生2:美国比中国少多少枚金牌?

……

【设计意图:暗示学生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是上一节课问题的延伸,在解法上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以提问的方式开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主动性】

二、自主探究

1。教学例2。

师:有的同学猜对了,老师很想知道中国比美国多多少枚金牌,该怎样列式呢?

生:51—36=

师:同学们,学习加法时,我们通过摆小棒学会了进位加法。今天我们通过摆小棒来学习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有信心吗?请同学们自己动手摆一摆,算一算,看看还剩多少根小棒。

学生在小组内动手操作,尝试解答,教师巡视指导。

师:同学们,我们交流一下大家操作的方法和算出的结果。

生1:从1根小棒中去掉6根不够,就把1捆小棒与1根小棒合起来是11根,从11根中去掉6根还剩5根小棒;从剩下的4捆小棒中去掉3捆还剩1捆;这样1捆与5根合起来是15根。

生2:先从5捆小棒中去掉3捆,还剩2捆;从1根小棒中去掉6根不够,就把1捆小棒与1根小棒合起来是11根,去掉6根小棒还剩5根;这样最后还剩15根小棒。

生3:先从1捆小棒中去掉6根还剩4根,4根与1根合起来是5根小棒;再从4捆小棒中去掉3捆还剩1捆;这样剩下的5根与1捆合起来就是15根小棒。

生4:从5捆小棒中拿出4捆小棒,这样多拿走了4根,再拿回4根小棒,4根与1根合起来就是5根小棒,加上剩下的1捆小棒就是15根。

……

师:刚才同学们用不同的操作方法得到“51—36”的结果都是“15”。但是在许多同学的操作中都有一个共同的过程,你发现了吗?

(都把1捆小棒拆开了,再去减6)

师:用摆小棒的方法能算出结果,如果不用小棒,直接列竖式来计算你会做吗?请同学们自己试一试。

学生试算,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师:哪位同学能介绍一下你的计算结果?

学生说出算式,并在黑板上板书。

师:个位上的“5”是怎样算出来的?

生1:个位上的1减6不够减就从十位借1变成10,10加1是11,11减6就等于5。

生2:个位上的1减6不够减就从十位借1变成10,10减6剩4,4加1就等于5。

师:十位上的“1”是怎样算出来的?

生:十位上的5减3得2,借走1还剩1。

师:现在老师把大家用竖式计算的方法写下来,同学们想想计算两位数的退位减法时,应该注意什么?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个位不够时,从十位退1再减)

2。教学例3。

师:你能运用刚才总结的注意事项,试着用竖式算一算“50—24”吗?

学生尝试解答,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组织交流计算方法。

(被减数个位上的0减4不够减,从十位上退1当10,再减4,十位上的5减去被借走的1还剩4,再减减数十位上的2)

三、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