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教学设计
老地方整理的《三峡》教学设计(精选5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三峡》教学设计 篇1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理解文意,品析课文,引导学生领略三峡景色之美。
过程与方法:
1.借助注释,运用工具书,准确译文。
2.抓住重点词语赏析文章的写景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展开想象,体味文章意境,培养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疏通文意,感受三峡的独特美。
教学难点:
把握三峡四季江水的不同特色。
三、教学策略
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翻译法、赏读法进行教学,同时运用多媒体,引导学生结合文本领略三峡的风景美以及郦道元的描摹之美。
1.朗读法: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正音,在准确句读中把握大意。
2.翻译法:准确的翻译文言文是文言文学习的重点。教师在引领学生运用书下的注释,使用工具书的基础上,让学生先突破四字短语的翻译,再完成全文的翻译,为后面的赏读奠定基础。
3.学生欣赏文章布局之美和山水景色之美时,注意设置主要问题,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认识《水经注》的文学魅力。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向学生简介郦道元和《水经注》。
资料:
郦道元,字善长,北魏人。地理学家,散文家。著有《水经注》,《水经注》是一部有文学价值的地理巨著。
郦道元在写《水经注》时,突破了《水经》只记河流的局限。他以河流为纲,详细地记述了河流流经区域的地理情况,包括山脉、土地、物产、城市的位置和沿革、村落的兴衰、水利工程、历史遗迹等古今情况,并且具有明确的地理方位和距离的观念。《水经注》是第一部完整记录华夏河流山川地貌的书,在历史上被称为“圣经贤传”“宇宙未有之奇书”。
【设计意图】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
(二)读准确
师:检查学生朗读情况,强调重点字读音,尝试去掉标点,准确停顿。
略无阙处(quē)重岩叠嶂(zhàng)夏水襄陵(xiāng)
沿溯阻绝(sù)素湍绿潭(tuān)绝巘(yǎn)
飞漱(shù)属引凄异(zhǔ)泪沾裳(cháng)
【设计意图】准确掌握生僻字和多音字的读音,大致了解文意。
(三)读明白
师:逐段翻译,每段先圈画书下注解,将重点词语的义项罗列出来,根据书下注释及已知解释,选择合适的解释。四字词语则注意强调对应,最后翻译全文。
1.重点字词。
略无阙处:毫(无),一点儿;同“缺”,缺口。
重岩叠嶂:像屏障一样的山。自非:如果。
亭午夜分:正午。不见曦月:阳光。
夏水襄陵:上。沿溯阻绝:顺流而下,逆流而上。
或王命急宣:有时。虽乘奔御风:即使;飞奔的马;驾(车)。
不以疾也:认为,觉得。素湍绿潭:白色的急流。
绝巘:极(高的)山峰。飞漱其间:冲刷。
林寒涧肃:寂静。
2.易错句。
隐天蔽日: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注意语言的简洁)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有时皇帝的命令要急速传达,这时候只要清早坐船从白帝城出发。(“或”与“有时”的'区分)
林寒涧肃: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类似于“互文”)
高猿长啸: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鸣叫。(“高”与“长”的准确理解)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借助注释与工具书读通、读懂文言文,并能用通顺的现代汉语翻译文章。
(四)深入探究
师:1.结合图片和字形,说说什么是“峡”。
2.三峡的山有什么特点?找出相关语句,简单概括。
3.三峡的水在不同季节各有怎样的特点?找出相关语句,简单概括。
4.文章三段对江水的描写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排列的?
内容鉴赏:
“峡”指两山夹水的地方。《三峡》一文写山,突出高峻险拔、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自三峡七百里中”,交代峡之长。接着指出两岸山的特点在于“连”,“略无阙处”,毫无残缺的地方,进一步写“连”。下面接着写山的“高”:山峰相重,群山复叠,山上垒山,说明山高;山隐匿于天空,遮蔽住太阳,从另一个角度写山的高;“重”和“叠”,就山本身的状态写其高,是俯瞰而得;“隐”和“蔽”,以天和日来衬其高,乃仰视所见。接下来的两句,只有正午和半夜的时候才能见到太阳和月亮。如果不是“两岸”连山,哪怕只有一岸连山,也不会形成这种状况;如果连山有缺,其他时间于缺处也能见到日月;如果连山不高,也不必待到这时才见日月;如果三峡不窄,其他时候也可见到日月。
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夏天,江水漫上丘陵,来往的船只都被阻绝了。“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雪白的激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的清波,美丽的倒影,使作者禁不住赞叹“良多趣味”。而到了秋天,则“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那凄异的叫声持续不断,在空旷的山谷里“哀转久绝”。三峡的奇异景象,被描绘得淋漓尽致。
作者重点是写水,而水以夏季为盛,故先写“夏水”。为写水势,先写山势,这既能揭示水速的原因,又能使急流和峻岭相互映衬,能形成一幅险峻壮奇的图画。
【设计意图】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提供了非常全面的鉴赏,学生需要通过直观的认识、词句的揣摩将这些鉴赏变为自己的理解,进而真正了解《水经注》的文学特色。
(五)课外拓展
师:我们一起来欣赏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找出《三峡》中的描写与之相一致的地方。
明确:1.朝辞白帝彩云间──朝发白帝。
2.千里江陵一日还──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3.两岸猿声啼不住──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4.轻舟已过万重山──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进一步加深对本文的理解。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阅读《右溪记》(唐·元结)。
【设计意图】
1.增强对课文的记忆;
2.引入与本篇课文相似的同样是描写自然景观的文章,作为学生的拓展阅读。
《三峡》教学设计 篇2
【创意说明】
《三峡》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描写了三峡四季的壮丽景色。语言精练,思路清晰。但由于是一篇文言文,刚上初一的学生接受起来较为困难,可能会有枯燥之感。教师在教学中可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凭借多媒体,利用丰富的“三峡”声像资料,形象直观地感受三峡风光,让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凋动自己的阅读体验,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感受三峡的`壮丽风光,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2、学习文中描写景物的方法:抓住景物特征,动静结合,情景交融。
3、引导学生揣摩作者的笔法之妙。
【教学过程】
序曲
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三峡》这篇课文(展示课题)。长江是我们的骄傲,是我们的自豪;长江一泻千里,气势磅礴,特别是三峡的景致,更是雄奇险拔,清幽秀丽,令人神往。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挥毫泼墨尽情描绘,也写不尽长江的俊美。长江之美,美在三峡。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作者郦道元,去游一游那雄伟壮丽的长江三峡。
欣赏有关三峡图片,领略三峡壮丽景色。(感受瞿塘峡的雄伟险峻,巫峡的幽深秀丽,西陵峡的滩多水险。)
本篇课文的学习分为四大板块进行:
教学板块一:复习旧知,积累词汇
1、大屏幕投影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阙、嶂、曦、襄、溯、御、漱、涧、啸、属
2、大屏幕投影明确下面加点词语的意思并翻译句子。
a.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b.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半,不见曦月;
c.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教学板块二:研读赏析,共同探究
过渡:《三峡》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雄奇险峻、清幽秀丽的景色。下面我们细细品读课文,体会其写景的妙处。
1、指名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顺句子,体会文章的音乐之美。
2、共同探究:a.作者写了三峡的哪些自然景物? b.作者分别抓住了这些
自然景物的什么特点来写的? c.课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屏幕显示)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全班讨论明确:
a.先写山,后写水。(布局自然,思路清晰)
b.写山,突出山高峡深、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是写两岸山峰连绵起伏。“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不见曦月”是从侧面映衬
《三峡》教学设计 篇3
教学要求:
1、根据词句理解自然段的意思。
2、感受长江三峡风光美,热爱祖国的山水。
教学重点:
感受三峡的风光美。
教学难点:
课文描写的景、情如何在学生身上实现内化。
课前准备:
多面体课件
教学模式:
重点突破,自我探究,整体感知课文,把握课文重点,学生通过主动学习,自我尝试,自我探究,突破难点和重点,在此基础上展开讨论交流,教师适当点拨,并进行迁移发展,实现学懂后的学会。
教学过程:
一、引题,欣赏,直观感受。
1、长江以其雄伟磅礴的气势自古以来吸引了无数中外游人纷纷前来观光游览,它和黄河一样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你们想不想去看一看?
2、欣赏长江三峡风光录象。
3、欣赏后,你有什么感受?让学生说说。
二、整体感知,把握重点。
1、自读课文,找出课文中最能体现作者感受的句子。
“啊,百里三峡,好一幅百里山水图。”
指名读,齐读,读出对长江欣赏、赞叹的感受。
2、读了这句话后你有什么问题?——归纳:百里三峡图里有哪些景物?为什么说它是百里山水图?
3、从课文中找找这两个问题的答案。
山奇、水急、船险
三、学文第三、四、五自然段。
1、学习第二自然段
(1)、自学第三自然段,学后交流:
你学懂了什么?抓住哪些语句学的?
刀砍剑劈像……像……还好像
(2)、感情朗读
(3)、教师适当小结。
2、比较第二与第三、四自然段的异同。
同:写法相同
异:描写景物不同
3、学习第三、四自然段
(1)、学习小组为单位自学第三、四自然段
(2)、抓住重点词句交流探究:课文写了景物的什么特点?怎样来写的?
(3)、感情朗读
4、选择自己喜欢的自然段读一读,并指名读,说说为什么喜欢。
5、山奇、水急、船险,充分展现了三峡风光,令作者情不自禁地发出感慨,“啊,百里三峡,好一幅百里山水图。”
齐读
四、学文六、七、八自然段。
1、三峡不仅风光优美,还有许多迷人的传说,神女峰即是其中之一。出示神女峰的画面,描述神女峰的形状。
2、齐读课文六、七自然段,指名说说故事。
3、学了神女峰的故事,你对三峡这幅百里山水图又有了什么新的'认识?
4、再读“啊,百里三峡,好一幅百里山水图。”
五、迁移发展
1、古往今来,无数的文人墨客面对神奇的三峡,写下了无数动人的诗篇、故事,一曲《长江之歌》更是抒发了当代中国人对它的热爱。欣赏《长江之歌》
2、以“长江三峡,我想对你说”进行说话练习。
3、课后作业:寻找、收集关于长江三峡的诗歌故事,阅读时间交流。
《三峡》教学设计 篇4
一、设计思路
文言文教学应引导学生吸收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精髓,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深厚他们的文化底蕴,从精神的高度去开拓,从人的发展的角度去把握,因此“文言”和“欣赏”是教师在备课时必须同时关注的。《三峡》不但写景优美。而且语言简易凝练,字字珠玑,对初二学生而言,此文最值得咀嚼、品味、感悟,教师可以借此逐步提高学生的文学语言鉴赏能力。
二、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所绘之景、所蕴之情及作者绘景、蕴情的行文思路。
2、学会用诵读体验法、词句推敲法欣赏文章。体会作品意境。
3、感受三峡之美好。激发学生一览三峡之热情。
三、教学流程
(一)造境,搭建沟通的'平台
(板书:峡)根据“峡”字的字形结构,什么样的地势才可以称得上“峡”?(教师鼓励学生发挥想象谈出不同见解,最后明确“峡”的基本特征应为两山夹水。)我们古老的母亲河长江就有一条神奇秀丽的峡谷。几千年来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北魏郦道元就是其中的一位。这节课我们就随着郦道元一起去游三峡。(板书:三峡郦道元)
(说明: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在课堂教学中,培养或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一开课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准了,就为演奏或歌唱奠定了基础。上课也是如此。第一锤就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像磁铁一样牢牢把学生吸引住。本课导语设计从“峡”的字形入手,由此而彼,让学生不知不觉进入文本。利用张力激起学生的阅读期待。)
(二)入境。挖掘文本的对话点
1、请学生读第一段。说说三峡之山的奇特之处。
(为了更深入地理解三峡之山的连绵与高耸,补充《宜都记》中“自黄牛滩东入西陵界。至峡口百许里,山水纡曲,而两岸高山重障,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的语句来对比印证,加深学生对三峡的印象。)
2、有奇山必有奇水,指导学生接着读第二段,说说三峡之水的奇特之处。
(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三峡夏水的迅疾与奔放,引导学生回忆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以示文中所言不虚。)
3、引领学生继续品读第三、四段春冬三峡奇丽景色的特点。
(三)融境,深入文本的细节处
1、回归语言品三峡
(1)我们刚才跟随郦道元先生领略了三峡的雄奇,感受了夏水的奔放,试想一下:当水落而石出、水枯而涧寒时。三峡会呈现怎样的一幅图景?认真读文章三、四两段。给你所看到的图景起个恰当而好听的名称,并谈谈自己的阅读体会。
《三峡》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理解文意。
2、反复诵读,欣赏三峡的优美风光,品位语言的精妙。
3、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指导诵读的方法,培养诵读的习惯,形成诵读的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对课文的多遍不同形式的读,完成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学难点:培养诵读的习惯,形成诵读的能力。
教学方法
朗读法、练习法、讨论法。
运用的信息技术工具硬件:多媒体网络教室,计算机。
软件:自制的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思路
始终以“读”贯穿全过程,让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读,如默读、齐读、品读句段等,在朗读、练习、讨论中完成教学目标,加深文本印象。
教学过程
导入:(约3分钟)
曾有一位有名的外国友人问余秋雨先生:中国哪一处景点最值得游览?余秋雨先生给出的答案是:三峡。同学们,三峡究竟有何魅力呢?今天让我们走进郦道元的《三峡》探究一下。
走近作者及作品(约2分钟)同学们,郦道元因一部《水经注》而出名,《水经注》因为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地理价值而被后世称颂。这节课我们不仅要了解长江三峡的魅力,还要欣赏《三峡》语言的特色。
学生齐读书下注解1,让学生了解作者、作品,熟读课文,理解文意。(约15分钟)
1、教师范读一遍,学生把自己把握不准的停顿在听老师读时做上批注。学生再自由读2遍,然后请一名同学展示一下,老师点评。
2、通过小检测,查看对课文的翻译是否到位。
(投影出示)准确译,我能行!
1、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2、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3、沿溯阻绝。
4、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5、朗读并要求:正字音、准确停顿。
6、译文:借助课下注释和相关资料把课文通顺地译成现代文。重要的`词作出批注,有疑问做出标记,7、准确完成翻译。
让学生掌握朗读和课文翻译
1、分段朗读,知三峡,欣赏三峡的优美风光。
2、品位语言的精妙。
3、背诵(约20分钟)
1、评价学生朗读2、出示问题让学生作答。
怎样的山……
夏水有什么特征……
春冬景色如何……
秋景给你什么感觉……
3、提示学生从从修辞、色彩、观察角度、准确精炼的语言等角度品味课文,学生完成后展示再作评讲。
1、男生读写山和夏水的层次,女生读春冬和秋景的句子。
2、回答问题。
3、让学生在书上批注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
4、背诵。
5、比比看谁更能读出三峡的特征来。
6、让学生更深刻掌握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