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
老地方整理的科学教案(精选4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科学教案 篇1
设计思路
1、学生在认识了温度计的使用后提出要测定气温。因此在教学中将使用温度计的技能训练,放在一个比较重要的地位。保证学生较顺利地获取我们生活中的环境与气象台预报气温的环境下的各种温度数据。
2、在强调动手实践的基础上,重视学生的理解和体验,使学生对探究活动的得失形成更理性的思考,所以在本课教学活动中,对温度数据的和分析放在本课的核心地位,以突出交流活动和结构性探究作为本课的基本教学方式。
3、为了充分保证上述活动和学生自主观测,应当为学生的活动做好各种准备及有效的指导。如:百叶箱的设置、观测地点的选择,学生用温度计的课前检测,带领部分学生用学校百叶箱观测一周气温。收集上课当天本地(教室)的气温实况等。把测定的结果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上。
4、教学中指导学生们作折线图,通过折线图,清楚地看出当天的气温变化规律。
教学目标
1、了解气温、天气预报的主要含义。
2、会用温度计等进行简单的观测,搜集有关数据并能分析气温变化的规律。
3、激发学生对气温变化的兴致和求知欲。
教学重点、难点
测量气温和分析气温变化规律。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百叶箱、温度计、气温变化折线图
2、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1、导入
(1)谁知道今天早晨气象台预报的气温是多少?
(2)请一位学生看看我们教室里的温度计,它有多少度?
(3)我们教室里的`气温是不是和气象台预报的一样?
(4)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导入课题——气温的变化
2、认识气象台预报的是什么环境下的气温。
(1)学生参观学校气象站。
(2)百叶箱(没有气象站的学校看课本第35页的百叶箱插图)
(3)观察百叶箱,并进行讨论。
①百叶箱的构造怎样的?
②百叶箱这样的构造有什么作用?
③百叶箱里有哪些仪器?
④百叶箱应放在什么地方?
⑤百叶箱里的气温和外界气温有什么不同?
(4)谁知道气象台的情况,介绍一下。
3、测测教室里的气温
(1)想一想:温度计应该挂在教室的什么位置比较合适,怎么挂?
(2)请学生设计一下,你认为怎样测教室气温的变化:
①一天测气温几次
②什么时候测
(3)把自己的观测结果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上。
4、制作气温变化折线图,分析气温变化的规律。
(1)观察课本第36页上图,2年不同季节的气温记录。
比较一下: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天气里,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的差距有什么不同
(2)观察课本第36页下图:2年12月8日的气温变化折线图
①想一想:做折线图时,应注意些什么
②教师示范:制作气温折线图
从这幅图中,12月8日工资这天的天气变化有什么特点:最高气温出现在什么时候?最低气温出现在什么时候?
(3)模仿制作气温变化折线图
①学生模仿12月8日的气温变化折线图,做己记录的一天的气温折线图
②教师提示:学生应一天、一天地作折线图
(4)教师指导学生根据制作的气温变化折线图,分析一天中气温变化的规律
5、布置作业
(1)收集各种天气的资料,准备下一堂课交流。
(2)尝试通过不同渠道了解明天的天气。
科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树是活植物,生长在一定环境里,是有生命物体。
过程与方法:
初步认识真正观察应该是有目,制订观察方法和步骤有利于观察进行。
用各种感官观察大树。
借助放大镜、皮尺等简单工具对大树进行观察和测量。
用简单词语记录观察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从图片上获得信息是有限,亲自观察事物会对事物有更多认识。
发展观察大树兴趣,体会到生命体给我们带来生机勃勃感受。
在观察过程中,培养与他人合作习惯。
【教学重点】了解观察目标和方法,认识到观察重要性。
【教学难点】对大树观察要指向生命体这个核心概念。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一些观察用测量工具(如皮尺、放大镜等),观察记录纸。
【教学过程】
一、引言
1.校园里、大路旁、山坡上……到处我们都能看到植物,同学们对校园里植物最熟悉是哪些呢?
2.就让我们从身边熟悉植物——大树开始观察研究吧。
二、看照片上大树
1.教师讲解:这是一幅梧桐树照片,请大家仔细地看图,你能发现有关这株梧桐树哪些特点?(你能发现几点?)
2.学生汇报:从图上看大树,我看到了什么?(要求仔细倾听,并大胆说出新发现,同时区分哪些是真正从照片上获得信息。)
三、回忆中大树
1.教师引导:照片拍得很清楚,但是我们从照片上发现东西并不多,那么生活中你曾经看到过大树与这照片上有什么不一样吗?
2.学生汇报:回忆我大树,我曾经看到过什么?
3.教师激趣:同学们汇报内容真丰富,有内容大家都看见过,有内容有人还从来没看见过,而有人可能从来都没真正看过一棵大树呢?是不是?想去仔仔细细地看一棵真正大树吗?
4.学生交流:为什么想看真正大树?(再去看一看,是不是能看到更多内容!会不会也有树瘤?是不是也有小动物?是不是还有其它东西?)
5.教师总结:这样带着目去仔仔细细看大树时候,我们观察活动就开始了。
6.学生小组交流并汇报:如果现在来到一棵大树下,我想观察什么?我们怎样才能观察到更多内容?
四、观察真正大树
1.交流:教师引导孩子们交流在头脑中制订好观察大树个人计划。(观察内容、观察方法、需要借助工具等)
2.活动:现在让我们一起去观察一棵真正大树,我们肯定有更多发现。同时把观察到信息,用简短词语记录下来。(在保证安全情况下老师带学生按计划开展真正实地观察活动。)
3.评价:回教室后每小组互相欣赏各自观察内容,说说从不同记载中如何体会到观察大树是一个生命体。同时推选一位同学记录单张贴于科学活动专栏内供大家欣赏,其它同学记录单上交给老师阅读欣赏。(张贴记录单要有典型特色。)
4.总结:观察一棵树让我们获得了这么多信息,观察一棵树让我们发现了一个生机勃勃生命世界,那么,观察更多树呢?请在课外继续观察不同树。
科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发现物体扔到空中会自由下落,不同物体下落的速度有快有慢。
2、知道物体下落有直线和曲线之分,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对不同物体按下落方式进行记录。
3、探索同一物体形状不同下落情况也不同。
教学准备:
各种糖纸、羽毛、报纸、塑料积木、球、绳、沙包等,记录纸、笔,白纸人手两张
教学过程:
一、 引题
秋天到了,一片片树叶落下来,树叶落下来是怎么样的?(幼儿自由讲述)
二、 幼儿探索并讨论。
1、幼儿猜想并尝试:你桌上东西落下是怎么样的?每一样东西都试一试。
2、引导幼儿和同伴比较,发现物体下落时的异同。
“请你找一个好朋友比一比,看看你们手里的东西落下来有什么不一样?”
3、幼儿交流:
(1)你有什么发现吗?(幼儿自由交流)
(2)为什么有的物体落的快,有的物体落的慢?
4、小结:所有的物体都会下落的`,不同物体下落的速度有快有慢。
5、师演示一张皱纸和一块积木,引导幼儿观察,发现物体下落路线是不一样的。
三、 幼儿分组探索,按照物体下落的路线进行归类记录。
1、请幼儿分组实验,观察桌上的物体的下落方式,并商量用自己的方式进行记录。“请你再去试一次,把你的发
现记录在纸上,你这些东西按照落下的路线记在纸上。”
2、每组派一个孩子交流各组的发现,并介绍自己的记录方法。
“你是怎么记录的?”“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3、教师简单小结:不同物体下落的路线不一样,有的是直线的,有的是曲线的,直线的落地快,曲线的落地慢。
四、引导幼儿进一步探索同样的东西形状不同,落下来的情况也不同。
1、(出示相同的两张纸)幼儿猜想:你可以用什么办法让他们落下的时候不一样?
2、幼儿自己尝试,教师引导幼儿将纸折成不同的形状
3、交流:你用了什么办法?
五、延伸:
让幼儿回家用手帕或塑料待做降落伞,观察其与其他物体下落的不同。
科学教案 篇4
活动名称:科学语言活动——奇妙的水
活动目标:
1、愿意将自己观察到的现象用语言表现出来,与同伴分享。
2、对溶解现象感到好奇。
活动准备:一次性塑料杯子、小勺子、白糖、果珍、盐等、温水
活动过程:
一、提供孩子每人一个透明杯子,请孩子自由倒水喝,说说水的味道是怎么样的?(淡的,没有味道)
怎么样才能让水喝起来有味道呢?在里面加东西
二、与幼儿共同实验操作
加上点白糖进去,搅拌之后发现了什么?(白糖不见了,讨论一下白糖去哪里了)请孩子尝一下它的味道怎么样?水变味道了吗?再尝试加上果珍等看看有什么变化,味道又是怎么样的'?
三、总结实验结果,像糖一样的东西会溶解在水里
四、请孩子泡一杯自己喜欢的饮料,一起开心的喝喝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