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老地方 > 百科 > 教学教案 > 正文

禁毒防艾主题班会优秀教案

2025/10/19教学教案

老地方整理的禁毒防艾主题班会优秀教案(精选4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禁毒防艾主题班会优秀教案 篇1

一、教学目的

(1)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毒品、它有什么危害,教育他们怎样自觉防范,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防微杜渐,远离毒品,塑造美好人生,禁毒防艾的教案。

( 2)通过班务对话,使学生了解有关禁毒的法律法规中的有关知识,增强法律意识。

二、教学准备

(1)提前一周让学生上网查找有关毒品的相关内容和涉及到的法律法规。

(2)制作演示文稿。

【活动形式】生生、师生对话、讨论、交流,教师小结

、教学过程

教师: 今天我们班会课的主题是远离毒品,珍惜生命。毒品是人类社会的公害。它不仅危害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的身心健康,而且严重威胁着社会稳定,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有些同学可能不以为然,认为与我无关。然而,近几年来,毒品已经进入学生中间,你们即将进入中学,为了更好增强防御能力,我们就要了解毒品以及的危害。

1、课件出示:认识毒品

师:同学们一定都听说过毒品,那什么是毒品呢?毒品都有那些呢?谁能说一说呢?(指名回答)

学生:我查找过的资料,毒品,毒品是指国家规定管制的其他能够使人形成瘾癖的麻醉品和精神的药品。

学生:我们经常见到和听到的最主要的毒品好像有……等。

学生:许多药品如果服用不当也会变成精神毒品呢!常见的有“舒乐安定片”、“安非他明”、含可待因的“止咳糖浆”等。目前,这一类毒品因作为医药品经常使用于疾病治疗方面,所以常常被人们忽略,放松警惕,导致长期服用,形成毒癖,危害自身健康。

师:看了这些图片,你有什么感受?(自由谈话。)

2、出示画面二:毒品的危害。

师:毒品给自己、家庭和社会乃至国家造成了巨大的危害,并且青少年已成为毒品的主要受害者。据国家禁毒委员会统计,目前我国的吸毒者中,35岁以下青少年占全部吸毒者的85·1%.青少年吸毒的原因复杂多样,如不健康心理、好奇、同伴和朋友的劝诱、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等。但对毒品无知,是他们误入毒海的一个最常见的原因,同学们把你查到的有关内容说一说,让大家一起来了解。

学生1:对毒品无知、好奇:有一个初三年级的学生,为考个好高中,每天学习、复习到很晚,感觉很疲劳。这时,有人拿来一点“白色的粉”,告诉他:“吸了这个就能精神百倍。”孩子信以为真就吸了。结果,没有几天便染上了毒瘾,不仅学习成绩一落千丈,身体也全跨了,最后他没有走进理想的中学,而是进了戒毒所。

学生2:一个年仅14岁的吸毒者说:“我根本不懂什么是毒品,没有人告诉我毒品有多可怕,我认为吸毒和吸烟一样。”

学生3:有一名年轻的医生,接触了很多吸毒者,对他们既憎恨又不解,认为:凡事都能戒断,戒不成是因为没有毅力。他要以身试毒,为他人作出“榜样”。没想到,他吸食毒品后,同样戒断不了,成了其的俘虏。最后,他自杀了,留下一句话:“别学我!”

学生4:经受不住他人、特别是“朋友”的劝诱,青少年易受群体影响,盲目结成“哥们儿”或“姐们儿”关系,相互效仿。吸毒亦是如此,许多吸毒的青少年都说:“我是看见别人吸,自己才吸的。”或:“他们吸都没事,我就尝一点,以为不会出问题的`。”

学生E:寻求刺激: 云南省号称“百万富姐”的李某,为寻求刺激,追求不良时尚而染上毒瘾,吸光了全部家产。昔日云南省家喻户晓的“第一火锅女”,如今流浪街头,一无所有。

学生5:不健康的逆反心理: 有的孩子对老师、家长的告戒置若罔闻,越说毒品不能沾,他就越要去尝尝,最后是自食其果。

教师:家庭成员的不良影响 :父母吸毒的不良环境使子女吸毒者明显增加,小小年纪便对生活失去信心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师:相信这么多触目惊心的吸毒案例会增加同学们对毒品危害的感性认识,那么作为青少年尤其是我们中学生应该如何预防毒品、远离毒品呢?简而言之,就是说当有人利用不同的形式、打着不同的招牌向你提供毒品时,你会怎样做?

学生:直接拒绝,一定要学会说“不”;

学生: 找借口溜走;

学生: 提出反对意见或转移话题;

学生: 秘密报案(偷偷告诉你依赖的人或拨打报警电话110);

学生: 当毒贩毒友逼你吸毒并威胁你时,要第一时间告诉你的师长。

师:我们既然知道了毒品的很多知识,那么我们怎样远离毒品、拒绝毒品?

(1)认清毒品的危害,坚定禁毒决心,积极参加禁毒斗争;

(2)遵纪守法,认真履行受教育的义务,自觉规范日常行为;

(3)从日常小事做起,杜绝吸烟、泡吧等不良行为习惯,自觉抵制毒品侵害。

教师:毒品危害甚烈,祸国殃民,一朝染毒,断送前程。同学们,为了国家,为了家庭,也为了我们自己,请远离毒品! 我希望我们同学从小要有防范毒品的意识,珍爱生命,拒绝毒品,我也有理由相信通过大家的努力,毒品离我们越来越远,我们成长的道路越走越顺!

禁毒防艾主题班会优秀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毒品和艾滋病的基本概念、传播途径、危害及预防措施。

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互动方式,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健康生活方式,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增强社会责任感。

教学时间:

45分钟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禁毒防艾宣传视频

案例分析材料

小组讨论题目卡

角色扮演剧本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开场白:简短介绍班会主题,强调禁毒防艾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兴趣。

观看视频:播放一段关于毒品危害和艾滋病预防的短片,为接下来的讨论做铺垫。

二、知识讲解(10分钟)

毒品篇:

定义与分类:介绍常见毒品(如海洛因、大麻等)及其危害。

传播途径与影响:讲解毒品如何影响身心健康,破坏家庭和社会关系。

艾滋病篇:

定义与传播途径:解释艾滋病病毒(HIV)及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性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

预防措施:强调安全性行为、避免共用注射器、及时检测与治疗的重要性。

三、案例分析(10分钟)

分发案例分析材料,每组选择一个案例进行深入讨论。

小组讨论后,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结果,教师总结点评。

四、小组讨论(10分钟)

分组讨论题目: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拒绝毒品诱惑?”

“如何正确看待并保护自己免受艾滋病威胁?”

每组记录讨论要点,准备汇报。

五、角色扮演(5分钟)

选取几个典型场景(如朋友邀请尝试毒品、面对可能的性传播风险),进行角色扮演。

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亲身体验并学会如何在不同情境下做出正确选择。

六、总结与反思(5分钟)

教师总结: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禁毒防艾的重要性,鼓励学生成为健康生活的倡导者。

学生反思:邀请几位学生分享本节课的收获或疑问,促进班级内的交流与理解。

七、课后作业

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我为禁毒防艾能做什么”的小论文或制作一张宣传海报,下周班会时展示分享。

教学反思:

课后收集学生反馈,评估教学效果,特别是互动环节的'参与度和学生理解的深度。

根据反馈调整后续教学计划,确保禁毒防艾教育的持续性和有效性。

通过这样的班会设计,旨在让学生深刻理解毒品和艾滋病的危害,学会自我保护,同时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健康生活习惯。

禁毒防艾主题班会优秀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艾滋病病毒传播的三种途径和预防措施

2、能力目标:认识艾滋病流行现状及危害,了解检测艾滋病病毒的意义及途径,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3、情感目标:关爱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病人,和谐相处,共享生命

教学概要:

提出什么是艾滋病,引出艾滋病传染的三大主要途径,引导学生自行讨论预防艾滋病的措施,并使学生了解艾滋病的流行趋势及危害,增强学生珍爱生命,关爱艾滋病人的意识。

课前准备:

学生活动:课前搜集与艾滋病相关的资料,如传染途径、预防措施、流行现状、危害,艾滋病病毒检测的意义及途径。

教师活动:

了解学生已有知识点,掌握学生学习的兴趣点,并准备相关材料,如图片、测试题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师:大屏幕展示:艾滋病威胁不亚于核武器。据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UNAI DS)估计,如果未能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到2010年我国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可能达到1000万。

师生共同讨论引出艾滋病的话题。

(设计思想:新课程倡导教学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学习的好习惯。要求学生课前搜集资料,一方面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另一方面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师生共同讨论,给学生自我表达的机会,也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讲授新课

(一)艾滋病师:大家知道什么是艾滋病吗?

生:展示课前搜集的材料

(教学预测及对策:新时代的中学生,对艾滋病的概念并不陌生,鼓励学生大胆讲述,教师给予指导)

学生总结得出:艾滋病的全称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英文名缩写AIDS),它是由艾滋病病毒(HIV)攻击人体免疫系统的中枢细胞,致使人体丧失抵抗力,感染其它疾病而导致死亡的一种严重传染病,目前无药可治。

(设计思想:教学不在于教给学生现成的知识,而在于教会学生如何去获取知识并且运用已获取的知识。让学生整理自己搜集的知识并通过讲述的方式表达出来,可使学生学会自学、自解、自悟,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二)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

师:课前大家通过多种渠道了解、搜集了许多有关艾滋病的资料,下面以组为单位,每组进行讨论,最后请各组派一名同学当一回解说员,帮助我们一起了解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

生:讨论得出分别通过血液传播、性传播、母婴传播。

教师小结:艾滋病传播的三大主要途径(大屏幕展示)

1、性接触传播:

(1)目前全球主要的'艾滋病病毒传播途径;

(2)艾滋病可通过性交在男性之间、男女之间传播;

(3)性接触者越多,感染艾滋病的危险越大。

2、血液传播:

(1)与他人共用注射器或医疗器械,共用注射器吸毒是感染艾滋病的重要危险行为;

(2)接受未经血液筛查的输血;

(3)接受未经筛查的器官或组织移植。

3、母婴传播:

(1)母婴传播的概率在25%~40%之间;

(2)感染的母亲可通过胎盘、分娩将病毒传播给婴儿;

(3)感染的母亲也可通过哺乳将病毒传播给婴儿。

(设计思想:学生之间进行讨论可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以及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教师的纠正,帮助学生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加强对自身已掌握知识的认识及运用能力,让学生真正的掌握知识,理解知识,灵活运用知识)

(三)艾滋病预防措施

师:刚刚我们总结了艾滋病的三大传播途径,大家想想我们该怎样来预防艾滋病呢?

生:讨论在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的基础上,总结如下(大屏幕显示):

1、自爱,遵守性道德,杜绝婚外性行为。

2、使用安全套。

3、远离毒品,珍爱生命。

4、关爱下一代,受病毒感染的女性应避免怀孕。

(四)艾滋病流行现状及危害流行现状:

师:各小组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指派一名同学公布收集的最新数据

(教学预测及设计思想:每个同学所收集资料的侧重面不同,鼓励学生大胆讲述自己的观点并且提出质疑,鼓励学生和教师间、学生和学生间相互学习,共同分享健康信息、彼此的经历和经验,相互促进提高。)

教师概括小结:(大屏幕展示)

1、自1981年美国首次发现艾滋病以来,艾滋病以异常迅猛的速度蔓延到世界各地,几乎没有一个国家可以幸免。感染者95%在发展中国家。

2、目前,艾滋病在全球范围内继续呈蔓延之势。

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和世界卫生组织共同发布的《2006年世界艾滋病报告》显示,2006年全球新增艾滋病病毒感染者430万,使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总数达3950万,同时全球又有290万人死于艾滋病。

3、80年代艾滋病流行几乎不涉及妇女和儿童,而现在有成千上万的妇女儿童感染H I V,他们已成为世界关注的中心。到2010年,如果艾滋病的传播末得以控制,那么,在流行严重的地区,艾滋病将使婴儿死亡率增加75%,使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增加一倍还多。

4、卫生部通报显示:

①我国报告的感染者和病人人数增加。我国自1985年发现首例艾滋病病例以来,截止2006年10月31日,全国历年累计报告艾滋病183733例,其中艾滋病病人40667例;死亡12464例。

②三种传播途径并存。

③经性途径感染呈上升趋势。

④艾滋病疫情进一步蔓延的危险因素仍然存在。

另外,感染者的流动、大量人口流动和性病疫情上升等是造成艾滋病蔓延的重要因素。

艾滋病危害:

(通过案例,以叙述故事的形式让学生理解艾滋病给个人、家庭和社会所带来的危害。如:艾滋病孤儿的生存现状、国家青壮年劳动力的丧失给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艾滋病人由于疾病遭受着巨大的痛苦和折磨、治疗艾滋病所需昂贵的药品等等问题)

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

(设计思想:鼓励学生从各个方面发表自己的观点,使学生认识到艾滋病不仅是医学问题,也是社会问题,不仅对个人、家庭造成极大影响,而且也对社会造成极大影响,预防艾滋病是每个公民的责任。)

教师概括总结如下:(大屏幕展示)

1、对个人的危害

生理上讲,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一旦发展成艾滋病人,健康状况就会迅速恶化,患者身体上要承受巨大的痛苦,最后被夺去生命。

心理、社会上讲,心理上会产生巨大的压力;容易受到社会的歧视。

2、对家庭的危害

①容易产生家庭不和,甚至导致家庭破裂。

②使家庭经济状况恶化。有艾滋病病人的家庭,其结局一般都是留下孤儿无人抚养,或留下父母无人养老送终。

3、对社会的危害

①艾滋病削弱了社会生产力,减缓了经济增长,人均出生期望寿命降低,民族素质下降,国力减弱。

②社会的歧视和不公正待遇将许多艾滋病人及感染者推向社会,造成社会的不安定因素,使犯罪率升高,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遭到破坏。

③艾滋病使千千万万的。儿童沦为孤儿,使千万无辜儿童被迫承受失去亲人的痛苦,还要经常忍受人们的歧视、失学、营养不良以及过重的劳动负担。

(五)窗口期和潜伏期概念

师:同学们,根据你们查阅的资料和理解,如何来定义艾滋病的窗口期和潜伏期?

生:相互之间交流查阅的资料

教师小结后,大屏幕展示:

窗口期:受到艾滋病病毒感染,到体内产生出艾滋病病毒抗体,这一段时间称为窗口期。在窗口期内,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血液检测查不到艾滋病病毒抗体,结果呈阴性。窗口期的长短个体有差异,一般2周到3个月,我国目前各疾病控制中心普遍认可的窗口期是3个月。在窗口期虽检测不到H I V抗体,但体内已有HI V,因此窗口期同样具有传染性。

潜伏期:从感染上艾滋病病毒到出现临床各种表现,这一段时间称为潜伏期。艾滋病潜伏期的长短个体差异极大,这可能与入侵艾滋病病毒的类型、强度、数量、感染途径以及感染者自身的免疫功能、健康状态、营养情况、年龄、生活和医疗条件、心理因素等有关。一般为6~10年。在此之前,他们从外表上看上去与健康人一样,可没任何症状地生活和工作,自己并不知道已感染上艾滋病,但潜伏期也具有很强的传染性。

(六)艾滋病病毒检测意义及艾滋病病毒检测途径师:有人认为,既然艾滋病无法治愈,查出来也没有用,因而不愿意进行艾滋病病毒检测,这种认识对吗?

生:集体讨论

教师小结如下:(大屏幕展示)

(1)减少担忧;

(2)早期接受观察治疗;

(3)及早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延缓向艾滋病的发展;

(4)及早采取措施保护家人,防止将病毒进一步传播给他人。

检测途径:(大屏幕展示)目前通常的检查办法是到当地的卫生防疫机构进行血液的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如抗体检测呈阳性反应,表明这个人已经被艾滋病病毒感染。由于感染艾滋病病毒4— 8周后(一般不超过6个月)才能从血液中检测出艾滋病病毒抗体,所以怀疑自己可能感染了病毒,应尽早去做检测。检测的结果若为阳性,应在3— 6个月后再去医院复查。我国省、市级卫生防疫站、皮肤病防治所、各大医院都可以进行。目前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已成为各地血站或血液中心的常规检测项目。关于对检测结果的保密问题,国家有明文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歧视艾滋病病人、病毒感染者和其家属。不得将病人和感染者的姓名、住址等有关情况公布或传播。

三、课外延伸

1、大屏幕展示正常人与艾滋病人各种行为的图片,如握手,拥抱,亲吻等。

2、大屏幕展示测试题判断:

(1)与艾滋病病毒者握手、拥抱会感染艾滋病病毒。()

(2)性病患者比一般人更容易感染和传播艾滋病()

(3)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共用注射器针具是传播艾滋病的重要途径。()

(4)蚊虫叮咬会感染艾滋病病毒()

(5)安全套既可以避孕,又可以预防性病、艾滋病的传播。()

(6)游泳池会传播艾滋病病毒。()

(7)咳嗽和打喷嚏会传播艾滋病。()

同学们看了前面的图片,可以判断(1)是错误的。那么以下几道呢?

学生充分讨论并回答,老师引导总结如下(大屏幕展示):与艾滋病人一起工作、吃饭、握手、拥抱甚至同居一室,都不会染上艾滋病毒,所以艾滋病的恐慌是不必要的。并且还不应对艾滋病患者避而远之,而应该给予关爱;(4)(6)(7)是错误的,其余正确。

禁毒防艾主题班会优秀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了解禁毒防艾的重要性,掌握一些预防禁毒和艾滋病的知识和方法。

二、教学内容

1、禁毒知识(提升学生认识禁毒意识)

(1)了解毒品的定义和分类,学习禁毒的基本原则。

(2)学习禁毒常见的方法和途径,如﹕教育宣传、警告标志、巡逻检查等。

(3)学习人类禁毒的历史过程,了解毒品危害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2、艾滋病防治知识(提升学生认识艾滋病防治知识)

(1)了解艾滋病的定义、传播途径、预防方法和治疗措施。

(2)了解公共场所卫生保健知识,如勤洗手、不随地吐痰、勤换衣服等。

3、班级构建

(1)学生自我管理意识的培养。

学生的行为和言论要有分寸和规矩,班级形成良好的风气。

(2)引导学生认识团结合作的重要性。

班级要形成同心协力的气氛,班级要建立互帮互助、情感互动的良好气氛。

(3)师生互动与沟通的重要性。

班主任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了解学生的需求和问题,关爱学生。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示范法、教学实践法。

四、教学场所和工具

教室、黑板、PPT、视频。

五、教学过程

1、引入:通过PPT展示毒品和艾滋病病情影响,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引起他们的关注。

2、讲授禁毒知识

(1)毒品的定义和分类(2min)。

(2)禁毒的基本原则(2min)。

(3)禁毒常见的方法和途径,如﹕教育宣传、警告标志、巡逻检查等(3min)。

(4)人类禁毒的历史过程(3min)。

3、讲授艾滋病防治知识

(1)艾滋病的定义、传播途径、预防方法和治疗措施(5min)。

(2)公共场所卫生保健知识,如勤洗手、不随地吐痰、勤换衣服等(2min)。

4、学生大声朗读班规班训(3min)。

5、班主任带领全班学生共同制定“班级管理规范”,组建班级咨询委员会。

6、学生分组开展小组讨论,探讨如何更好地防止毒品和艾滋病。活动结束后,每个小组派代表向大家汇报(10min)。

七、教学总结

通过本次班会教学,使得学生增强了禁毒防艾的意识,掌握了基本的知识和预防艾滋病的方法。班级建设中,班主任要加强管理,早期发现并解决人际关系问题。让学生在良好的班级气氛中学习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