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老地方 > 百科 > 教学教案 > 正文

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

2025/10/23教学教案

老地方整理的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精选4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 篇1

《植树的牧羊人》,又名《种树的男人》,是法国作家让·乔诺1953年写的一篇小说,讲的是一个离群索居的牧羊人,通过近半个世纪坚持不懈地植树,把土丘变成了绿洲的故事,分享了《植树的牧羊人》的教学设计给大家参考!

教材分析:本课是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二篇课文。本课是一篇著名的绘本故事,作者虚构了一个在贫瘠荒原孤独种树的牧羊人形象,通过荒原前后境况的对比,突出人物品质,表达了对老人的赞美和敬佩之情。全文以叙事为主,展示牧羊人改造荒原的努力,最后以议论点题。这种议论与叙述的有机结合,使文章生动感人,值得悉心体会。

学情分析:七年级上学期,学生刚刚过渡到初中,基础较为薄弱,但思维活跃,对新事物充满好奇,充满兴趣。教师应循循善诱,步步引导,让学生学会自己阅读品读文本,交流互动。

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牧羊人的情感。

2.通过品读文章词句,了解牧羊人的形象,感受人物精神和人格魅力。

3.结合生活,感悟牧羊人创造奇迹的意义。

教学重点:品读重点词句,了解牧羊人的形象,感受人物精神和人格魅力。

教学难点:结合生活感悟牧羊人创造奇迹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看图片,对话导入

二、默读课文,探寻奇迹

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找出牧羊人生活的这片土地出现了怎样的奇迹。

明确:原先,这里是一个无边无际的荒野。

然后,这里像一块铺在高原上的`“地毯”。

后来,这里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沃土。

三、跳读课文,走进奇迹创造者

1.再次默读课文,说说,奇迹创造者是怎样一步步把荒漠变成绿洲的。

例句:(1)他停了下来,用铁棍在地上戳了一个坑。然后,他轻轻地往坑里放一颗橡子,在仔细盖上泥土。

(2)他已经种下了十万颗橡子。在这十万颗橡子中,有两万棵发了芽。而这两万棵树苗,有将近一半,可能会被动物咬坏,或是因为其他原因死掉。

(3)他说,这块地方缺少树;没有树,就不会有生命。他决定,既然没有重要的事情做,就动手种树吧。

总结:他是有信念、执着坚持、慷慨无私、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人

2.圈点勾画出“我”对牧羊人评价的句子,体会“我”对他的情感。

四、寻找身边的“奇迹”创造者

根据【链接】说说你的看法,并分享给你的小组。

五、小结:愿我们都能做这样的牧羊人,种植希望、播下幸福,成为“奇迹”的创造者。

六、作业布置:写一写,你知道的“奇迹”创造者 通过外貌、动作、语言等描写方法,来刻画一个你身边的牧羊人。写一个不少于300字的小片段。

七、板书:荒地绿洲

(对比)

(执着、乐观 )老人

七、教学反思:本课是一篇小说,虽然小说以人物为中心,可本文语言较为简单,可不必一个一个句子分析。本课以“奇迹”为线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使整个过程较为连贯。

教学反思:

《植树的牧羊人》是七年级第四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较前面的几篇课文,本文的篇幅明显长了许多。好在的内容并不深奥,所以学生理解起来也不晦涩。在教学中,我抓住了以下几个重点。

1、解题。

当我把“植树的牧羊人”这个题目写在黑板上时,我问学生“你能从题目中获得哪些信息”。在引导中,学生答出了“这是写人的”“这个人的身份是牧羊人”“主要写他‘植树’”……对于七年级的孩子,能在解题时答出这些内容,我是很欣慰的。满意之余我,我追问“对于标题,你有什么疑问”。学生纷纷提问“牧羊人为什么要植树”,我顺势而导,进入了文本的分析。

2、小说文体的介绍。

在讲解文体知识前,我在PPT上打出了本文的背景介绍“《植树的牧羊人》是作于1953年应美国一本杂志专题“你曾经见过的最非凡,难忘的人是谁”的约稿而写的。编辑收到这部让人震撼的故事后,调查得知在普罗旺斯山区的小镇巴农的养老院没有死过名叫布菲的人,稿子就被退了回来。第二年在美国《Vgue》杂志上发表,之后在十多个国家翻译发表。虽然是虚构的故事,但主人公的精神鼓舞了很多人。”学生读完后,都好像探索大发现似的,说了句“这是虚构的啊”。我点点头,在黑板上写下了“小说”二字。接着“小说三要素”、“我”不等于作者,这些概念就迎刃而解了。

3、对比手法的渗透。

有好几处对比,一是“新旧高原的对比”,二是“植树创造和战争毁灭的对比”。在梳理完“我”和“牧羊人”三次相遇的情节后,我让学生找出关于“主人公情况”和“高原状况”的句子并概况。引导学生展开“变“与”“不变”的讨论。最后得出“人类不仅可以毁灭,还能够创造”的主题。

4、深入文本的探究。

本文虽是小说,但是对学生写作记叙文也有很大的启发。特别需要谈的就是结构的紧密联系。这不仅体现在首尾两段,甚至的每一处都有很好的照应。在教学中,我先梳理情节,然后逐段逐句地带领学生去读。在字里行间的品读中,我不时地问一句“你怎么理解这句话”“这句话是不是闲笔”“你觉得这段中那一句最值得品味”。学生都很聪明,很快就发现了“我感觉,没有什么事能打乱他的生活”“看起来他并不在意”“他决定,既然没有重要的事情去做,就动手种树吧”“这个男人坚持做着自己想做的事”等句子。这些句子一找出,人物的形象和的主题就显而易见了。

有人说,像蚂蚁一样工作.像蝴蝶一样生活。这样的人,其生命一定是阳光般灿烂炫美。成功学家拿破仑希尔曾经说过:“人与人之间,只有很小的差异。但是这种很小的差异可以造成巨大的差异。很小的差异即积极的心态还是消极的心态,巨大的差异就是成功和失败。 这位牧羊人,不知道1914年的战争,也不知道1939年的战争。他天天和树打交道.和树相依为命,他用心灵的语言和树谈心,默默地交流。过的是淡泊生活 。他通过亲身经历证实了孤独者“找到了过得美满幸福的好办法--爱让生活多份阳光。

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 篇2

一、教学目标

(一)单元目标

1、学习默读。

2、勾画关键语句,在喜欢或有疑惑的地方做标注。

3、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学会通过划分段落层次、抓关键语句等方法,理清作者的思路。

(二)课前预习和课后练习

1、概括牧羊人的精神。

2、默读课文,对课文进行圈点勾画,标出段落层次。

3、练习默读,了解课文结构,感知课文内容,弄懂大意。

4、结合具体描写理解人物形象。

5、深入理解文本的主题。

6、通过课外写作,体会故事主旨以及牧羊人精神的现实意义。

(三)目标确定

1、默读课文,对课文进行圈点勾画,理清文章的段落层次。

2、感知课文内容,弄懂大意。

3、理解人物形象。

4、深入理解文本的主题,思考牧羊人精神的现实意义。

二、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2分钟)

1、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要一同认识一个人。这个人是——(生齐答:植树的牧羊人。)好,那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一位植树的牧羊人做了什么事情?请默读课文,勾画出表示时间的语句、描述牧羊人的语句、描写高原情况的语句。

2、学生默读课文,进行圈点勾画。

(二)理清结构(10分钟)

1、教师指名学生回答问题,然后归纳总结,屏显答案。

2、师:请依据PPT上的情节概括,划分课文的'段落层次。

3、教师指名学生回答问题,然后归纳总结,屏显答案。

(三)分析人物形象(15分钟)

1、师:作者叙述了高原的变化,是为了展示牧羊人的形象。请以“他是一个 的人”的形式说说,你觉得牧羊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2、教师指名学生回答问题,在回答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并提醒要结合具体的描写。

3、教师进行归纳总结。

4、大家齐读首尾两端,感知牧羊人的形象。

(四)理解主题(10分钟)

1、教师出示资料,提问:你觉得这篇课文的主题是什么?

2、教师指名学生回答问题,然后归纳总结,屏显答案。

3、女同学读课文,男同学读资料,加深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五)布置作业(3分钟)

你要采访的对象是不是一位“种树”的人呢?请你修改你的提问提纲,进行实际采访,然后为你采访对象写一段不少于300字的文字,记录他的事迹,并写出你的评价和感受。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4分钟)

1、师:请大家回忆上一节课所学内容: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并说一说牧羊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2、教师指名学生回答问题。

3、师:艾力泽·布菲并不是一个真实的人物,而是作者虚构出来表达七里香的小说人物。首先,他是一个普通人,创造了伟大的事业,以一己之力把不毛之地变成富裕的村庄,这是人类精神与肉体力量的体现。只要心存美好的愿望,运用这种力量,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就能改造恶劣的环境,为人类造福。这是作者的信念,通过艾力泽·布菲这个形象表现了出来。其次,牧羊人始终默默无闻,不求名利和回报,人们享受到了他的赐予,却没有感觉到他的存在。因此,可以说他是一个具有奉献精神的人。

(二)小组讨论(15分钟)

1、师:现在进行分小组讨论:我们今天如何学习牧羊人的精神?

2、学生自由发言。

3、教师进行归纳总结。

(三)学生展示(20分钟)

1、教师指名学生展示上节课所写的短文。

2、教师进行主持、纠错。

(四)布置作业

修改自己的采访稿,将它写成一篇不少于400字的文章。

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 篇3

[课题]七年级语文上册13.《植树的牧羊人》

[教材简解]

《植树的牧羊人》是统编教材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导入语写到:本单元课文,从不同方面诠释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这篇文章就表达了对人物美好品质的赞美。文章写了一个孤独的牧羊人用几十年的时间凭借一己之力将一片荒原变成沃土的故事,赞美了牧羊人坚持不懈、无私奉献的精神,号召人们保护自然,热爱自然。

[学习目标预设]

1.能理清故事情节及环境变化。

2.能批注关键语句,分析牧羊人的人物形象。

[提升目标] 能结合生活体验,思考并写出“牧羊人的精神和魅力。

[设计理念]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从文章改编的视频动画入手,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乐学想学。新课标指出:7-9年级学生要养成默读习惯,因此将学生学会默读、勾画关键语句能力的培养放在首要位置,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体会人物形象,把握作者表达的主旨。

[设计思路]

新课标指出:

1.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

2.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从而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因此在学习这篇课文时,主要让学生默读勾画出关键词语,紧紧扣住“我”与牧羊人的三次相遇,从中体会牧羊人的精神。

[学习流程]

环节预设:导入5分钟 读研3+9分钟 展学19分钟 巩固4分钟

一、播放动画,激趣导入

导演弗雷德里克先生1987年出品的一部动画作品《种树的牧羊人》曾经获得“第60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动画短片”奖,“第40届戛纳电影节竞赛单元金棕榈奖”提名等。这部动画改编自法国作家让乔诺的作品《植树的牧羊人》,究竟这部作品写了怎样的故事,故事又有哪些动人的地方让他获得了如此多的嘉奖呢?今天就化身为奥斯卡的评委一起走进作品,品味文章的动人之处――获奖理由。

知识链接

学法指导:认真阅读以下内容并用双色笔勾画重点,快速记忆。

1.作者简介

让乔诺(1895~1970),法国著名作家、电影编剧,他的作品获奖很多,部分作品被搬上银幕,被认为是法国二十世纪非常著名的作家之一。1932年获法国荣誉勋章,1953年以全部作品获得摩纳哥王子奖,次年,入选为龚古尔学院成员。代表作《屋顶上的轻骑兵》《一个郁郁寡欢的国王》。

2.文体知识:

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典型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

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情节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有的包括序幕、尾声。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小说按篇幅长短可以分为微型小说、短篇小说、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

二、读学

读学1:快速默读,整体感知。

学法指导:默读课文,标出段落序号,圈点勾画(时间、人物、事件)等,请根据提示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篇小说的故事内容。

读学2:跳读课文,理清故事情节及环境变化。

学法指导:清代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说道:文似看山不喜平。作为奥斯卡获奖者的电影剧本,本篇小说更是讲求发展和变化,请你一边默读课文,一边圈点勾画(水、空气、植被、生活状态、人心、职业),按照时间顺序概括出课文故事情节及环境变化。

读学3:精读课文,聚焦不变。

时间在变,高原在变,这些美好的变化让我们愉悦,让我们惊叹,在这时光中还有不变的吗?请你精读课文,圈点勾画出描写(评价)牧羊人的相关语句(直接描写或间接描写),结合历史背景和相关语句,分析牧羊人的人物形象。

拓展提升内容:(二选一)

提升1:创意小诗

学法指导:随着对老人观察的深入,“我”对老人的行为在评价上也发生了变化,请将原文改变为诗歌的形式,感受牧羊人的精神和魅力吧。

提升2:创意文字

学法指导:牧羊人无私奉献、不图回报、坚持不懈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大家,植下了人性的美好,那我们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牧羊人呢?(父母、老师、同学、清洁工、护林员)试着为他写一段文字来歌颂其精神吧。(可以是小诗,也可以是颁奖词)

三、研学

学法指导:

1.以小组为单位,小组长带头进行研学,按照B-A-C层的顺序进行研学。

2.小组研学完成后,每组推选1-2名优秀作品粘到侧板,以备展示。

3.提前完成研学任务的小组,可借助平板资料在书上补充完善批注内容。

研点:1.奥斯卡评委主席总结陈述影片剧本获奖的理由。2.奥斯卡评委的`创意文字。

四、展学

学法指导:

1.奥斯卡评委主席总结陈述影片剧本获奖的理由。

2.奥斯卡评委小组根据推选的创意文字依次进行展示,各小组展示时间最多2分钟。

3.展示要求:展示者站位正确,要求自然大方,声音洪亮,语言流畅。

展点:研点1.2.

五、巩固检测(平板检测)

六、课堂共勉(小诗共勉)

愿我们,

坚守初心,

满怀大爱,

坚持从点滴小事做起

完善自我,改变世界,创造奇迹。

我怎样,世界就怎样!

七、科代表(小老师)培训方案

科代表及小老师的培训

1.预习前置,两名科代表首先依据小说的相关知识链接,进行自主阅读,自主批注《植树的牧羊人》。

2.一个教学组的四名科代表,自主组织研学,每班推选出一名奥斯卡评委主席。

3.其余两名科代表进入班级,对晚自习预习前置进行规范要求。

4.课堂常规、评价培训。

5. 各组推荐一个小老师,培训思维的扩散――创意文字

随着对老人观察的深入,“我”对老人的行为在评价上也发生了变化,请将原文改变为诗歌的形式,感受牧羊人的精神和魅力吧。

示例引路:

1.当我想到

眼前的一切

不是靠什么先进的技术

而是靠一个人的双手和毅力造就的

我才明白

人类除了毁灭

还可以像上天一样

创造奇迹,给他人带来幸福。

2. 我们身边也有像牧羊人这样的人,他们凭借自己的毅力,辛勤耕耘,植下人性的美好,你知道哪些像这样的人?试着为他写一段文字。

学法指导:请仿照示例,为你身边的“牧羊人”写一首文字来歌颂其精神吧:

2.

像草一样,

扎根这片荒漠,

编织薰衣草淡紫的梦幻世界。

――致老人

3.

种了几十年的树,

付出了几十年的心血,

当荒漠变成沃土,

当死寂出现生机,

当黄土扎上绿色,

他却白了满头头发

他就是上帝的化身,

大地的造福者――牧羊人

八、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 篇4

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