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认识立体图形》教学设计
老地方整理的小学《认识立体图形》教学设计(精选4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认识立体图形》教学设计 篇1
小学《认识立体图形》教学设计(通用10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常常需要准备课件,有趣的课件,使得课堂不再枯燥无味。虽然在课堂教学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教师,课件起辅助教学的作用,那么写课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认识立体图形》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认识立体图形》教学设计 篇2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并了解它们的基本特征。
学生能够正确区分和命名这些立体图形。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触摸、分类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观察能力。
学会运用语言描述立体图形的基本特征。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合作意识。
使学生初步形成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基本特征,并能正确命名。
难点:初步建立空间观念,理解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
1. 实物准备: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模型或实物(如积木、盒子、罐子、球等)。
2. 教具准备:PPT课件、图形卡片、黑板、彩色粉笔等。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展示一组立体图形的实物或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名称。
提问:你们在生活中还见过哪些这样的图形?它们有什么特点?
2. 新课呈现
(1)认识长方体
展示长方体实物,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其特点。
教师总结长方体的特点:6个面、相对面大小相等,12条棱、相对棱长度相等。
让学生摸一摸长方体,感受其特点。
(2)认识正方体
展示正方体实物,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其特点。
教师总结正方体的特点:6个面都是正方形,12条棱长度相等。
引导学生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异同点。
(3)认识圆柱
展示圆柱实物,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其特点。
教师总结圆柱的特点:上下两个圆形面大小相等,侧面是曲面。
让学生摸一摸圆柱的侧面和底面,感受其特点。
(4)认识球
展示球实物,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其特点。
教师总结球的特点:表面是曲面,无论从哪个方向看都是圆的。
让学生摸一摸球,感受其特点。
3. 巩固练习
分类游戏:让学生将手中的学具按照形状进行分类,并说出每类图形的名称。
找图形:在教室或学生自带物品中找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并说出其名称和特点。
画图游戏:让学生用图形卡片或彩纸制作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模型,并展示给同学看。
4. 课堂小结
总结今天学习的四种立体图形的名称和特点。
强调空间观念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
五、作业布置:
1. 让学生在家中找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并记录下来它们的名称和特点。
2. 尝试用彩纸或橡皮泥制作一个长方体、一个正方体、一个圆柱和一个球的模型,并带到学校与同学分享。
小学《认识立体图形》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能够识别并命名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基本的立体图形。
2. 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立体感。
3. 激发学生对立体图形的兴趣,培养观察、分析和归纳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基本特征。
难点:理解立体图形的空间结构和形状特点。
教学准备: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模型。
相关的图形卡片或PPT。
每个学生准备一套立体图形学具(可用积木、塑料球等代替)。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1. 展示生活中的立体图形实例,如书本、礼盒、水杯、足球等,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名称。
2. 提问:这些物体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它们与我们之前学过的平面图形有什么不同?
二、新课呈现(10分钟)
1. 展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模型,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它们的特点。
长方体:有六个面,相对的两个面大小相等,形状为长方形或正方形。
正方体:六个面都是正方形,大小相等。
圆柱:有两个大小相等、互相平行的圆形底面,侧面展开是一个长方形。
球:所有点都在同一个球面上,形状为圆形。
2. 使用图形卡片或PPT进一步展示这些立体图形的.特征,并引导学生归纳它们的共同点与不同点。
三、动手操作(10分钟)
1. 分发学具,让学生根据教师指示,找出并分类立体图形。
将所有长方体放在一起。
将所有正方体放在一起。
将所有圆柱放在一起。
将所有球放在一起。
2. 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每个立体图形的特征,并与其他同学交流。
四、巩固练习(10分钟)
1. 小组活动:每个小组从学具中挑选一个立体图形,并轮流描述其特征。其他小组成员需判断描述是否准确。
2. 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物体图片,让学生判断它们分别属于哪种立体图形,并说明理由。
五、课堂小结(5分钟)
1. 总结今天学习的立体图形名称及其基本特征。
2. 强调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区别,以及空间想象力的重要性。
六、作业布置
1. 让学生在家中寻找并记录下生活中的立体图形实例,并尝试描述它们的特征。
2. 准备下节课需要使用的平面图形学具。
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中,通过观察实物模型和动手操作,学生能够较好地理解立体图形的基本特征。但在课堂练习中,部分学生对某些立体图形的特征描述不够准确,需要在后续教学中加强巩固。同时,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以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小学《认识立体图形》教学设计 篇4
课例类别:
部分探究
学习课目:
数学
学习年段:
小学一年级
学习时间:
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学习目标:使学生能够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物体和图形,能够识别这几种物体和图形,初步理解相关概念的意义。
能力目标:
1、通过学生的观察及操作,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操作实践能力。
2、小组合作:搓、切、搭等,使学生形成一定的合作意识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数学活动,让学生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情感目标:让学生这样自由捏橡皮泥并展示作品等练习设计,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对数学知识日益浓厚的兴趣。
二、学习资源
1、多媒体动画:故事内容为机器人(带音乐)叮当来到了小朋友们的中间,还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篮礼物,想知道有些什么吗?赶快打开看看,你认识什么,就跟组里的小朋友说什么,每人都说说。
2、各种物品的.演示。
3、把“形状相同的”放在一块。
4、生活中的物品形状、举实例。
(1)冰箱、洗衣机、彩电、柜子。
(2)鞋盒、肥皂盒、酸奶盒、易拉罐、笔筒、乒乓球、皮球。
三、学习实施方案
学习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第32、33页。
组织形式:小组合作讨论。
学习流程:创设情景—讨论探究—巩固拓展—实际应用。
评价方法:目标评价、师生互评、小组讨论评议。
教学重点:认识所学几何图形,并说它们的名称。
教学难点:从生活中找出各种形状的物品说名称。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形状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生活用品及放置这些用品的用具,遮盖这些用品的用具(布或纸)。
(2)学生每人准备一盒橡皮泥、积木一盒。
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
目标:从儿童喜爱的机器人叮当如上入手,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数学与课本数学知识的密切联系。
过程:电脑出示动画(见学习资源)
针对学生提出的生活中的 物品形状,说说是怎样分类的?
2、探究释疑:
目标:让学生 自主探究分类的方法。
过程:
(1)教师用电脑出示讨论题:
a、说说你是怎样分类的?
b、把你分的“形状相同的”每一类物品告诉大家,你觉得它们分别长的是什么样子?
c、你是怎样感觉到的?
(2)让学生按以上步骤在小组中讨论,教师巡视。
(3)交流:
探索的途径:指几生上台演示他们是怎样感知的,电脑再显其过程(学习资源)。
(4)讨论与小结:
a、说说在你身边哪些物体的形状是这样的?
b、电脑抽象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几何图形、名称。
3、巩固与拓展:
目标:利用电脑展示各种动态的练习使学生掌握认识所学几何图形,并培养学生的积极的创造情感和浓厚的兴趣。
过程:
(1)课本中的题改编:看图形,说名称。
(2)数数制造叮当分别用了多少个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学生可以独立数,也可以自由组合数。
(3)搭学具:
活动:看看你们组的学具,并说说准备搭个什么?然后拿出自己的积木,分工合作完成。
汇报:城堡、动物园、飞机、世贸大楼、航空的母舰……
(4)转化:
其实,在我们生活中经常见的见到一些组合图形。比如说棒棒糖吧,糖是球形、柄是圆柱形的。想想看,你能说出身边有哪些是这样的例子?
网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