鹬蚌相争教学设计
老地方整理的鹬蚌相争教学设计(精选5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生字新词,自主积累词语。
2、多种形式感情朗读对话内容,明白寓意知道与人相处要懂得退让。
3、能根据课文内容续编故事,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写作能力。
重点:
感悟故事内容,感情朗读对话
难点:
感悟故事内容,懂得与人相处要互相退让。
资源应用: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课件出示:战国时代的七个国家分布图。同时师讲述:在这七个国家当中秦国实力最强,因此秦王有吞并其他六国的野心。这时赵国与燕国发生点矛盾,赵王想要攻打燕国,燕王赶紧派大臣苏代去劝说赵王,苏代只给赵王讲了一个故事就阻止了战争的发生。大家一定很想知道是什么故事具有这么大的力量能阻止战争的发生呢?想不想知道?(想)读完课文我们就知道了。
(二)、初读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不理解的字词查一查工具书。
2、同桌互读、互帮互学。
3、指名回答:是什么故事阻止了战争的发生?(师板书:鹬蚌相争)分析鹬的字形,据形说意。
4、出示课件鹬:了解鹬的外形特点。
5、出示课件蚌;了解蚌的特点。
6、文章哪几段写了鹬蚌相争的故事呢?快速地浏览课文。
7、指名回答:(3—6段)。
8、鹬和蚌为什么相争呢?指名读课文(第三段)。
9、出示课件:蚌正在懒洋洋的晒太阳。读句子再读词语“懒洋洋”。
(1)、指名解释词语并演示(懒洋洋)
(2)、怎样记住“洋”字?并给组词
师:蚌正在晒太阳接下来发生了什么事呢?
10、出示课件:鹬用长嘴去啄棒的肉
(1)、先读句子再读加点的字“啄”。
(2)、解释字义、怎样记住这个字。
师:接下来看蚌是怎样对付鹬的?
11、出示课件:蚌夹住了鱼的嘴
(1)、先读句子再读加点的词“夹”。
(2)、给“夹”扩词。
师:鹬被夹住以后它会怎么样?
12、指名读文(第四段)
13、出示课件:鹬怎么也摆脱不掉蚌
(1)、先读句子再读加点的词“摆脱”。
(2)、指名解释“摆脱”并给脱扩词。
师:指导朗读这一段要读出鹬生气的语气。
14、再指名读
师:鹬这样大发雷霆看看蚌怎样?
15、出示课件:蚌毫不示弱
(1)、读词语并指名解释。
(2)、用“毫不示弱”练习说话。
师:我们在读的时候要把蚌毫不示弱的语气读出来
16、指名读第五段
17、练习读鹬和蚌对话的内容并指名分角色朗读,读后相互评价
师:我们能不能把鹬和蚌相互争斗互不相让的过程演出来呢?注意表情和语气。
18、同桌练习演
19、指名戴头饰到前边演(两组)
师:鹬和蚌这样争斗下去会导致什么结果呢?
20、指名读第六段
指名解释“毫不费力”并板书(渔翁得利)
师:这时困在渔翁网中的鹬和蚌会怎样想呢?
21、指名回答
师:那我们听完这个故事会怎样想呢?
22、指名回答
师:同学之间一定要和睦相处,有矛盾时要懂得退让,“忍一忍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那么赵王听完这个故事会怎样想呢?
23、指名读第七、八段
读后回答:赵王怎样做的呢?
师:赵王醒悟了,攻打燕国只能让秦国得利。
(三)、拓展延伸
1、课件出示:看图续编故事,多年以后鹬和蚌的子孙在海滩边见面了会说些什么?怎么做?发挥想象把故事编完整。
2、指名读故事。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知道这则寓言所讲的故事。
2、能通过讨论解决问题。
3、能自编自演课本剧。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懂得互不相让只能让别人得利的道理。
重点目标:知道寓言所讲的故事。
难点目标:懂得互不相让只能让别人得利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今天,老师也给你们带来了几个谜语。不过,这是几个画谜。认真地看,从每一张图中都能猜出一个成语来呢!(出示图画:滴水穿石、藕断丝连、狐假虎威、守株待兔。生猜。)
呀,都猜对了!瞧,电脑博士奖励我们一本书作为奖品。(出示一本书。)认真看,你发现了什么?(“寓”字里面有“道理”,“言”字里面有“故事”。)
聪明的孩子们,这回,你知道什么是寓言了吧?
那你知道学习寓言要先学什么?再学什么?(先学故事,再学道理。)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鹬蚌相争》。(板书课题,“鹬”“蚌”两个字写在田字格里。)
二、实施目标:
(一)、初读。
1、自由读这则寓言,读准字音。
2、同桌读,互相听一听,他读的正确吗?
3、读词:
鹬
“鹬”是一个生字,而且非常不好记,不好写,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呀?(指名说)从这个字的'字形我们就能知道,“鹬”是一种……,瞧,(出示图),所以它是鸟字旁。认识了,也记住了。能在本上端端正正地写一个吗?别着急,先观察一下老师在田字格里写的这个字。相信你能比老师写得好!(实物投影展示两个。)
蚌 从这个字形你知道了什么?出示图,这有一个蚌,你见过吗?
啄 什么意思?能做个动作吗?啄一下。
夹 什么意思?能做个动作吗?
能把这四个词都用上,结合课文内容说一两句话吗?别着急,先快速地把课文浏览一下。(鹬啄蚌,蚌夹鹬。)
过度:鹬和蚌之间又会怎么说,怎么做?结果怎样呢?
(二)、读故事
1、自己读课文,想一想,鹬和蚌的话应该怎样读呀?
2、同桌试着读一读。
3、指一组读。 追问:你为什么要这样读? 再指一组读,评读。
4、同桌再练着读读,可以加上表情、动作。再指读。评价:从你的表情、动作老师看出来了…… 男女生读。
5、双方互不相让,谁也不可让谁,结果怎样?
6、把这则寓言再完整地读一读,注意读出语气。
(三)、明道理
1、问:谁还想读?谁这只鹬?你就是这只鹬,你就是这个蚌。老师给你们旁白。其他同学,咱们要看动画片喽!
2、 问:你们笑什么呢?(指名3——4人。)
3、动画片挺好看的,想不想把这个故事自己演一演?四人一组自编自演。看那组分工快,合作的好!
4、指1组演。(要有所拓展,让渔夫说句话。)其他同学思考:你想对他们谁说些什么?(指导:光批评他们也不行呀,还应该告诉他们错在哪。)师对鹬和蚌:听了他们的提醒,你想说些什么呀?
4、出示图:假如,鹬和蚌从渔夫那里逃了出来,有一天,鹬和蚌又相见了,他们之间会怎样说?渔夫又来了,他们又会怎么做?
5、看来他们也明白了互不相让,只能让别人得利的道理。再读这个小故事,体会其中的道理。
(四)、延伸
1、这个寓言故事出自古书《战国策》,这是原文,读一读吧!出示原文读一读。
2、“鹬蚌相争”也由此变成了一个成语。像这样出自寓言的成语还很多,如:自相矛盾、掩耳盗铃。你还知道哪些?
三、总结:
一个简短的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这就是寓言的魅力。有兴趣的话,课下可以多读一些寓言故事,你懂得会更多。
四、作业:
续写鹬蚌相争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9个生字和相关词语,并能正确、美观地书写。通过观察字形特点、联系上下文推想“涟漪”、“心旷神怡”、“无计可施”、“懊悔”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抓住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初步感受文中所蕴含的哲理。
【教学重难点】
1.学习通过观察字形特点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推想“涟漪”、“心旷神怡”等词语意思。
2.能抓住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初步感受文章所蕴含的哲理。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1.老师讲《战国策·燕策二》的故事,导入新课。
2.板书课题,借助图片认识鹬和蚌,了解蚌的两种读音。
3.指导书写“鹬”和“蚌”。齐读课题。
二、运用推想,理解词语
(一)朗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二)检查自学情况,抽生读课文片段,推想词语的意思。
1.重点指导学生推想“涟漪”的意思,学习推想的方法。
(1)看字形,初步推想“涟漪”和水有关。
(2)联系上下文,推想“涟漪”在这段话中是形容河面上泛起的细小波纹。
(3)带着理解读课文片段。
2.运用学习的推想方法尝试推想“心旷神怡”、“无计可施”、“懊悔”等词语的意思。
3.带着理解读课文相关片段。
(三)读课文中的四字词语,为概括课文内容打基础。
提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用学过的方法推想词语意思。
三、理清思路,概括内容
出示学习要求: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的.主要内容。
1. 学生读课文,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全班交流。
概括关键词并板书。
2.根据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抓住关键词,完整简练地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结合课前的故事,初步感知文章的寓意。
四、总结回顾,布置作业
1.教师结合板书做总结,并提示下节课的学习内容。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涟漪"."心旷神怡"."无计可施"."肌肠辘辘"."反唇相讥""轻而易举"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中蕴含的哲理,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从中受到的启发。
教学重点:
领会课文告诉我们的道理和自己从鹬蚌相争中受到的启发。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在我们祖国灿烂辉煌的历史长河中,有一个时期,中国被分割成七个国家,知道是哪七个国家吗?对,这就是战国其雄。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发生在七国时期的故事.播放课件:鹬蚌相争的故事.你感觉这个故事有趣吗?,那我们就一起学习25鹬蚌相争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把课文读准确,理清课文的只要内容.
2、沟划优美的.语句多读几遍,在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
三、精读课文,指导学生读懂故事
1、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环境怎么样?
2、了解故事是怎么发生的
把学生分成两组,一组朗读描写河蚌的语句,一组读描写鹬鸟的语句.读出河蚌的生气,鹬鸟的后悔.
3、了解故事的发展情况.
思考:鹬蚌为什么要一直相持下去?
分角色朗读
4、了解故事的结果.
鹬蚌相争,结果怎么样?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四、讨论
联系生活,升华理解在我们的生活中,有鹬蚌相争的现象吗?你想对这样的人说什么?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
2、整体感知内容,理解寓意。培养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
3、诵读古文,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培养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积累语言。
2、整体感知内容。
教学难点:
1、读准字音:曝、雨、夹、即。会写本课出现的生字。
2、正确理解“方、曝、箝、雨、得、禽”的意思,为正确理解古文意思奠定基础。
教学方式:激趣——自学——交流——诵读——拓展——实践。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点燃兴趣 。( 讲述赵王欲伐燕的历史故事。)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有一段时期,各个诸侯纷争形成了许多国家,其中有齐、楚、燕、韩、赵、魏、秦实力较为强大,称之为战国七雄。在战国七雄中,秦国最强了。它总想一统天下,可一举吞并六国又不太可能,所以秦国只能等待机会。有一次,赵国和燕国闹了一点小矛盾,赵王为了出这口气,想出兵攻打燕国。燕王听说了,就委托当时著名的游说家苏代,去劝阻赵王出兵。苏代只给赵王讲了一个故事,就使赵王打消了出兵的念头。同学们,你们想不想知道是什么故事有这么大的力量,居然能制止一场战争呢?
大家粗略的浏览一下课文,说说课文给你什么初步印象?
(1)全文只有59个字,就起了这么大的作用,制止了一场战争,真是一字千金、字字珠玑啊。
(2)古文乍一看晦涩难懂,读起来也感觉拗口,可细研究起来你会深刻的感悟到他的精辟、内敛、精炼。
你们想让老师讲给你们听坐享其成,还是想通过自己的力量去把这个故事读懂呢?
只有拥有一颗勇于探索的心,才能发掘出一片片未曾涉足的领域。
二、 激励自学,探究文意
1、出示自学方法:
(1)读文:多读几遍古文,直到读得通顺流畅为止。(2)质疑:有不懂的地方标出来,可以查字典也可以向组内同学请教。(3)理解:联系上下文,参考译文,弄懂这个故事的意思。
准备好了吗?那就开始我们的探索之旅吧!
2、学生自学,师巡视指导。
三、展示成果,体验成功快乐
1、检查朗读情况,适当指导。(正确、流利、停顿适当即可。)
同学们,想不想展示一下你们的探索成果啊?谁敢第一个站起来读?
评议:通顺、有感情、有没有读出古文的味道来。(一条一条逐步增加难度)
个别读,个别读,个别读,后齐读。
2. 有谁把重点字的意思也弄明白了?谁能站起来给大家讲一讲?除了讲这个字的意思,还要讲一讲它在文中指的是什么。(方、曝、箝、雨、得、禽。)
在字词理解方面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吗?如果还有问题,要注意把它放回语言环境中去感悟,去理解。
3、讲故事以检查学生是否读懂。
哪个同学能把这个故事简单明白地讲给大家听吗?
(指出直译与意译。引导学生意译,感悟两者的直接与生动、传神。)
4、归纳条理。
后人从这个故事提炼出了一个成语,叫什么?鹬蚌相争。
鹬蚌相争,故事是围绕哪个字展开情节的?争。
为什么争?怎样争?争的结果如何?(师板书:渔翁得利。)
5、明理。
两千多年前,聪明的苏代就是给赵王讲了这个故事,巧妙地劝阻了赵王,免去了燕国的一场祸患。 你能体会到这个故事的言外之意吗?
这个故事在今天同样有深远的.教育意义,它可以警示我们什么?(做事要权衡得失,不要只想自己有利的一面,要相互谦让,退一步海阔天空。一味地相互钳制往往两败俱伤,使第三者得利。)(板书:权衡得失。)
四、指导诵读,感受古文魅力。
古文学懂了学透了,这回咱们再来读,看谁既能读出古文的味道,又能读出鹬蚌相争的厉害劲儿。
我想找3名同学来分角色朗读,想选一名朗读最好的同学当旁白,再选一只厉害的鹬鸟,一只厉害的河蚌。咱班谁最厉害?(师根据学生的推荐指两人;教师当旁白,全体男生读鹬,全体女生读蚌。)
这回呀,要求提高了,自己扮演3个角色,应该用3种不同的语调来演3个人是不是啊。练习一下,最好能背下来。
谁能做到有感情地背诵?举手的同学把书合上,站起来一齐背诵。
五、总结、拓展:
西汉的刘向专门把战国时候劝说君王将士的高招编成一部书,叫《战国策》。《战国策》一共有33篇。我们以前学过的成语《惊弓之鸟》《狐假虎威》《南辕北辙》都出自这部书。
今天,同学们通过鹬蚌相争,却让渔人得利的故事,知道了做事要权衡得失。在学习过程中,初步懂得了怎样学习古文。如果通过学习,大家更愿意读古文了,那老师就太高兴了!
六、作业:
1、给文中的鹬、蚌设计一个合理的结局。(相争则死;相助则生)
2、搜集古文,运用学法,感受快乐。
板书:
鹬蚌相争 ——渔翁得利
权衡利弊
教学反思:
《鹬蚌相争》是一篇文言文寓言故事。这则寓言通过描述鹬和蚌相互争斗,两败俱伤,最后让渔翁得利的故事揭示了双方争利、互不相让,结果两败俱伤,反而使第三者得利的道理。在教学过程中我将课文穿插到苏代劝阻赵王出兵的故事之中,旨在激发学生兴趣。课堂伊始我用故事导入,产生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效果,将孩子们的目光、思绪吸引过来。后在学法提示下鼓励孩子们自学研究,讨论交流、小组合作学习,把大量的时间用于引导学生诵读、自学古文。接着鼓励学生展示学习成果,体验成功快乐。 学生读古文要入情入境。最重要的是他们的情感和文字本身产生共鸣。鼓励他们背诵,积累优秀的古诗文。后再进行拓展实践,培养学生学古文的能力。
网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