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说课稿
老地方整理的七年级语文说课稿(精选4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1
一、情境营造,激趣导入
语文教学中的情境营造不仅在于提供刺激物,增强气氛,还在于语文学习需要熏陶感染。这一节课就体现了信息技术全程营造情景的特色。教者在教学一开始,就利用课件,通过放映《霸王别姬》的MTV和腾格尔的歌曲《力拔山兮气盖势》营造气氛,把学生带入项羽英雄末路的悲壮中,调动学习兴趣。
二、以生为本、朗读感悟。
语文新课标注重了读中理解、读中体会、读中感悟,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在《乌江自刎》一课的执教中,陈老师非常好的做到了这一点。首先陈老师在第一课时疏通了字词的基础上让学生初读课文,想象画面整体感知;然后就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朗读,进行自由朗读品位;再让学生进行个别朗读,说说自己为什么喜欢。通过朗读,学生能侃侃而谈。经过了这一环节学生初步的感悟到了项羽的威武,豪爽,死的悲壮,为深入理解课文打下了基础。
三、比较阅读,拓宽思路
《乌江自刎》是第二册语文读本上的一篇课文,这堂课陈老师就如何正确使用语文读本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示范。在同一个作者的笔下,同一个历史人物,在不同的文章中表现出来的性格是完全不同的。《鸿门宴》中项羽更多表现出来的刚愎自用,而《乌江自刎》中的项羽确是威武自信,充满豪气的。
在学生初步了解品味了文章,知道了文章是通过语言动作来刻画项羽之后之后,让学生思考:揣摩项羽当时的心理与处境,说说透过这些语言和行动,你看到了怎样的项羽?这个项羽和《鸿门宴》中的项羽有和异同?你更喜欢哪一个?让学生在比较中深入且全面的了解了项羽。
在此基础上,陈老师还能拓宽学生的思路,就“英雄是如何没落”的问题,还提到了刘邦的看法,又将项羽和勾践做了比较,让学生对英雄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四.学法迁移,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有助于培养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在以学生为本的新课改中,提出了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自主、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课堂中,陈老师充分调动学生的合作学习精神。
通过两篇课文的比较阅读,在探讨了“英雄如何走向末路”之后,陈让学生自由组合学习小组讨论“亡项羽者何也”。经过小组讨论,最后由学生汇报学习结果。整个过程都是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这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自主性,而且增强了创新的意识和团结协助的精神。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桥梁远景图》是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二篇说明文,是一篇科普说明文。本单元四篇文章都属于介绍某一类事物的说明文,学习事物说明文阅读方法,提高阅读科技类文章的兴趣是学习要点。本文是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写的一篇科普文章,是以科学精神进行大胆而合理的想象,对未来桥梁做出形象描述的说明文。在学习前文的基础上领悟本文独特的语言和说明方法,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意识。
《桥梁远景图》作者茅以升是一位杰出的桥梁设计师,但更重要的是,他是一位充满想象力,有着很强创造能力的人。
二、说学情:
部分学生语文基础良好,在学习《苏州园林》后,对说明文阅读要求有所了解,具有一定分析能力,个别同学对说明方法及说明文语言特点掌握不好,对桥梁知识了解比较少,学习本文的兴趣不浓厚,但是对于自由评点会有比较大的兴趣,能有让他们表现的机会。
三、说目标:
课程标准对7—9年级阅读提出这样的要求: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制定以下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清文章“说明桥的重要性、桥梁的基本结构及以科学的态度,对未来桥梁建筑的发展远景具体描述”的结构脉络,学习本文语言准确、生动的特点和打比方、举例子、作诠释、下定义等说明方法;培养学生以科学为基础的想象能力。
2、过程与方法:以课本为基础情境导入,理清文章结构脉络,师生互动,总结拓展,自主、合作、探究。
3、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桥梁有关知识,激发学生对未来科技的热爱和向往。
教学重难点:学习本文说明语言的特点和说明方法,培养在科学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大胆想象的能力。
四、说教法:
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发现、质疑,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朱熹在《孟子集注》中说过,“事必有法,然后可成。”教学方法的选择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生动、有趣、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此,我选择了以下教学方法:
1、朗读概括法:第一课时主要通过学生的朗诵来加使学生对全篇文章的了解,运用概括法来培养学生对文章的感知能力。
2、默读评析法:第二课时通过学生对文章快速的阅读,在此过程中对文章的语言准确性及说明方法进行点评,而后加以讨论、总结,以此来突破学习重点。
3、辐射阅读法:第二课时合理引导启发学生,使学生掌握更丰富的知识,培养想象能力,以此来突破教学难点。
4、延伸写作法:以本文为契机,指导学生对想象文章的写作。
五、说设计:
本课时为本文教学的第二课时,确立了“理解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学习说明法”、“培养想象能力”为主要教学目标。具体教学设计如下:
第一环节:导入新课
思考:阅读说明文从哪几方面入手?明确:说明对象、对象的特征、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文语言。
通过对学习第一篇说明文的回顾,明确说明文的文体知识,总体把握说明文的学习目标,确立本文的学习目标。
第二环节:学习本文的说明方法
1、过渡:我们平时在向别人介绍某种事物的样子时,除了对这种事物具体描绘之外,为了说明得更清楚,更形象,我们最爱用哪一种修辞方法?
明确:比喻、拟人等
2、作者在说明桥梁的三个要素时,运用了什么方法?试加以具体分析。
明确:把桥比喻成板凳,面是“桥梁”,腿是“桥墩”,脚是“基础”。
3、补充:介绍打比方这种说明方法:现在我们学习的是说明文,那么这种比喻的修辞手法已经是一种说明方法了,这就要给它改个名称,应该叫它打比喻或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请同学们讨论一下,说说使用这种说明方法的好处。
学生讨论后总结:如:把桥比喻成板凳,我们很容易地能理解桥是什么样的;还能了解桥的构造,很形象;我们容易接受;使语言“深入浅出”……
4、文中还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从文中找出来,具体说明。(指导学生读文,寻找使用说明方法的句子,并分析作用)
通过本环节的交流讨论活动,让学生能初步认识说明文中常用的一些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互动学习,通过不断的提出疑问、解决疑问,达到质疑、释疑的能力培养。
第三环节:品味语言
1、过渡: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使文章很生动,文中还有许多句子写得也很生动,请学生找出。进行分析。
明确:文中语句运用了比拟、对偶、引用等修辞手法,使文章生动形象,富有文学色彩。
2、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并进行相互讨论,自由发言。如:“将来人们全都坐飞机上了天,挤来挤去”;“让人们在这长廊中穿过时,‘胜似闲庭信步”’;“为大地生色,为江山添娇”;“几乎是才听说造桥,就看见一桥飞架了”。
明确:说明文语文的生动。
3、过渡:引导学生观察下列句子,说一说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A.几乎是才听说造桥,就看见“一桥飞架”了!
B.架桥时,全用电脑控制的各种机具,差不多不需要人的劳动力。
明确:观察句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作用,理解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A.“几乎…·一就”说明了造桥之快,但不等于是“同时”。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B.“差不多”是说明了“几乎”不需要人的劳动力,体现了机械化的程度高,这个词也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4、指导学生再次读课文,用圈点勾划的方式对文章中语言生动或者准确性的句子或语词作标识,并体会其作用。学生完成后进行小组讨论,分组发言。
本环节主要通过记叙文的修辞手法的引申,来带动学生对说明文中语言准确性的理解。用比较的方法来指导学生理解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而后,逐步深入,带动对全篇文章的语言评点。设计符合学生实际的问题,给学生空间,允许学生异想天开,不求全责备,鼓励破陈立新,培养发现式学习能力,使多数同学对说明文语言独特的感悟。
第四环节:辐射联想
1、过渡:作者的设想是不是胡思乱想?请说出理由。
明确:作者的想象不是胡思乱想,因为他当时的设想许多已经成为现实。
2、提出:假如记忆可以移植。让学生通过丰富的想象,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本环节使课堂变成学生思维操练场所,创设了有利于个性发展的情境,引出一系列出乎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的精彩发言,提高学生学习语文兴趣,喜获新知。初一年学生的年龄正是幻想的好时候,通过本环节的训练,学生理解想象与幻想的区别。科学合理的想象很有可能成为现实,没有“异想”哪有“天开”,没有科学合理的想象,社会就不会前进……
第五环节:延伸写作
作业布置:以“……远景图”为题写一篇短文,展望一项技术今后的发展趋势。在课外进行交流,互相点评,提出不足。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本环节以写作为手段,进行课外迁移,丰富学生的想象能力。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3
各位评委老师:
上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夏感》(板书:夏感 梁衡),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四个方面谈谈这一课的教学设计。
首先说教材:
《夏感》是一篇洋溢热情抒情散文,篇幅不长,语言优美雅致,行文调理清晰,作者立意新颖,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夏日里大自然的景象和人们的生活、劳作情景,流露出对夏的喜爱之情。
王荣生教授说 “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感的积累、感悟和运用。”这一篇课文虽然不长,但细细品读,我觉这篇课文值得教的内容非常多。结合本文特点和我对七年级学情的了解,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朗读课文,感知课文描写夏季内容。
2.品味文中生动的动词和精彩的拟人句,学习抓住特征写景的方法。
3.感受作者对对夏的喜爱之情。
根据教学目标,我确定“品味文中生动的动词和精彩的拟人句,学习抓住特征写景的方法”作为教学重点;结合学生心理和知识水平,我将“学习抓住特征写景的方法”作为教学的难点。
再来说说教法与学法。
修改的20xx年修订的新课标指出,教学要引导学生钻研文本,主动积极的思维。结合本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的重难点,本节课教法上我准备采用1:朗读法。要求学生读出“我却要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感情基调。读出梁衡散文刚健的风格。2.点拨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学中需要教师发挥主导作用,适时引导点拨,激发学生的思维,排除障碍,突破难点。3.联想想象法。课文写夏季,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生动的,鼓励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课文夏季自然景色的情境中。
叶圣陶先生说“凡教者必期达于不教”。教法的根本是学法,只有把学法教给学生,才能达到不教。所以学法上我采用1.朗读法,朗读是培养学生语感、提高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2.合作探究法,引导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发现新问题,逐步解决问题。
此外,这节课我会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说教学过程。
教学重在过程。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我把教学过程安排为导入新课------初读课文-------品味赏析------小结课文、布置作业四个环节。
一、导入新课。课文导入有许多方式,本课是一篇文质优美散文。首先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展示我拍摄的几张校园中一年四季照片,有玉兰花开的春季,有学生在操场上挥汗如雨的夏季、满地落叶的秋季,有白雪皑皑的冬季,配上班得瑞的音乐《寂静之音》,用学生熟悉的情景导入可以激发学习的兴趣,然后出示从古至今一首首优美的描写四季的的诗句,让学生诵读,在学生美好的氛围中,请同学们说说自己最喜欢哪个季节?并说明理由。在学生的热烈的回答中过渡到本课的学习:“在作家梁衡的笔下,夏季是什么样的呢?作者对夏季抱有什么态度呢?今天让我们一同来欣赏梁衡的散文《夏感》。”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文章篇幅不长,我播放优美的课文朗读,要求学生一边听读一边想象课文中描写的夏季景色,让课文描写的绿色的树林、翻滚的麦浪、匍匐的瓜苗、弯腰劳作的农民呈现在学生的头脑中。学生在听读后,带着自己的美好感受自由朗读课文。此后,媒体呈现问题:“夏季给作者什么样的感受?文章从哪几个方面描写夏季的?”师生明确第一段总写了作者对夏的感受——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在此基础上,分别写了自然之夏、农人之夏。师生讨论课文段落的划分,理清文章的层次,文章共分三个层次,结构上是总分总方式,文章第一段总领全篇,最后一段总结全文。最后提问:“在作者笔下,夏天是热烈、紧张、急促的,作者对夏天怀有什么感情呢?”这样的教学流程按照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过程进行的。新课标指出:“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
三、品味赏析。
这是教学的重难点,文章运用了丰富的拟人句和生动的动词,王荣生教授说教学要教学生看不到的东西。我展示两句话:这是一篇动词使用精美的文章;这是一篇修辞使用精美的文章。我先给学生呈现一个例句:“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一堵黛色长墙……”我问学生能否将文中的“凝”字换成“砌”,引导学生思考,师生讨论交流,“凝”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凝”的事物是流动的,而“砌”是缺乏诗意的表达,显得生硬而且与绿烟搭配不妥。好的文章是读出来的,我要求学生去朗读这个句子,注意节奏的停顿,语气舒缓,我示范朗读,“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一堵黛色长墙”,再指导学生朗读,要求读出几份幽静和诗意。
备课中,我预设了“潜”、“扑打”“匍匐”等词,让学生充足的时间中,互相交流学习,品味这些词句的精美和情趣。
此外,我采用了变形阅读的方法,改变句式,变文为诗,增加教学的情趣。例如我将第二段文字通过变形,成为一首精美的小诗,媒体呈现如下:
夏天
芊芊细草/渐渐长成一片密密的厚发
淡淡绿烟/凝成一堵黛色长墙
轻飞漫舞的蜂蝶不多见了——
却换来烦人的蝉儿,潜在树叶间一声声地长鸣
……
配上悠扬音乐,我先范读。再请学生自己朗读这首小诗,要求学生注意诗的朗读节奏语调,面带表情把小诗读得富有情趣。将朗读与语言品味结合起来,学生真正走入文本,感受到语言和感情之美。
四、小结课文,布置作业。
最后我让学生小结课文,想一想,通过本文学习,你感受到了什么?学到了哪些赏析文章的方法?带着作者对夏季的热爱之情,请同学们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吧!
作业的布置有两道题,一是课下继续诵读文中精彩语句;二学习本文写景方法,用生动的动词写几句拟人句。作业布置体现了将所学的知识由课内向课外迁移,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的能力。
最后说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整个教学的纪念碑。板书设计我追求简介、直观、实用的原则。我把这节课的课文内容和教学重点呈现出来,增加学生的印象。
夏感
梁衡
夏季的景色 夏季的人物活动
精妙的动词 生动的拟人句
对夏的热爱之情
以上是我对《夏感》这篇课文的说课,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4
【精华】七年级语文说课稿范文集合十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说课稿,说课稿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效果。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七年级语文说课稿10篇,欢迎大家分享。
网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