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粽》说课稿
老地方整理的《端午粽》说课稿(精选4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端午粽》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端午粽》是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它主要讲述了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以及粽子所承载的深厚文化内涵。这篇课文不仅让学生了解了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的由来和习俗,还通过粽子这一具体的载体,让学生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和节日的欢乐。
二、说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了解端午节的由来和习俗。
掌握课文中的生字新词,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让学生自主感受课文中的情感。
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共同探讨和解决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传统节日的兴趣和热爱,弘扬民族文化。
培养学生的家庭观念和感恩之心。
三、说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端午节的氛围和粽子的意义。
掌握生字新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粽子所承载的文化内涵。
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表达能力。
四、说教法与学法
1. 教法:
情境导入法:通过创设端午节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朗读指导法: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跟读、自由读等方式,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小组合作法: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共同探讨和解决问题。
2. 学法:
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预习课文,了解生字新词和课文内容。
探究学习法:引导学生通过探究问题,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合作交流法: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交流、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五、说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端午节相关的视频或图片,创设节日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
2. 预习检查: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了解学生对生字新词和课文内容的掌握情况。
3. 朗读指导:教师范读课文,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然后让学生自由朗读,感受课文中的情感。
4. 深入理解: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探讨课文中的重点问题和难点问题。教师巡回指导,及时解答学生的疑惑。
5. 拓展延伸:让学生分享自己过端午节的经历和感受,加深对端午节文化的理解。同时,引导学生思考粽子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和现代意义。
6. 总结归纳: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重点难点,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同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鼓励,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
六、说板书设计
本节课的板书设计将围绕“端午粽”这一主题展开,重点突出端午节的由来、习俗和粽子的意义。同时,将生字新词和课文中的重点句子进行板书,方便学生查阅和记忆。
七、说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反思将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 学生对端午节文化的理解和感受是否深入?
2. 学生在朗读和表达方面是否有所提高?
3. 小组合作和自主探究的效果如何?
4. 教学方法和手段是否得当?
通过反思,我将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端午粽》说课稿 篇2
我执教的是第10课《端午粽》的第一课时。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设计理念、教学目标、说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端午粽》是部编教材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关于传统节日习俗的散文,生动地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花样和端午节吃粽子习俗的由来,使学生在体会浓浓亲情的同时,感受端午节的传统文化。课文条理清晰,语言形象生动,易于学生理解内容,丰富语言积累。
二、说设计理念
以学生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为基础,以课程标准中学段目标和教学实施建议为指导,重在教给学生识字、写字方法,培养学生良好语感,丰富学生语言积累,逐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三、说教学目标
识字、写字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而本单元教学同时又要落实“读好长句子”和“积累语言”两个教学重点。为此,依据新课标要求、教材特点和单元教学要点,我将本课时教学目标设定为:
1、认识“端、粽、节”等13个生字和“立字旁”“米字旁”两个偏旁;会写“午、节、叶、米”四个生字。
2、通过图文结合、联系生活实际,了解“箬竹叶、糯米、掀开、剥开、裹着”等词语的意思;积累“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又粘又甜”等词语。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读好长句子。
其中,识字写字,即认识13个生字、两个新偏旁,会写4个生字和积累文中的叠词是本课时的教学重点。由于学生现有的朗读水平不高,朗读方法欠缺,指导学生读好长句子,进而体会端午粽色、香、味的特点,便成为了教学的难点。
四、说教法学法
新课标提出,识字教学要注意儿童心里特点,要运用多种识字教学方法,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提高识字教学效率。在低段阅读教学中,应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借助图画进行阅读。基于以上认识,本节课中,我主要采用了如下教学方法:
1、情景教学法:通过运用多媒体和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方式,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思维,为识字、学词和朗读好课文做好铺垫。
2、示范朗读法:对于文中的.长句子,在指导朗读方法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范读,给学生起到示范引领作用,帮助学生形成良好语感,提高朗读能力。
3、引导想象法: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体会端午粽的色、香、味的特点,将自己的感受融入朗读之中,读得入情入境,有滋有味。
学法指导上,一是指导学生运用已有识字方法学习和积累新的生字,二是引导学生采用动作表演、联系上下文和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词语。
五、说教学过程
围绕以上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根据“教师指导——学生主体——训练主线”的原则,我设计了以下三个教学环节:
(一)激趣导入
从学生了解的元宵节、中秋节两个传统节日入手,通过出示元宵、月饼图片,唤起学生对传统节日习俗的回忆和对美好佳节的向往,以此激发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并相机进行新偏旁和生字教学。
(二)初读感知
这一环节教学中,首先让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圈出不认识的生字。二是交流反馈,及时出示本课生字和词语,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让学生认识字词,识记生字,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及时正音和指导朗读,体现由字到词,由词到句,循序渐进,层层深入的教学思路。
(三)精读感悟
在学生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出示第二自然段,进行阅读训练。一是找出本段共有几句话,巩固标点符号知识。二是运用图文对照、想象画面、动作表演等方式,了解本段中“箬竹叶、糯米、掀开、剥开、裹着”等词语的意思,积累“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又粘又甜”等词语,理解作者是从样子、香味、味道三方面介绍端午粽的特点。三是结合学生的理解,借助停顿符号,指导学生读好长句子的停顿,读出自己的感受。
(四)指导写字
出示“节、叶、米”三个生字,指导学生观察字形和笔画特点,找出相同之处,并仿写“节”字,教给学生写字方法,让他们在描红临写的过程中用心体会,举一反三,提高写字效果。
(五)作业布置
围绕教学目标,设计了抄写、朗读和搜集资料几项作业,目的在于巩固课堂知识,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从课外获取知识的能力,也为第二课时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一节课的灵魂。根据教学内容,本节课板书设计主要呈现了生字的范写和第二自然段内容的提炼。力求直观明了,简洁精炼,帮助学生把握学习重点,更好地掌握课堂知识,并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规范书写的训练。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内容,有不足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端午粽》说课稿 篇3
教学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读好长句子,通过想象画面、体会心情朗读好课文。
通过图文结合,联系生活实际体会文章内容。积累“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又黏又甜、美滋滋”等词语。了解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说出粽子的样子、味道等。了解人们在端午节吃粽子的来历,培养学生对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敬佩之情以及了解我国传统节日来历的兴趣,从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渗透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
正确朗读课文,读好长句子;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揭示课题
1、今天我们班的小朋友非常精神,那么有精神的小朋友肯定也很聪明。在上课之前,老师想请聪明的小朋友们来猜一个谜语,看看谁猜得又快又准确。
谜语:“三角四楞长,珍珠里面藏。想尝珍珠味,解带剥衣裳。”
预设:粽子
小朋友们真聪明,一下子就将谜底揭晓了。
说到粽子,小朋友们,你们喜欢吃粽子吗?和大家说一说,你都吃过哪些味道的粽子?
预设:水果粽、豆沙粽、红枣粽、肉粽……
二、走入情境,揭示课题。
同学们说了这么多种粽子,想必同学们一定都很喜欢吃粽子。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中的小朋友也很喜欢吃外婆做的粽子,尤其是外婆做的粽子。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端午粽》,看看稳重的小朋友喜欢吃的粽子是什么样的?
板书课题:10、端午粽(引导小朋友一起板书)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自读课文,标出自然段。要求:读出声音,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流利。
学生按要求读课文,教师巡视学情,及时纠正字音。
复习生字。
师范读。“想想文中围绕端午粽写了哪些内容?”
三、再读课文,探讨研究。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师:说一说文中的小朋友是在什么时候吃粽子的,文中哪里体现出来了。
预设:端午节。
总会:一直,总是的意思
用“一到……总会”造句。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外婆做了什么样的粽子等着我们回去?在文中找一找外婆的粽子是用什么做成的?
(找出句子。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师:这句话描写是从里到外还是从外到里?
预设:从外到里。
借助图片讲解制作粽子的材料。
(找一找这句话中表示颜色的词语有哪些?
青青的、白白、红红的,这样的词为AAB式的叠词。
教师追问:为什么用“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而不用“青的”“白的”“红的”?
③课件出示两个句子,朗读比较有什么不同。
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粽子是用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的枣。
④指导朗读:这样AAB式的重叠词更能体现出粽子的特点,各种颜色相间,色香味美。朗读时仿佛让人品尝到了香甜的味道。
2、这样的漂亮的粽子,它的味道又是什么样的?吃起来又有怎样的口感呢?
预设:粽子的味道——清香;粽子的口感——又黏又甜。
(用“一……就”造句。
(又黏又甜。ABAC式的叠词。这样的叠词还有哪些?
第二自然段写出了粽子的外形、味道、口感,小朋友们想象一下自己手中正拿着这样美味的粽子,慢慢地剥开来吃。用这样的感情,加上动作,我们一起来有感情地朗读出来。(强调长句子停顿)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外婆做的粽子十分好吃,除了好吃,还有什么特点呢?
预设:花样也多。红枣粽、红豆粽、鲜肉粽。
用“除了……还有……”造句。
外婆做了这么好吃的粽子,我们是怎样品尝的呢?
预设:美滋滋地吃。
“美滋滋”生动地写出了“我们”一家吃粽子时高兴又满足的心情。
我们在外婆家美滋滋地吃了之后,外婆还怎么做了?
预设:外婆还会装一小篮粽子要我们带回去,分给邻居吃。
这说明外婆是一个怎样的人?
善良、乐于分享。在学生生活中我们也要学习外婆的这种优秀品
质,要乐于与同学分享,相互帮助。
指导齐读第三自然段。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课文开头说了,一到什么时候,外婆就会煮好美味的粽子等着我们回去。
预设:端午节。
为什么我们要在端午节吃粽子呢?文中的小朋友是在什么时候知道的呢?
预设: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这一句讲述了人们端午节吃粽子的来历,点明了文章的主题。
端午节的来历。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
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是中国人民祛病防疫的节日,吴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后因诗人屈原在这一天死去,便成了中国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部分地区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等说法。
四、课外拓展
除了吃粽子,端午节还有哪些习俗呢?
五月五,是端午。门插艾,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
我们国家历史悠久,有很多传统节日,大家还知道哪些传统节日?
春节——农历腊月三十。贴春联、吃年夜饭、放鞭炮、穿新衣。
元宵节——正月十五。吃元宵、猜灯谜等。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吃月饼、赏月等。
五、作业
1、向爸爸妈妈了解各个节日的来历及习俗,与同学分享。
2、端午节快到了,回家和爸爸妈妈学习包粽子,包出一个属于自己的端午粽。
六、板书设计
10、端午粽
材料:箬竹叶糯米枣
气味:清香
口感:香甜
好吃花样多
《端午粽》说课稿 篇4
《端午粽》说课稿(通用10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端午粽》说课稿,欢迎大家分享。
网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