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摸春天语文说课稿
老地方整理的触摸春天语文说课稿(精选4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触摸春天语文说课稿 篇1
尊敬的各位考官:
大家好!我今天的说课题目是《触摸春天》,下面我将来与各位分享一下我对这篇课文的教学设想。
一、说教材
首先我将来对教材进行分析,《触摸春天》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17课,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盲童小女孩安静在花园中流连捉住蝴蝶、放掉蝴蝶,感受春光的故事。篇幅短小精悍,语言简洁,意境隽美,所蕴含的道理非常深刻。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引导学生体会盲童对生活的热爱,感受作者对生命的关爱;二是学习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并体会其表达效果,增加语言积累。
二、说学情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在对教材分析的同时,还需要对学生的情况有一个分析。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想法开始更加独特,开始倾向于个性的表达。在学习上,他们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学习语文的方法,但是就这篇文课文而言,学生不了解盲人的世界,那在理解本文时就需要教师多去引导让学生体验盲人生活,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主题。
三、说教学目标
因此,基于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设置了以下三个维度的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会读畅、磕等7个生字,会写径、畅等9个生字;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结合上下文以及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盲童对生活和生命的热爱,懂得热爱生活、热爱生命。
四、说教学重难点
结合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难点是: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词句。
教学难点:感悟、体验文章所揭示的深刻道理。
五、说教学方法
新课程教学中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基于此,我将引导学生采用以下的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朗读法;讨论法。
那么接下来我将着重介绍我的教学过程,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首先是导入部分,良好的导入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有效方法,可以使学生了解这节课所要学习的课题和内容,形成阅读期待。因此我才用了歌曲导入法。与学生一起来唱儿歌《春天在哪里》,并与学生“同学们,歌曲当中说小朋友们通过什么来感受春天?没错,是眼睛,我们通过眼睛看到了春天的红花绿树,但是我们今天的课文的小主人公她却是个盲人,那她又是怎样来感受春天的呢?让我们带着问题走进今天的课文《触摸春天》。”
(二)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是赏析文章的前提,通过初读,可以使学生初步了解将要学到的基本内容,了解文章大意及思想意图,使学生对课文内容形成整体感知。
在此环节,首先,让学生来自由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这为学生阅读文本扫清了障碍,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点。
其次,我会让学生大声齐读课文,并思考文章主要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这样方便学生理解文章的整体内容,提高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并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三)深入研读
在读文本内容有了基本了解后,将进入到课程的下一个环节,深入研读环节。
1.首先我会让学生再读课文,并且思考作者是怎样评价安静在花园中的一系列行为的?通过学生回答得出“真是一个奇迹”。
2.顺势我会提问第二个问题,我的问题是:文章当中哪些句子体现了安静创造了奇迹?并让学生小组讨论,在自己找出的句子旁边写下自己的感悟。由学生提出句子主要分析“走的流畅、没有一点磕磕绊绊、极其准确的伸向、拢住蝴蝶、张望”等词语。在分析这些词语时我会与学生展开互动让学生蒙住眼睛来走路,体会流畅、没有一点磕磕绊绊;让学生闭上眼睛拿出数学书来体会极其准确;让学生联系自己捉蝴蝶的经历来体会安静拢住蝴蝶的奇迹等,这一些的教学活动可以让学生充分的参与,激发学习兴趣,深刻体会作者用词的妙处以及安静对于生活的热爱。
3.接着,我会提出第三个问题:安静能够创造奇迹,是因为她整天在花园中流连,对这里非常熟悉,可是对于盲人来说走路都很困难那安静为什么要整天来花园呢?并让同学自由发表观点,此问题的设置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安静对于生活和生命的热爱。
4.最后,我会让学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在文中找出作者看到安静的一系列举动后,发出了怎样的感慨?让学生同桌之间互相交流他们对于这句话的理解。以此来引发学生的思考,残疾人尚且如此热爱生活珍惜生命,我们更应该珍惜当下,创造价值。
此环节的设置有助于帮助同学自主探究思考,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达到突破教学重难点的目的。小组讨论让同学们互相交流,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可以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
至此,我的教学目标的已完成,教学重难点得以突破。
(四)拓展延伸
课标指出:我们应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就是在要求我们建立一种大语文学习观,因此在拓展延伸环节,我会播放音乐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并让学生谈一谈听完之后的感受,并顺势介绍贝多芬的个人经历。这样的设置有助于帮助同学更深层次的理解文章的情感,并做到把语文课程与音乐学科相互关联,做到了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
(五)小结作业
小结作业在课堂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通过小结作业,可以将本节课的内容得以巩固。所以,我的小结是让同学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以此来深化主旨,并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我的作业将这样安排:让学生课下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搜集热爱生命的感人故事,整理资料,并合作办一次墙报,下节课进行墙报展评。以此来巩固本节课所学习的主题:热爱生命、热爱生活,实现知识的迁移,完成课上到课下的完美过度。
七、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它是教学内容的浓缩。此板书以清晰直观的方式将课堂内容展现给学生,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触摸春天语文说课稿 篇2
杨玉环老师执教的《触摸春天》我听了两次,由于她对教案做了反复修改,因此两次给人带来的感受不同,但都可以让人从中学到很多。《触摸春天》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一篇散文。这是一篇反映对生命的思考,抒发对人生的感悟的美文。
文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文质兼美、语言典范,既能使学生学习语言,又能使学生在思想上得到启迪,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本课内涵深沉,四年级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但杨老师的教学重点抓得很准:利用品词析句让学生感悟。每一个教学环节都非常清晰:以生为本、以疑为线:安静是怎么触摸春天的?哪里可以体现她神奇的灵性?整堂课只有这两个大问题。围绕重点学生找词语分析,读句子感悟,后面引出的“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在理解上就显得水到渠成,不生硬。
另外杨老师也很注重情感体验,培养朗读能力,教给学生阅读方法。教是为了不教,受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语感,吕叔湘先生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语感能力。”朱作仁先生也指出:“抓住语感的培养,语文课的特点才能充分体现出来。”叶圣陶先生认为,语感是人们对语言文字符号刺激所发出的一种直觉。既然如此,教师培养学生的语感就应该从语言文字符号的刺激入手,而朗读就是最积极最有效的“刺激。”杨老师在读中采用范读、自由读、个别读、集体读、选择读、想象读、探究品读等形式加以点拨指导、读懂文本内涵,效果还是不错的。例如在读“安静的手指悄然合拢,竟然拢住了那只蝴蝶,真是一个奇迹!”时,学生开始读时声音响亮,但不整齐。这时老师发现学生连“悄然”都不懂,就马上点出“悄然”的意思是“没有声音或声音很低”。学生知道要读轻声些,这时杨老师又提醒大家注意后面的“!”,那么后面声音又要上扬一些。一句话,它的轻重缓急都要有区别。再读后,学生读得有感情了。可见,教师的引领是多么重要。
此堂课我认为不足之处在于学生在课程与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真正的确认和尊重,没有体现“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例如“找出文中的词句”练习,只有第一次是学生自己提出,后面由老师直接给出,词语更是早早就用特别的颜色标明。这些教学环节,应让学生去自读自悟,想说哪句,想感悟哪句,交由学生自己做主,教师只是随机点拨引导,这样的课堂才能以“生成”新知而精彩,以学定教。可惜由于时间关系杨老师没有注意到这一点。
触摸春天语文说课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1、教情分析:
这篇课文是人教版四年级第五单元,以生命为主题的第一篇课文,这组课文通过一幅幅真实而感人的画面,展示着生命的优美,感悟着生命的真谛,教诲学生要热爱生命、爱惜生命。《触摸春天》是一篇短小干练而蕴涵着深刻原理的小品文,语言简便,意境隽美。给我们报告了一个春天的清晨,八岁的盲童平静古迹般地捉住了一只蝴蝶,而且在细细地感觉到春光后,平静又把这只蝴蝶给放飞了。课本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引导学生领会盲童对生活的热爱,感觉作者对生命的关爱;二是学习接洽上下文和生活现实,明白寄义深刻的句子,并领会其表达结果,增长语言积聚。这篇简短的抒怀散文逼真形貌了一个盲童在花丛中用手、埋头灵来感觉优美春天的故事,表达了盲童热爱生活,保护生命的猛烈寻求。
2、学情分析:
学生对盲人的内心世界没有深刻的体会,这对理解课文,感受人物内心活动有一定障碍。因此,我在课前安排了一次“假如我是一名盲人”的体验活动,让学生闭上眼睛,通过走路、读书、写字等行动,切身感受盲人生活的不便和困难,从而更好的理解课文。
二、教学目标
1、继续巩固新学生字词,正确体味“流连、穿梭、流畅、悄然、神奇的灵性、张望、飞翔、多姿多彩”等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后三个段落。摘录、积累好词佳句。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含的深意,体会其表达效果,增加语言积累。
4、体会盲童对生活的热爱,感受作者对生命的关爱,懂得珍惜生命,热爱生活。
三、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味安静的内心世界,感受盲童对生活的热爱,感受作者对生命的关爱,懂得珍惜生命,热爱生活是课文理解的重点,怎样让学生理解这一意味深长的哲理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四、教法、学法
1、教法:本课采用激发兴趣——提出问题、引发思考——品味语言、触发感悟——朗读课文、抒发情感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对语言的品读感悟中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和作用,又能在情感上受到熏陶和感染。
2、学法:根据以上教学方法,学生采用勾画、批注、交流、朗读、等方法来学习课文,画出含义深刻的句子,讨论交流自己的.感受,通过品味词句有感情地朗读,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五、教学准备:
1、课前,布置预习,从生活中、网络中去寻找盲人的生活,体会盲童的内心世界
2、阅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了解作者的生活
3、观看中央电视台播放的舞蹈《千手观音》
4、有关课文的教学课件。
六、教学过程
1、激发兴趣,导入课文。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小安静,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她的内心世界和她一起触摸春天,感受春天的美好。
2、品析语言,探究感悟。
首先提出问题:“安静创造了哪些奇迹?”让学生自由读课文,找一找,并在书旁标注自己的感受。全班交流。根据学生的发言,用课件相机出示语句,帮助理解。
学生提出以下句子,如:
句子一:“安静在花丛中穿梭。她走得很流畅,没有一点儿磕磕绊绊。”
句子二:“她慢慢地伸出双手,在花香的引导下,极其准确地伸向一朵沾着露珠的月季花。”
句子三:“安静的手指悄然合拢,竟然拢住了那只蝴蝶,真是一个奇迹!睁着眼睛的蝴蝶被这个盲女孩神奇的灵性抓住了。蝴蝶在她的手指间扑腾,安静的脸上充满了惊讶。”句子四:安静向四处张望,每次出示句子都要求学生反复读,通过具体的词语和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句意、
通过对上面句子的理解让学生深入安静的内心,去体会她多姿多彩的内心世界。体会到安静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命的热爱。然后出示“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引导学生齐读这句话。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3、总结收获,升华情感。
出示《千手观音》剧照、张海迪相片,残疾人活发动图片,老师随机旁白:这些人他们虽身有残疾履历了很多的苦难但是他们坚强的和运气抗争,做出了很多正凡人也做不到的事。然后出示海伦·凯勒的《如果给我三天的灼烁》这本书,给同学们先容海伦·凯勒,一起阅读课后的阅读链接。接着让学生再读一读课文,再次感觉一个盲童在花丛中用手、埋头灵来感觉优美春天的故事。
4、积聚语言,课外延伸。
①从文中找出本身喜好段落,背诵下来。当堂能背诵下的同学举行展示。
②根据课后学习同伴的提示,搜集热爱生命的动人故事,小组互助办一份以“热爱生命”为主题的板报。
触摸春天语文说课稿 篇4
触摸春天语文说课稿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你有了解过说课稿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触摸春天语文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网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