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老地方 > 百科 > 教学教案 > 正文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课件

2025/11/05教学教案

老地方整理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课件(精选5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课件 篇1

一、设计理念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活动。学生的阅读能力只有在自主阅读过程中才能得到锻炼与提高。本课教学体现学生主体在阅读实践中自渎、精思、感悟、鉴赏、吸纳的学习过程。

二、设计思路

语文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讲”吗?叶老反对,他说:“语文教师把讲解作为主要任务的,不乏其人。”“教课之本质,并非教师讲一篇课文给学生听。”那么,语文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什么呢?根据叶老的观点,我私下认为,无非是引导学生练习探索做人的本领。因此,教师的本位是导而不是讲。导者,就是多方设法,但不是设计教学程序。教师要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必须破陈旧、落后、繁琐、低效的语文教学方法、模式,使语文课成为学生爱上、学生会上、学生越学越聪明的一门课程。如果说认知解决了“会不会”的问题,那么情感就解决了“愿不愿”的问题。如果你解决了他愿不愿的问题,何愁他学不会。这样一来,老师解放了,学生解放了!正是在这样的理念主导下,又根据六年级学生已积累一定的自学能力,《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的教学设计,我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种研究性学习,自主读书是最重要的。当教师创设好情境,使学生迅速进入课文规定的情境,入境而入情,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与作者同喜同悲,同爱同憎,甚至能收到震撼心灵、影响一生的教育效果。通过加强默读、自渎自悟和加强朗读,培养语感,把理解语言和体会思想感情结合起来,使学生凭借准确、鲜明、生动的语言,体会到丰富的思想感情,并在感悟语言的基础上,学生积累和运用语言,从整体上提高语文素养。文章读通了读透了,这时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也会水到渠成。写本课教案时,我没有精心设计我怎么教,而是花了许多心思在“我怎么让学生主动来学”上,注重课堂的动态生成。因为这样的课堂才有无法预约的精彩,所以我的教案也只有那么几个板块,再也没有在上课该说哪一句话上斟酌衡量废时间了。

(一)、以大观小:在大问题背景下,进行小专题研究。

本课教学一开始,我就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的大问题背景:“最使我难以忘怀的是伯父的哪一个音容笑貌?”引导学生自由读课文。开放的要求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和自信,也给了学生一个自主感受、自主发挥的思维空间,学生都带着自己的理解挖掘蕴涵在课文中的语言文字信息。而后进行的朗读交流活动,学生通过展示独特感悟将个人的发现有效地实现了与别人的共享,在这里,问题是多解而不可确定的,答案也便是丰富而绝不雷同的。追根溯源,正是教师引导学生进入了一个“一问多解”的大问题中,才使学生“发现了一千个哈姆雷特。”接着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组合研究小组,自主选择小专题,或研究上下文,或借助现代科技手段查阅当时的时代背景资料。由于研究专题是学生自主确立的,研究切入口又小,所以学生容易触摸,从而最大限度地去挖掘相关信息,并积极地对采集来的信息进行整理加工、重组创造,将研究逐步引向深入。

“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只有在“大问题”的定向中,“鸟”才能在茫茫的天空中不失“飞”的方向,“鱼”才能在浩瀚的大海中找到“跃”的目标。

(二)、以小窥大:在小专题中,体验大语文学习。

在本课教学设计中,我认为它确实突破了传统的就语言文字讲语言文字的教学模式,而是以此为辐射点开拓学生的视野。如在研究伯父救护车夫之后的神情动作时,我要求学生圈点出一个最受触动的神情、动作,当让学生们再读上文中的句子、联系当时的社会推想一下,伯父在当时的情况下会想些什么时,我适当到位的点拨,在课文的前后句段之间,在新的学习材料与学生生活积累之间架起了彩虹,给学生的小问题研究打开了广阔的认知天地。于是乎,学生会从天气的阴冷谈到车夫的可怜,从一个车夫的穷困读到千千万万的劳苦大众,再引申到严重的社会问题……更值得一提的是学生的生活积累也会被激活,同学们会联系影视中的镜头想象创造,众说纷纭,诉说这个车夫可能经历的种种痛苦与磨难,真正读懂了伯父的叹息,一个令人敬仰的伯父自然而然地展现在同学们眼前。纵观上述过程,学生的认识由肤浅到深刻、由感性到理性,最终带来了质的变化,原本一句零散的句子因为有了大语文观念的支撑也有了神采。

三、教学过程

(一)、朗读重点句导入。

投影出示重点句:“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就要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老师通过有感情地指导朗读,让学生建立起对课文的情感认知联系。

(二)、提炼研究主题。

1、出示一个填空题,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

泪珠一滴一滴地掉下来,往事一点一点地浮上心头,此时此刻,最使我难以忘怀的是伯父__________________的一个音容笑貌。

(生自由阅读有关伯父生前的小故事,圈画重点词句。)

2、找到你认为印象最深的一处音容笑貌了吗?那怎么读出你的理解呢?先练习一下吧。

(朗读指导略)

3、刚才,大家都用自己的朗读表达了自己的理解,很好。那从伯父这些音容笑貌中你又感受到了一个怎样的伯父呢?

(师出示研究主题:你觉得这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的伯父。)

(三)、小组研读。

1、提出研读要求。①这个问题就是本节课我们所要重点研究的。接下来大家按兴趣自由组合小组,可重点选择伯父的一处音容笑貌,联系上下文及当时的时代背景来深入研究。老师在这里还为大家准备了一个资料库,在研究过程中需要的话可自由上来查阅。②把你的感受写在句子旁边。③小组成员之间交流一下。

2、小组研读。

(四)、交流反馈。

1、现在我们进行集体交流,你们小组研究什么?有什么收获?

2、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适当地点拨:

A:请大家圈出一个最让你触动的神情或动作,再仔细读读上文中的句子,联系当时的社会推想一下,伯父在当时的情况下会想些什么?和你的同学议论一下吧。

B:是呀,课文中的车夫经历了这么多的痛苦与磨难,可仅仅是这些吗?请同学们闭上眼,联系影视中的镜头想象一下,你仿佛又看到这个车夫在经历什么痛苦与磨难?

C:同学们了解得还真多,在这样不公平的社会里,过着悲惨生活的只是黄包车夫吗?伯父“深深地叹了一口气”,他还在叹什么?

D:同学们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来理解伯父的神情,谈得如此深入,真让老师感动。还有研究伯父动作的吗?

E:同学们紧扣伯父的神情动作想象得入情入理,伯父想得可真多呀。从中你感觉到了一个怎么样的伯父?(在这个句子旁加上批注。)

同学们对伯父品质的不同归纳可能有以下几种:

一个善良的伯父;

一个希望下一代幸福生活的伯父;

一个一心替劳苦大众着想的伯父;

一个忧国忧民、爱憎分明的伯父;

(五)、回读重点段。

1、同学们,就是这样一位对黑暗的旧社会十分憎恨,对劳动人民十分同情的伯父,就是这样一位对下一代特别慈祥的伯父,逝世了。他过早地离开了我们,那时他才56岁。从此,周晔再也见不到伯父的面了,见不到他的慈祥的面容了,她怎能不万分悲痛!(又一次出示投影片上的一段话,师动情地范读。)

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就要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

2、同学们,请你们再一次读这一段话,用你们的心去体会。

(六)、扩展阅读。

鲁迅先生一生写了许多小说、散文等名著,同学们课外可阅读由鲁迅先生在百忙中翻译的童话《表》和《小约翰》,另外也可看看《鲁迅散文集》及《鲁迅小说集》……它将使我们更加了解这位文学巨匠。

(七)、学会运用。

1、学到这儿,我突然想到,还有一个词没讲,就是“饱经风霜”,请大家想一想,那位拉车的饱经风霜的脸是一张什么样的脸。想好了,请用几句话写出来。

2、学生练写。

3、交流反馈。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课件 篇2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鲁迅先生的侄女周晔写的回忆伯父的纪念性文章,文章以一个孩子和亲人的视角,通过回忆伯父鲁迅先生生前给自己留下的印象深刻的几件事,说明鲁迅先生是一个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

【学情分析】:

由于鲁迅先生离孩子们比较远,离现实生活比较远,孩子们接触鲁迅地作品也比较少,所以学生在理解课文地内容上有一定的难度,教师要着力打开学生的视野,从而了解和体会鲁迅先生的伟大心灵。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涉及的生字新词。

2、通过讨论、对话、朗读等多种形式深入研读本文。

3、在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基础上,感受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崇高品质。

【教学重点】:

通过关键词、关键句的揣摩,体会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崇高品质。

【教学难点】:

文章所讲述的几个故事离学生的现实生活较远,要着力打开学生的视野,从而了解和体会鲁迅先生的伟大心灵。

【教学准备】:利用远程资源下载有关鲁迅的资料。

【教学理念】:

语文课程是以“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为基本特点的课程,是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的课程。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读书学会读书,引导学生在对语言文字的品读过程中,充分揣摩、感悟和表达,将课内知识和课外知识有机地整合在一起,主要阅读本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而节选巴金的《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来参读,通过对照融合,从而引出小孩的泪 青年的泪 老人的泪,形成这样一条感情主线,提升学生的感情,唤起学生对“博爱”之情的更深理解。开展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为学生展开一个相对立体的真实的鲁迅,引导学生初步感受一颗伟大心灵的跳动。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赏析“救助车夫”和“关心女佣”两部分内容。

一、 回顾鲁迅,情感延续。

师:1936年10月19日,中国文坛上的一颗巨星悄然陨落,但他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高尚品质却永远激励着后人。他走了,留下了锋芒毕露的匕首和投抢!他走了,留下了铁骨铮铮的思想和精神!同学们,他是谁?(鲁迅)(出示鲁迅先生的照片)

上节课,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走近了鲁迅。现在请同学们回顾一下,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什么?

——学生可能会说:知道了鲁迅先生送给小周晔《表》《小约翰》两本书。

师:《表》是前苏联作家写得儿童小说,《小约翰》是荷兰作家写得童话,这两本书和许多儿童作品,都是鲁迅先生在百忙之中翻译的,他时刻想着“帮帮孩子”“救救孩子”“我能为孩子做点什么”。他把爱给予了每一个需要关爱的孩子。

——孩子们如今知道永远失去了一位关心、爱护他们的老人了,怎能不伤心落泪呢?在当时,有一位叫巴金的青年,他为我们记下了这令人心碎的时刻。(出示)

一群小学生恭恭敬敬地排成前后两列,一起抬起头,痴痴地望着那张放大的照片。忽然一个年纪较大的孩子埋下头低声哭了起来,其余的孩子马上低下头来小声抽噎着。

——巴金《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有删改)

二、 人民眼中的鲁迅。

板块一:救助车夫

1、 除了孩子们,还有哪些人也曾经得到过鲁迅先生的爱?让我们走进“救助车夫”和“关心女佣”两部分内容,请细细读一读,把最能够拨打你心弦的句子用波浪线画出来。

2、 谁能读给大家听听?

当学生读到“爸爸跑到伯父家里……扎好绷带”这段话时,师生作为重点研读。

(1)、读了这段话你感受到了什么?

(2)、你是通过读哪些词感受到的?(扶、蹲、跪、拿、夹、拿、洗、敷、扎)

(3)、九个动词为我们构成了一幅感人的画面,请同学们展开思维的翅膀,把这副画面描述丰满。

(4)、在这一系列动作中,鲁迅先生的哪个动作最能打动你的心?(跪)

出示挂图:引导学生咀嚼“半跪”。从课文中的哪些文字中能看出鲁迅先生已经跪了很长的时间?

(5)、老师在想呀,在那个北风怒号的傍晚,难道发现这位受伤的车夫的就只有鲁迅先生他们吗?但是他们都……

(6)、在这人情冷漠的旧社会,在这寒冬腊月的夜晚,鲁迅先生就这样“半跪”着救助这位车夫,印证了他一颗怎样的心?

请你再带着自己独特而真实的感受再读读这段话。

3、 现在让我们把目光投向小周晔,还有能使你的心弦为之轻轻一颤的地方吗?请把它地出来吧!(出示)

这时候,我清清楚楚地看见,而且现在也清清楚楚地记得,他的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祥的愉快的表情了,他变得那么严肃。他没有回答我,只把枯瘦的手按在我的头上,半天没动,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1)、这段话中的哪个词你感受最深刻?(清清楚楚)

(2)、这里连用了两个“清清楚楚”,小周晔当时“清清楚楚”的是什么?

(3)、鲁迅先生为什么变得那么严肃了呢?此刻,鲁迅先生可能在想些什么呢?

(4)、有了这样的体会,同学们在想想,当小周晔长大成人之后,直到现在,她“清清楚楚”的,除了伯父的脸庞,还有什么?

——让我们再来读这句话,你的感觉肯定跟现在不一样了。(齐声读)(出示)

一位拉黄包车的青年人,端端正正地立着,抬起他那饱经风霜的脸,茫然地望了望前面,又低下头,恭恭敬敬地行三鞠躬,几颗泪珠从他那干涸的眼角滚落下来。

——巴金《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有删改)

板块二:关心女佣

1、在“关心女佣”中,同样有拨动你心弦的句子谁来读?(指名读阿三说的一段话)

学生谈体会。

2、当女佣阿三回顾鲁迅先生在世的时候,给予她的关怀,想着想着,不禁潸然泪下……在巴金的《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中,还有两个老太太:(出示)

两个老太太埋着头,闭着眼睛,默默地合掌祷告了一会儿,脸上挂满泪痕,继而响起了悲痛的哭声。

——巴金《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有删改)

【设计意图】“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

程”,对话的实质是引导学生在对语言文字的品读过程中,充分地揣摩、感悟和表达。因此,我着重引导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在对话中读中疑、读中思、读中悟,将课内知识和课外知识有机地整合在一起,主要阅读本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而节选巴金的《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来参读,通过对照融合,从而引出小孩的泪 青年的泪 老人的泪,形成这样一条感情主线,提升学生的感情,唤起学生对“博爱”之情的更深理解。

三、心声流淌

1、感谢周晔,感谢巴金,他们为我们记下了这些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作为一名热血青年,巴金自己也深情地写道:(教师范读)

我的眼睛是不会受骗的,我的耳朵是不会误听的,像这样的哭声,我每天至少要听到好多次,我的眼泪也常常被他引出来。

——巴金《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有删改)

2、现在,让我们把所有的“泪”联系在一起,把所有的“泪”聚焦在一起,把所有的“泪”融合在我们的心头,你想呀,对于鲁迅先生的逝世,为什么有那么多人流泪呢?

3、正如周晔在课文最后所写的……(齐读课文最后一节)

4、朗读藏克家的《有的人》。

【探究活动】:

1、以《我看见》为题,写一段话,或一首小诗,颂扬鲁迅先生。

2、课下搜集鲁迅的一些名言,摘抄下来,搜集有关鲁迅的资料和故事与同学交流。

3、课外阅览《阿Q正传》《狂人日记》《祥林嫂》等作品。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课件 篇3

一、教学目标:

1.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遗体、挽联、致敬”等词语。

2.学习生字词,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3.通过具体事例来悟出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高贵品质,练习给各段加小标题,培养综合概括能力。

4.理解五段课文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分析理解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意思。

三、教学准备:课前收集关于鲁迅先生的资料,知道鲁迅先生是一个了不起的伟人。

四、教学相关资源:小黑板或课件

五、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三课时(略)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救护车夫”和“关心女佣”两部分。

教学重点、难点:体会深刻的句子含义。

教学过程:

一、真情回忆,感受鲁迅对孩子们的关爱。

1.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鲁迅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生1:鲁迅先生是一个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

生2:是一个说话含蓄、幽默,教育孩子很讲究方法的人。

2.当小周晔想到再也无法享受伯父的至爱关怀了,怎能不万分悲痛呢!(出示小黑板1)

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

(学生齐读这句话。)

3.站在伯父的灵柩前,小周晔痛哭流涕,她可能会想起些什么呢?(学生想象)

生1:周晔会想到曾经和伯父相处的那些美好的日子。

生2:小周晔会想起伯父以前送给她的两本书——《表》和《小约翰》。

师:《表》和《小约翰》这两本书,是鲁迅先生在百忙之中为少年儿童翻译的读物。他时刻想着“帮帮孩子”、“救救孩子”、“能为孩子做点什么”。他把爱给予了每一个需要关爱的孩子。如今,孩子们失掉了一个爱护他们的老人,怎能不伤心落泪呢?在当时,有一名青年,名叫巴金,他为我们记录下了一些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出示小黑板2)

一群小学生恭敬地排成前后两列,一齐抬起头,痴痴地望着那张放大的照片。忽然一个年纪较大的孩子埋下头低声哭了起来,其余的孩子马上低下头来小声抽噎着。

(指名读、体会小声抽噎的意思,齐读这段话。)

二、救护车夫,感受鲁迅对劳动人民的爱怜。

1.师:是啊,曾经得到过鲁迅先生帮助的孩子们不会忘记他。那么,除了孩子们,还有哪些人也曾经得到过鲁迅先生的爱呢?请同学们打开书本83页,自由朗读《救助车夫》这一部分。

2.请把最让你感动的句子用波浪线画出来,并写出你的感受。(学生读课文,边读边画)

3.指生交流。

生:第18段最让我感动。

师:请你读出来。(出示小黑板3)生读“爸爸跑到伯父家里……扎好绷带”这段。

4.指生谈自己读了这一段的体会。

师:还有什么地方让你感动?

生:鲁迅先生给车夫包扎好伤口后,还送给他一些钱和剩下没用完的药,也让我很感动。

5.课文中的插图描绘了鲁迅先生救助车夫的那一幕,请看图说说鲁迅先生的哪个动作最能打动你?(生交流)

生:“半跪”这个动作让我感动,然后引导咀嚼“半跪”。

师:引导学生看课文84页插图。画面中半跪着的正是鲁迅先生。

师:鲁迅先生小心翼翼地夹着、一点一点地洗着、轻轻地敷着、一圈一圈地包扎着……我们真切地感觉到在这凄风冷雨中,鲁迅先生就这样半跪了很久、很久。请大家快速找一找,课文中的哪些文字中能证明先生就这样半跪了很长一段时间。(生寻找后交流:小周晔手和脚都麻木了。)

师:在那个凄冷的傍晚,难道发现这位受伤的车夫的就只有鲁迅先生他们吗?

生:不,不是!

师:其他的人是怎么做的 ?

生:街上的人,他们都行色匆匆,视而不见,置之不理,归心似箭。

师:而鲁迅先生,就这样“半跪”着救护这位车夫。这一举动,印证了鲁迅先生的一颗怎样的心?

生1:怜爱之心。

生2:同情之心。

生3:关爱之心。

师:总之,一个字,印证了鲁迅先生对劳苦大众的“爱”。请大家带着自己独特的感受再读读这段话。(指名读)

6.鲁迅先生救助车夫的故事确实非常感动我们。如果请你把目光投向小周晔,还有什么地方使你的心为之一颤?请把它读出来吧!

当学生读到“这时候,我清清楚楚地看见……变得那么严肃……”这段时,(出示小黑板)

这时候,我清清楚楚地看见,而且现在也清清楚楚地记得,他的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祥的愉快的表情了,他变得那么严肃。他没有回答我,只把枯瘦的手按在我的头上,半天没动,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7.先让学生说说体会,然后引导弄清两个“清清楚楚”的含义。

这里连用了两个“清清楚楚”,小周晔当时“清清楚楚”的是什么?

生:小周晔当时“清清楚楚”地看见伯父和爸爸救助车夫的亲情景。

生:小周晔当时“清清楚楚”地记得伯父严肃的表情。

师:小周晔她“清清楚楚”的难道仅仅是伯父严肃的表情吗?她“清清楚楚”的还有什么?

生:她还“清清楚楚”的感受到了伯父那颗对劳苦人民的怜爱之心,对旧社会的憎恨之心。

师:(指名读、齐读。)

9.师:就是这样一位为劳苦大众着想的鲁迅先生走了。从此以后,劳苦人民再也得不到他的爱了,怎能不让人落泪呢?在前来吊唁的人群中,出现了那位似曾相识的饱经风霜的面庞,他或许就是鲁迅救助过的那位车夫。巴金为我们记录了当时的情景。(出示小黑板4,师读这段文字)

一位拉黄包车的青年人端端正正地立着,抬起他那饱经风霜的脸茫然地望了望前面,又低下头,恭恭敬敬地行三鞠躬,几颗泪珠从他那干涸的眼角滚落下来。

(指名读这句话。师引读这句话。)

三、关心阿三,感受鲁迅对身边佣人的体贴。

1. 在“关心女佣”中,同样有拨动你心弦的句子,谁来读?

生:读阿三说的一段话。

2. 显然,女佣是在回味先生在世的时候,想着先生曾经给予她的关怀,她也暗自神伤。

生:读这句话,并体会鲁迅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品质。

四、拓展延伸,感受鲁迅的高尚品质。

1.师:我们要感谢周晔,感谢巴金,他们为我们记下了这些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作为一名热血青年,巴金自己也深情地写到:我的眼睛是不会受骗的,我的耳朵是不会误听的,像这样的哭声我每天至少要听到好多次,我的眼泪也常常被它引出来。正如周晔在课文最后所写:的确,伯父就是这样一个人,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所以他才得到那么多人的爱戴。

2、学生齐读课文最后一句话。

板书设计:

18 我伯父鲁迅先生

自己想得少,

为别人想得多。

对旧社会的憎恨之心,

对劳苦大众的同情之心。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课件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遗体、挽联、致敬”等词语。

2、学习生字词,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3、通过具体事例来悟出鲁迅先生的高贵品质,练习给各段加小标题,培养综合概括能力。

4、理解五段课文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分析理解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朗读、小组合作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崇高品质。

教学准备:课前收集关于鲁迅先生的资料,知道鲁迅先生是一个了不起的伟人。

教学重难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意思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还记得闰土吗?说说闰土给你留下的印象。

闰土这个朋友是谁介绍给我们的?他在介绍闰土时用了哪些方法?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大名鼎鼎的鲁迅先生,从作者对鲁迅先生的外貌、神态、动作、语言等方面的描写中,感受他崇高的精神。(版书课题《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这节课,我们要完成以下目标。出示小黑板(熟读课文,采取喜欢的方法自学生字新词,概括各段段意,练习给各段加上小标题,初步理解课语文内容。)(明确目标)

[评:通过复习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巧妙地引入了新课的学习。]

二、初读课文,自学课文

1、自读课文,注意读通课文,读准字音,不认识的字可借助字典弄清楚。

(1)读准字音“悼”“冠”“咳”“嗽”等字。

(2)分辨字型,练习书写几个重难点字:

“冠”(注意上边没有一点)

“嗽”(中间是“束”,不是“束”,右边是“欠”不能写成“攵”)

2、再浏览一遍,说说课文写了哪几件事?可分为几段?你怎么知道的?

3、同桌讨论。总结归纳段意(第一段讲人民群众崇敬和爱戴鲁迅先生。第二讲伯父跟“我”谈《水浒传》启发教育“我”认真读书。第三段讲鲁迅先生在谈笑中抨击旧社会。第四段讲鲁迅先生热情救护和帮助黄包车工人。第五段讲阿三对鲁迅先生的回忆。)

4、刚才大家用比较简洁的语言概括了段意,你能用更简洁的语言给每个段加个小标题吗?教师指导学生加小标题。教师讲解拟小标题的方法有两种:一是根据段意概括小标题:二是摘出最能表达主要内容的语句作小标题。

5、选择其中一到两个段落放声朗读,要读准字音,读得流利。想想如何加小标题。

6、生分小组讨论研究。

7、教师小结。(板书:谈《水浒传》;谈碰壁;救助车夫、女佣回忆)

[评:通过几次有目的的读书,在归纳、概括段意和小标题的过程中,训练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帮助学生逐步理清文章的思路。]

三、再次默读课文,想想鲁迅先生是个怎样的人,勾出表明中心的句子。(的确,伯父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评:从总体上入手把握鲁迅先生的崇高形象,为后面深入体会找准了一个切入点。]

板书设计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谈《水浒传》 谈碰壁 救助车夫 关心女佣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鲁迅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出示中心句,齐读两遍。

二、学习二、四、五段(重点、难点的学习)

1、从哪些事情中可以看出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提出自学要求:找到相关的句子勾出来,自由读,结合自己课外收集的相关资料想想理由,并在旁边用铅笔批注出来。

2、小组交流。

预设:

(一)谈《水浒传》部分(学生勾到了这段相关的句子,如: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 那天临走,伯父送我两本书……)

师:从这些语句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板书:关心子女。)指名读有关语句。

重点理解“囫囵吞枣”“张冠李戴”。

师:我之所以会“张冠李戴”,将一个人做的事情安在另一个人身上,是因为我────生:“囫囵吞枣”。如果是其他的长辈见“我”这样读书会怎样说?而伯父却────生:摸着胡子……(带着感情读)

师:你能听懂伯父的话吗?从中可以感受到什么?(实际上是在幽默而婉转的批评“我”读书太马虎)因此,听了这句话,“我”比挨打挨骂还难受。指名再读这件事,仔细体会鲁迅先生关心子女,善于启发教育孩子,连批评孩子时都替孩子想得多。

师:伯父不仅仅是宛转地批评了我,而且还送给了我两本书──《表》和《小约翰》,伯父这么一个大文学家,居然还仍抽出时间翻译儿童读物给孩子们看,这不也表明他为孩子们想得多吗?

(二)学习“救助车夫”这件事。

(出示投影片)(指名读“爸爸跑到伯父家里……剩下的药和绷带也给了他”)

师:请大家看看图,用自己的语言说说图上的内容。

师:谁能说说你课外收集到的关于鲁迅先生的资料。鲁迅先生是什么身份?想想资料上的内容,再看看图中的鲁迅先生,你有什么感受?

师:是啊,鲁迅先生就是这样为别人想得多啊!伯父在救护资助车夫以后并没有轻松,反而变得那么严肃,他在想些什么呢?(鲁迅可能想到千千万万受苦受难的劳动人民,救助一个车夫不能解决问题,只有推翻旧社会才能解救劳动人民)

指名有感情地朗读,体会鲁迅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

(三)学习“关心女佣”这件事。

师: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板书:关心穷苦人)女佣阿三的话讲了哪两方面的意思?(一是鲁迅病的厉害还三更半夜的写文章。他对自己的病一点也不在乎;二是关心女佣阿三劝阿三多休息。)从阿三的话中我们分明触摸到了先生那颗为别人想的多,为自己想的少的心啊!)

[评:这三个段的教学紧紧围绕着中心句展开,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联系上下文,联系课外收集的资料,自读自悟,感受到了先生崇高的精神。]

二、学了这三个故事,鲁迅先生的形象一定深深扎根在了你的心里。让我们再品味这句话──他为自己……(学生带着自己更深的感受读。)

第三课时

一、激情引入

从前面的学习中,我们深深感受到鲁迅先生一心为别人的崇高精神,在文中还有个故事,表面上好象看不出它与中心的关系,但只要我们细细品味,我们定然会有所收获。

二、学习“谈碰壁”这个故事。

1、自己读这一段课文,看看有没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作者恍然大悟,是真的全明白了吗?

2、你听说过或遇到过鼻子被墙壁碰扁的事情吗?

3、谁收集到了关于那个时代的社会背景资料,给大家交流交流。(如果学生没收集到教师就做介绍)

4、师:那么,伯父说的“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究竟含着什么意思呢?我们来看屏幕上鲁迅先生的一段话──—

中国各处是壁,然而无形,像“鬼打墙”一般,使你随时能“碰”。

5、联系鲁迅那个时代的情况,读读这段话,想一想、议—议:“四周围黑洞洞的”指什么?“碰壁”又指什么?(生思考、讨论)

6、师:同学们想一想,谈“碰壁”与表现伯父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也有联系吗?

7、师:生活在旧中国最黑暗时代的鲁迅先生正因为为劳苦大众想得多,所以他才会将个人安危置之度外,横眉冷对千夫指,不怕“碰壁”,英勇抗争,让我们一道来背一背(手指屏幕)今天学到的这两句诗── (师生齐背)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评:伯父关于鼻子扁平的话含义深刻,不易理解。当时社会背景的介绍是必要的,再借用用鲁迅先生的话,更能让学生体会到当时社会的黑暗,“黑洞洞”“碰壁”的言外之意就不言而喻了。]

三、学习第一段

鲁迅先生就是这样一个为别人想的多,为自己想的少的人,所以他也得到了人们的爱戴,(板书:爱戴)在先生去世以后,才会有那么多人来吊唁他。直到今天,鲁迅先生的音容笑貌仍留在人们的记忆中,也深深地印在我们的心里。

1.自读阅读链接部分。

2.(大屏出示《有的人》)配乐齐声朗诵。

[评:最后读阅读链接,升华情感,在配乐朗诵诗歌中,尽情抒发对先生的爱戴之情。]

板书设计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课件 篇5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初步阅读,使学生读懂课文写了鲁迅生前的四件事,并能简单说一说。

3.透过理解资料,使学生初步明白鲁迅是怎样一个人。

4.透过独立阅读,能画出一些不懂的含义深刻的词句。

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新词,熟读课文,理解课文的资料。

难点:

独立阅读,能画出一些不懂的含义深刻的词句,并能在小组里讨论。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鲁迅先生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回忆一下,你读过哪些关于鲁迅的文章?对鲁迅先生有哪些了解?学了本课,你会对鲁迅先生有更多的了解,先看课题,你明白作者是鲁迅先生的什么人吗?

(二)检查生字词的预习

1.读生字组词(自读、指名读、比赛读)

仪悼逝餐枣搞冠

骂嚼悟摊奥咳嗽

2.学生互相提示易读错、易写错的字。

悼:dào

餐:共16笔

嚼:20笔

奥:注意上部

嗽:注意右边

冠:多音字组词

3.小声默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遇到四个字的词可划下来。

各色各样囫囵吞枣张冠李戴恍然大悟饱经风霜

4.透过课前的预习,谁说说你对本课词语的理解

学生说意思,并能迅速读一读原文中内含这个词的句子。

(三)认真读课文,完成下面的练习

1.默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鲁迅的哪几件事?

2.用概括段意的方法概括出课文各部分的大意,并试着给各部分加上小标题。

板书:深受爱戴、畅谈读书、笑谈碰壁、救助车夫、关心女佣

3.与同学交流,看看同学有什么不同的小标题,他们用的是什么方法概括的?

4.默读课文,你认为有哪些含义深刻而且你又不懂的句子,画下来,读一读。

(四)提出疑问

老师有一个疑问;也是作者的疑问:“父伯死后,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人悼念他呢?”你们谁能帮我解决呢?文中是怎样说明的?

找到中心句:“他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鲁迅先生就是这样一个人。(学习理解第一自然段,并引出最后一自然段)

(五)作业

1.熟读课文,听写本课的生词

2.抄写文中四个字的词语,并选取其中两个词造句。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资料,体会鲁迅先生对待学习的认真态度和痛恨旧社会,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2.抓含义深刻的重点词句,联系上下理解意思,进行概括中心思想的初步训练。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2.初步练习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一段:明白作者惊异那么多人来悼念鲁迅先生,由此产生了一个疑问是什么?

为什么伯父得到那么多人的爱戴?板书:深受爱戴

回忆了伯父几件事?板书

(二)带着问题,各小组合作学习

读一读课文的第一个故事,从中能够看出鲁迅先生怎样样?(找重点句)

板书:关心青少年

小结学习方法:读书找疑——互相质疑——合作解疑

(三)用此方法,深入探究为什么鲁迅先生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

请同学轻声读伯父和“我”谈碰壁的故事,边读边画出不理解的的问题。

1.学生读书找疑,画批思考。教师深入各小组参与了解状况,指导学生筛选出有价值的问题。

2.各小组讨论合作解疑,教师对学生正确的理解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并做适时点拨、引导,拓展学生的思维,将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引向深入。

3.各组汇报:抓往①“碰了几次壁,把鼻子碰扁了”②“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碰壁吗?”③“恍然大悟”。等词句进行体会。

教师点拨:鲁迅的鼻子真的是被墙壁碰扁的吗?

另有所指,“黑洞洞”指什么,“碰壁”又是什么意思?要理解这句话,就得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

投影出示小资料,学生阅读,读后再谈理解

小资料:当时的社会十分黑暗,劳动人民过着饥寒交迫暗无天日的悲惨生活,鲁迅先生写了许多文章,抨击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揭露旧社会的罪恶,号召人民奋起抗争,引起反动派极度恐慌,他们千方百计地查禁鲁迅的作品,不允许发表,而且对他本人进行了残酷的迫害。

再读原句,结合资料谈体会。此刻我们明白了(恍然大悟)

4.小结:这个故事主要透过人物对话来描述人物,对人物的动作神态也进行了生动的描述。请同桌同学分主角朗读课文,并发挥想象表演出当时的情景。

(四)过渡

鲁迅先生对敌人怀着满腔仇恨,对劳动人民怀着无比热爱之情,请同学们用学习上段的方法,来学习鲁迅和“爸爸”救助车夫的故事。

学生默读课文,找疑难问题,学生出声读,思考,教师深入小组给予具体帮忙,将默读训练落到实处,各小组互相质疑,合作解答。教师巡视,对潜力较弱的小组重点引路,教给方法,对表现突出的小组,引导他们解决重难点,鼓励探索创新。

抓住“饱经风霜”“扶、洗、敷”等一系列动作体会鲁迅关心车夫(劳动人民)的品质。自由读体会。

重点解决:鲁迅先生救助车夫之后,为什么变得那么严肃,还叹气?抓“按”字体会,表现鲁迅先生沉重的情绪。

点拨: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体会:经过讨论我们理解了这几天车夫无法拉车挣钱,他们家就没有吃的,伯父给他钱让他买吃的,还给他药,让他自己换药。

看,伯父想得多周到呀!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这个故事,喜欢哪段就读哪段(自由读,——指名读)适当的地方老师范读指导。

(五)自己快速读第四个故事,谈谈体会。

(六)总结全文

这个单元的训练重点是概括课文的中心,你们读读文章的最后一段,这就是课文的中心思想,鲁迅先生虽然去世了,可他永远活在我们心里,他的灵魂永生,让我们像他一样,做一个“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板书)

(七)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读读背背鲁迅名言,还能够搜集一些有关鲁迅的资料与同学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