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家小兔》教学设计
老地方整理的《逃家小兔》教学设计(精选4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逃家小兔》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教给孩子读绘本的方法,激发孩子阅读的兴趣。
2.引导孩子展开想象,会用“如果( )我就( )”的句式说话。
3.引导孩子体会母爱的伟大。
学习过程:
一、课前老师读有关读书的名言名句,引导学生从小要热爱读书,养成读书的好习惯。
二、激情导入: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好听的童话故事,这是一场有关爱的捉迷藏的游戏,想不想听?好,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精彩的童话世界。
三、揭示课题,释题并解说作者。
四、师生一起走进故事:
瞧,一只小兔子和他的妈妈在门前的草丛里聊天呢!他们会说些什么呢?
1、出示黑白图:
从前有一只小兔子,他很想要离家出走。有一天,它对妈妈说:“我要跑走啦!”“如果你跑走了,”妈妈说,“我就要去追你,因为你 是我的小宝贝呀!”
2、 出示彩图:
瞧,在一条清澈的小溪里,小兔变成了小鳟鱼,开心的游着!而妈妈呢?变成了捕鱼的人,穿着黑色的大雨鞋,站在冰冷的水里,抛出了那么长的鱼线在钓小鱼,咦?为什么妈妈用一根红萝卜作为诱饵呢?这根红萝卜代表了什么?
3、 顽皮的小兔又变了!
课件出示黑白图:“如果你变成捕鱼的人”,小兔说,“我就要变成高山上的大石头,让你抓不到我。”“如果你变成高山上的大石头’,妈妈说:“我就变成爬山的人,爬到高山去找你。”
彩图:好陡的山,好高的山呦!小兔子灵巧的爬到了山顶,妈妈的年龄好像很大了,走路一定很吃力的,它正冒着危险爬山去追小兔呢!
4、小兔可神奇了,它简直就像孙悟空一样会七十二变!课件出示图,看小兔跑到哪里?花园里,猜猜他要变成什么?指名说话
课件出示:如果( ),我就( )。
5、妈妈也在变,谁来猜一猜?
用这样的句式说:如果( ),我就( )。
6、你们比玛格丽特还聪明,说得太好了。调皮的小兔变成了小花,躲进了花园里,妈妈变成了园丁,扛着锄头,挎着篮子,来给小花施肥、浇水、除草,培育小花茁壮成长!
7、咦!小兔子怎么长翅膀了?它要变成什么?用这样的句式怎么说?如果( ),我就( )。
8、呀!小兔子要飞走啦!妈妈怎么办?
看图说话:如果真可爱,你们瞧,在广阔的田野里,妈妈变成 了一棵妈妈树,她就这样站着,等着,张开着双臂,准备搂住飞来的小兔。
9、如果你是小兔,你还变不变?你想变成什么?想一想,说一说。
课件:如果你( ),小兔说。
我就要变成( )。
如果你( ),妈妈说。
我就要变成( )。
10、大家的想法真独特,想不想看看逃家小兔又变成了什么?师接着往下讲故事。
11、回顾故事,分角色朗读,深化故事内容。
12、你喜欢这个故事么?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
是呀!妈妈不怕山高路远,不顾危险,一路追随!这就是伟大的`母爱!母爱脚下无艰险,母爱可以走同一切路,母爱可到天涯海角。
亲爱的孩子们,你们就是一只只可爱的小兔子,总有一天你会长大,你要离家,但无论你走的多远,哪怕天涯海角,永远走不出妈妈爱的怀抱。
13、让我们把故事变成小诗,永远记住妈妈的爱。
永远的妈妈
如果我是一条小鱼,跳进凉凉的小溪,
妈妈就是一个渔夫,抛下鱼饵等着我;
如果我是一块石头,在高高的山崖上,
妈妈就是一个登山人,爬上山顶找到我;
如果我是一朵小花,藏在一个花园里,
妈妈就是辛勤的园丁,会在花园里发现我;
如果我是一只鸟儿,从她身边飞过,
妈妈就是一棵大树,等着我到枝头做窝;
如果我是一艘小船,扬着帆,离开家,
妈妈就是风,吹着我,吹向回家的方向;
如果我是马戏团的空中飞人,在高空荡秋千,
妈妈就是走钢丝的人,穿过空气,走到我身边。
……
13、教师配乐朗读。
14、齐声大喊:
妈妈,我想您,我爱您!
五、课外作业:
1、回家把故事讲给妈妈听。
2、写绘作业。
《逃家小兔》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通过朗读绘本,体会父母对自己的爱。
2、指导学生用上“如果你……我就要……”练习说话。
3、学生创编写给妈妈的诗。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指导学生能用上“如果你……我就要……”。
2、指导学生创编故事。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今天第一次给你们上课,我可开心啦,刘老师要送给大家一个美丽的故事吧!来,请看,你看到了什么呢?
二、乐读绘本。
1、出示:绘本封面,引导学生观察。
(1)你的小眼睛发现什么了?
(2)小兔子要干嘛去呢?她们在说什么悄悄话呢?想不想知道这个故事?
2、出示:故事的题目。学生齐读。
(1)猜猜,逃家小兔会写什么?
(2)指导学生认识封面、作者等。
3、师生同读绘本,启发想象。
(1)师:从前有一只小兔子,他想要离家出走,有一天,他对妈妈说:“我要跑走啦!”“如果你跑走了”妈妈说,“我就去追你,因为你是我的小宝贝呀!”“如果你来追我,”小兔说:“我就变成溪里的小鳟鱼,游得远远的。”这下可惨了,那妈妈怎么办呢?想不想知道?哇!妈妈变成了什么呀?(捕鱼的人)谁都小眼睛发现了妈妈用什么去钓小兔呀!
(2)在讲到小兔变成花儿,妈妈变成园丁的时候,让学生去观察图画,并补充语言。有意识地渗透人文教育。(如这样问:妈妈变成园丁是为了什么呀?是呀妈妈总是这样无时无刻地关心着我们照顾着我们。)
(3)在讲到小兔变成小鸟时,让学生猜猜妈妈会变成什么?为什么?启发学生去想象,并用上如果你……我就要……规范语言。
三、玩中练习说话
(1)想玩游戏吗?那么我们来玩玩抓迷藏的游戏吧!可今天的抓迷藏有点特别,不是你藏我捉,而是你说我抓哦!说说你想变成什么?如果你变成( ),我就变成( )。
(2)换角色,老师说想变成什么?学生用上句式:如果你变成( ),我就变成( )。
(3)小结:孩子们,小兔是妈妈的小宝贝,我们也是妈妈的小宝贝呀!从刚才的游戏中,我发现好多同学都非常爱自己的妈妈,要不我们根据这个故事编成一首小诗送给妈妈吧?
(4)学生创作。并用上如果我是( ),妈妈就是( )。
我爱妈妈
如果我是一朵花,妈妈就是一个园丁
如果我是一只小鸟,妈妈就是( )
如果我是( ),妈妈就是( );
(5)创造展示。评价。
四、总结
孩子们,今天我们读了一个美丽的'故事,玩了一个爱的捉迷藏的游戏,写了一首送给妈妈的诗,老师多希望你们永远爱着自己的妈妈,和妈妈一起快乐的生活和学习。
五、拓展延伸。
1、把你的爱带回家送给妈妈,和妈妈一起玩玩爱的游戏吧!
2、推荐书籍《猜猜我有多爱你》。
刚才听到你们生动的对话,老师心里好温暖。想着离家出走的小兔,最后还是回到了谁的身边?(妈妈)是呀!这样充满爱的书还有很多,下课了大家可以一起看看《猜猜我有多爱你》。
《逃家小兔》教学设计 篇3
设计思路: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在语言领域中提出:"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以及要"鼓励幼儿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发展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这个故事简单而有趣,并具有教育意义,能够让幼儿了解倾听故事的乐趣和讲述故事的快乐。同时还能使他们体会到母爱的伟大。
活动目标:
1、能耐心地倾听和观看绘本
2、能较完整地讲述这个故事
3、能学会用"如果你变成…。我就变成…"造句
活动准备:
《逃家的小兔》故事绘本,兔子图片两张(兔妈妈和兔宝宝),多媒体
活动重点:
引导幼儿耐心倾听和观看绘本。
活动难点:
能够较完整地讲述这个故事,会用"如果你变成…。我就变成…"造句
教学方法:
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者同时开放多个感知通道,比只开放一个感知通道,能更准确有效地掌握学习对象。"根据幼儿的学习情况,本次活动我运用了直观法、提问法、等教学方法。
采用直观法是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幼儿思维具有明显的具体形象性特点,属于典型的具体形象性思维。从幼儿认识事物的特点和语言本身特点来看,在幼儿园语言教育中贯彻直观性原则非常重要。以看图片、看课件的形式直接刺激幼儿的视听器官,能使教学进行得生动活泼,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采用提问法是因为提问能引导幼儿有目的地、仔细地观察,启发幼儿积极思维。我运用启发性提问让幼儿将看到的`具体形象的图片或课件用语言描述出来,是解决活动重点的有效方法。
活动过程:
1、导入:教师给小朋友们出示兔宝宝的图片并问:"谁来告诉老师,这个是什么?"接着拿出兔妈妈的图片,再问小朋友们:"今天的故事是关于什么的呢?你们想不想听呢?"从而激发幼儿的兴趣。然后我会给小朋友们展示绘本,并给小朋友们讲述这个故事。当遇到重点语句时,我会放慢速度,让小朋友们能有个接受的时间。如:如果你变成一朵小花,我就变成园丁。再念故事时提醒幼儿注意耐心倾听,当幼儿吵闹时,教师会说:"大家听一听,声音响不响,大家还能听见老师在讲什么吗?"这就让小朋友了解要注意倾听别人,才能够知道别人在说什么。
2、提问与讨论环节:故事讲完后教师提问:"故事中的小兔想干什么?""兔妈妈会怎么做?为什么?"这个提问引入兔妈妈爱兔宝宝。再提问如果是你,你会想小兔变成了什么,兔妈妈变成什么呢?"通过这几个核心问题的提问让幼儿能对故事的内容有个大致的了解,感受兔妈妈对兔宝宝的爱,并尝试运用自己的想象力,用"如果你变成…我就变成…"造句,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适当的作出指正。
3、巩固环节:教师再给孩子们看绘本,同时再念这个故事,让小朋友们跟着教师尝试着说出这个故事。再念完后提问:大家还记得这个里面小兔变成了哪些,兔妈妈又变成了什么吗?这个提问就让小朋友们再一次加深了映像。
4、检验成果:教师再一次展示绘本,让小朋友们说出这个故事,并作必要的提醒。
活动延伸:
让幼儿回家给爸爸妈妈讲述这个故事
活动反思:
1.情感教育贯穿始终。
我在引导孩子欣赏第一段对话时,结合插图,让他们展开想象,猜想故事中的兔妈妈会怎样回答淘气小兔的话语。再结合图画,让孩子们感受妈妈对小兔的爱,从而为整个故事奠定了“母爱”的主旋律。孩子有了这次的情感铺垫,那么在理解后面几段对话和插图时,就有章可循了。在小兔逃跑的过程中,我引导幼儿重点猜想兔妈妈变成了什么?重点观察兔妈妈鱼竿上的胡萝卜、爬山时所带的东西等细节,通过讨论分析,让幼儿体会兔妈妈能够不顾一切困难,也要把自己的宝宝追回来的情感。故事结束后,我又引导幼儿讨论:兔妈妈为什么要一次又一次去追小兔呢?让幼儿在思考的过程中,“母爱”的情感进一步得以提升。
2.画面处理详略得当。
《逃家小兔》整个故事主要是由几个平行的画面组成。如果逐幅观察、讨论,幼儿可能会产生厌倦。因此,我在教学时,重点讨论了前两幅图,让幼儿对故事的情节发展、情感基调、对话句型有了初步的了解。后面四幅图,我则引导幼儿进行简单观察,初步了解小兔和兔妈妈的变化,然后引导幼儿用前面已掌握的句型来说一说,起到进一步巩固句型,提高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目的。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也有一些不足之处。比如,在创编环节,有个幼儿说他要变成毛毛虫,其他幼儿就要变成小鸟。小鸟是毛毛虫的天敌,这说明前面几幅图讨论分析还不够透彻,幼儿对兔妈妈这一角色变化始终是出于对孩子的关爱这一点理解还不够深刻。
《逃家小兔》教学设计 篇4
活动目标:
1、欣赏故事,感知理解作品中母子之间的亲情关系以及母爱的温暖。
2、尝试根据故事中游戏对话的方式,扮演角色和妈妈一起大胆的想像。
3、喜欢故事中的小兔子形象,积极参与“你变我变”的游戏活动。
活动准备:
《幼儿用书》人手一册,实物展示仪
课件
活动过程:
1、欣赏故事《逃家小兔》。
教师:小朋友,你想离家出走吗?你离开家妈妈会怎么做呢?
教师:有一只小兔子,想离家出走,他的妈妈会怎样做呢?下面我给你们讲个故事《逃家小兔》。
教师出示课件,演示并讲述故事《逃家小兔》。
2、根据故事内容提问,帮助幼儿初步了解故事情节。
教师:小兔子想逃家,妈妈为什么要去追小兔子?
教师:小兔子要变成什么?妈妈又要变成什么呢?(请小朋友回答,也可以请一、两位妈妈回答)。
3、用实物投影仪放大《幼儿用书》,幼儿完整地倾听教师幼儿表情地讲述故事,进一步加深对故事的理解。
4、引导幼儿围绕故事内容讨论,进一步理解故事内容。
教师:小兔子离家逃跑,他变成什么逃走?
教师:妈妈又变成什么追上小兔子的?为什么要这样变?(可以请小朋友的妈妈回答)
教师:最后,小兔子还想逃跑吗?为什么?
5、扮演角色,启发幼儿大胆想象和自己的.妈妈一起表演。
教师:下面请小朋友的妈妈扮演兔妈妈,如果小朋友扮演小兔子,你想变什么?
教师介绍表演方式:小朋友扮演小兔子,讲述“我变成xx”妈扮演兔妈妈,接着小兔子的话,说“要是变成xx,我就变成xx”。例如:“小兔子说:“我变成小马逃走”;“兔妈妈”说:“你要是变成小马,我就变成套马的绳子套住你。”……
请多对母子在集体面前进行对话表演,感知母子间的温情。
6、游戏活动:你变我变。
教师介绍游戏玩法:将幼儿从中间分开,变成两组,一组为:小兔子组,;另一组为:兔妈妈组。先请小兔子组的一位小朋友“小兔子”,边表演边跑到前面走动,例如:“我变成小鱼游走”模仿小鱼游,然后,请小兔妈妈组的一位小朋友,表演并跑向“小兔子”说:“我变成捕鱼的人,捉住你。”“小兔子”赶紧跑回自己的座位。如此这般,小兔子离开座位来到前面表演讲述,兔妈妈又针对地表演讲述并追赶小兔子。
开展《你变我变》游戏若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