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漩涡》幼儿园中班科学公开课教案
老地方整理的《制造漩涡》幼儿园中班科学公开课教案(精选4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制造漩涡》幼儿园中班科学公开课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1. 让幼儿了解漩涡的概念,知道漩涡是如何形成的。
2. 通过实验,让幼儿亲手制造漩涡,增强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观察力。
3. 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索精神和好奇心。
二、教学准备:
1. 教具:塑料杯、水、吸管、硬币。
2. 教师准备漩涡形成的原理和实验步骤。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教师向幼儿介绍漩涡的概念,引导他们想象漩涡的`样子,激发他们的好奇心。
2. 实验:教师向幼儿展示如何制造漩涡,然后让他们自己动手尝试。首先,将水倒入塑料杯中,然后用吸管快速吹气,最后将硬币慢慢放入水中,观察漩涡的形成。
3. 观察:教师引导幼儿观察漩涡的形状和变化,让他们描述自己的发现。
4. 总结:教师解释漩涡形成的原理,让幼儿理解并记住。
5. 延伸: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进一步探索漩涡的特性,例如,改变吹气的力度或速度,或者使用不同形状和大小的物体,漩涡会有什么变化。
四、教学评价:
通过幼儿的实验操作和观察描述,评价他们对漩涡的理解程度和实践操作能力。
五、家庭作业:
让幼儿在家中重复实验,观察并记录漩涡的变化。
《制造漩涡》幼儿园中班科学公开课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 认识漩涡,了解漩涡的形成原理。
2. 通过实验操作,感受漩涡的力量。
3.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漩涡,了解漩涡的形成原理。
难点:通过实验操作,感受漩涡的力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教师展示一张漩涡的`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并提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
2. 教师解释漩涡的定义,并告诉幼儿我们今天就要一起来制造漩涡。
二、讲授新课
1. 教师向幼儿介绍漩涡的形成原理,例如水流、气流等流动时,由于速度的不均匀,会形成旋转的流动,这就是漩涡。
2. 教师演示如何制造漩涡:将一盆水倒入另一个容器,然后让水流从一个小的开口流出,就可以看到漩涡的形成。
3. 教师邀请幼儿上台尝试制造漩涡,并观察漩涡的形成过程。
三、课堂练习
1. 教师分发材料给幼儿,让幼儿自己动手制造漩涡。
2. 教师指导幼儿观察漩涡的形成过程,并引导幼儿讨论漩涡的特点。
四、小结
1. 教师总结漩涡的形成原理,并强调观察的重要性。
2. 教师鼓励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继续观察和探索自然现象。
教学反思:
在本次活动中,幼儿对漩涡的形成原理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通过实验操作,幼儿能够直观地感受到漩涡的力量。但是在活动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幼儿对于漩涡的形成原理理解不够深刻,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加强理论知识的讲解。
《制造漩涡》幼儿园中班科学公开课教案 篇3
《制造漩涡》幼儿园中班科学公开课教案(精选10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制造漩涡》幼儿园中班科学公开课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制造漩涡》幼儿园中班科学公开课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理解漩涡的形成原理,并能够通过实验制造出漩涡。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探索漩涡的奥秘,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科学探究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漩涡的形成原理。
2. 难点:如何通过实验制造出漩涡。
三、教学方法
1. 讲授法:
教师讲解漩涡的.形成原理。
2. 实验法:
学生通过实验操作,观察漩涡的形成过程。
3. 讨论法:
学生分享实验结果,讨论漩涡的形成原因。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通过播放漩涡的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
2. 新课讲解:
教师讲解漩涡的形成原理,包括水流、气流等流体运动的特点。
3. 实验演示:
教师演示如何用流水制造漩涡,引导学生观察漩涡的形成过程。
4. 学生实验:
学生自己动手,用流水制造漩涡,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5. 课堂小结:
总结漩涡的形成原理,强调观察和实验的重要性。
6. 布置作业:
布置相关的科学探究作业,让学生课后继续探索漩涡的奥秘。
五、板书设计
制造漩涡
1. 漩涡的形成原理:当流体(如水、气)流动时,由于离心力的作用,流体边缘的速度大于中心的速度,形成漩涡。
2. 实验步骤:准备一盆水和一根棍子,将棍子插入水中,然后旋转棍子,观察水面的变化。
网站导航